标准化
把商品标准化,是常见的极大降低交易成本的方法,能促成大量被度量类和寻价类交易成本阻碍的交易。
埃塞俄比亚商品交易所的核心是一个匿名的咖啡豆分级系统,其中专业品尝师对每批准备出售的咖啡豆进行样品提取和分级。咖啡豆的标准化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无数潜在交易双方的净收益由负转正而促成交易。
19世纪,芝加哥一个私人交易委员会把谷物变成了抽象商品,让美国中西部的谷物从一袋袋质量差异较大的混合物,变成同品质商品,能够只用数量来计算,极大地促成了无数潜在交易,甚至不用等到谷物成熟再交易,一个农民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出售谷物,用金融工具交易,这就是现代期货市场的起源。
2016年时的滴滴专车司机有七八成经过认证和两三成未经认证,我们觉得混合供给是得不偿失的,宁愿放弃两三成供给也要变成全认证。
从经济学里交易成本的角度,很容易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把供给品尽量变成标准品,降低了度量成本,降低了不确定性带来的决策成本和保障成本。现在我们在某些业务上比较强调追求“确定性”,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其实就是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的有效手段。
智能手机的普及减少了排队带来的交易成本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排队的代价很高(时间成本),但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某些场景中的这种情况。
排队的直接损失是浪费时间,但浪费时间的具体代价是什么、是多少,却要锚定这段时间的机会成本来对比。现在排队的时候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可以阅读、看视频、玩游戏、通信、工作。如果不用排队,一个用户会把省下来的这段时间用来干什么?如果他还是会用来做这些一模一样的事,那其实排队也没有什么损失。
因为智能手机导致排队代价的降低,其实等于降低了排队相关的交易成本,使得某些新的交易(商业机会)成为可能。滴滴快车的排队功能、海底捞、喜茶等都受益于排队成本的降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海底捞和喜茶等以排队为突出特征的业务可能是智能手机的重度受益者。
链家真房源
在房产交易中,中介为了获取流量,会虚假标注房源信息及价格。而房源的不确定性会极大增加消费者的交易成本,比如为了甄选真正的房源及判断其对应的价格,用户可能需要多次拜访中介和看房,与中介多次沟通才能获得自己所需的交易信息。
链家及贝壳的解决办法是采用较大的人力去保证房源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包括真实存在、真实图片、真实在售、真实价格),由专门的线下人员去搭建和定期维护楼盘信息的真实性,耗费近6亿元搭建起“楼盘字典”体系,并且做出“假一赔百”的服务承诺。
在某种意义上,链家及贝壳的措施帮助用户在选房购房决策过程中减少了很多交易成本,帮助平台增加了更多原来不可能发生的交易。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链家为了保障房源的真实性,也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并产生了另一些新的交易成本,从内部的治理体系及团队的搭建,到线下查勘验真的人员及机制筹备,再到发生问题后的定责及赔偿,这些从某种意义说算是为了完成真房源交易付出的实施成本和保障(权利、违约、意外、监督等)成本。
当然,提供真房源后,消费者最初其实是不理解、不接受的,因为链家的房子比其他“非真房源”平台的房子要贵。且消费者最初并不相信这个市场是有真房源的,不少人认为链家在卖的是贵一点的假房源,因此链家的流量迅速大幅下降。
但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发现,选择链家能节省自己极大的交易成本,出于理性,消费者最终还是会回归链家。并且这样的交易成本节省也逐步转化成了链家的口碑,而这样的口碑又帮助链家节省了大量获取用户的交易成本。品牌和口碑在某种意义上对企业及消费者而言就是对交易成本的巨大节省。
表3-1 链家与其他中介平台的交易成本比较
(www.daowen.com)
原来因为用户侧的搜寻度量交易成本过高而没有成交的交易,当链家用新方法降低了这部分交易成本之后,一部分边际交易转化了,交易成立了。
新成立的交易中,不论因为新方法产生的新交易成本有多少,加上直接成本后的双方各自总成本也一定是小于100%的(如果有一方的总成本大于100%就亏本了,就不会交易),双方预期都有净收益。链家的新交易成本有多高并不重要,如果预计能赚钱,就多高都没关系,如果会亏本,它就不会继续,最多去跟机会成本比较,看要投入在哪里更有利可图。
线上化
最近几年,各行业的服务和交易全链路的线上化越来越多被提及,如果你面试一个做SaaS(软件即服务)的产品经理,问其做的事情提供什么价值,他大概率会和你说在解决提升企业效率的问题和帮助提供决策依据。
但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为何数据线上化、交易线上化及服务线上化可以提高效率和帮助决策。以下这个小例子是来自餐饮业的故事。
从2016年开始,有不少餐饮企业能拿到较大的明星创投企业的投资,不少餐馆也开始批量上市?其中有很多原因,既包括中央厨房理念的普及、餐饮标准化建设能力的提升等,也和消费者的诉求在提升及消费升级有关,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移动支付。
原来的餐饮业不容易在资本市场拿到投资,很关键的原因是要核查其收入的真实性非常困难。因为其整个交易链路从最上游的采购及工资结算,到最下游的消费收款都很可能是线下现金交易,投资者核查、监督、权利保障的成本无限高。
而交易及支付线上化后,餐厅的每一笔收入都变得可核查、可追溯。对于股东而言,确认业绩真实性的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因此才有了后续的餐饮业融资潮及上市潮。
餐饮业的线上化故事还在延续,二维火等餐厅赋能工具的引入,帮助餐厅完成了点菜甚至用户画像的线上化和数据化,可以分析什么样的菜更受欢迎,甚至什么样的用户是目标用户,餐厅管理者因而可以进行更便捷理性的决策。这相比于在未线上化情况下,要设计一套调研机制,询问大量用户,才能根据线下统计数据得出一定结论,无疑节省了巨大的交易成本。
抽成?工资?还是买断制?
张五常的著名论文《佃农理论》中提到,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定额合约(即农民花一笔钱买断土地数年的使用权)、分成合约(即抽成)与工资合约对地主和农民双方来说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
滴滴目前常用的结算制度是抽成制度,那么是否有可能尝试采用工资制或者买断制呢?还是可以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做一定程度的分析。
如果采用工资制,司机多劳未必多得。滴滴的订单不同于客运等较规律的出行方式,在时空上有较大的分散性,因此平台需要负担较大的监督成本,如司机可能会减慢开车速度以减少接单数量,或停留在订单较少的冷门区域以减少接单等。平台为了监督规避此类问题可能需要付出很大的交易成本。
而如果采取买断制,即支付一大笔费用后平台便不在交易中抽成,又会怎样呢?
首先,因为采用买断制会先支出一大笔费用,且司机对订单的获取没有100%的把控力,因此交易双方会在订单数量不及预期时付出很多因议价、谈判、平息不满带来的交易成本。而未买断的司机会担心和怀疑平台偏袒买断了的司机,也会引发新的交易成本。
其次,因为买断制是一次性付费,之后持续履约,一旦已经有一批人签署了买断合约,平台如果想进行价格调整和促销的话,也会付出很大的用于沟通的交易成本。
最后,买断合约的价格很难确定,因为这样的价格会导致逆向选择。往往只有自身跑单能力远超买断合约的定价所对应的流水基数时,司机才会选择购买。但这样的购买实际上对其他司机更不利,业务逻辑更复杂。
目前较大范围采用的抽成方案虽然不完美,但对网约车行业来说,相较于另外两种分润模式,似乎交易成本更低些。
当然,网约车场景其实复杂且多元,每个城市的生态都有差别,在不同的商业模式及不同的司机生态下,诉求是多元的,交易成本也会有差距,因此还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