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模型是指产品用户和潜在用户的偏好和行为反应模型。我们通常把“掌握一个领域的用户模型”视为产品经理的合格线,掌握的标志是:预判产品迭代后的用户行为变化,准确率较高。要以异质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有限理性的用户行为为基本单位来研究产品的用户模型,并通过大量真实个体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和洞察。
企业想要长久发展,所生产、销售的产品需要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要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首先要研究和理解用户。作为企业中管理产品的人,产品经理最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研究用户,以使企业面向用户需求生产产品,获得长久收益。那产品经理要研究什么样的用户?
产品经理要基于现实世界,研究宏观背景和微观场景下的用户行为及其背后的原理。
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是由物质、生命、意识组成的,产品经理研究的更多集中在意识层面。
对物质世界的研究是指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基本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相对于生命和意识来说,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是最为深入的,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比如元素周期表、牛顿力学公式等等。
20世纪以来,人类对生命的认知也有了巨大的进步。从对器官的研究,到对疾病的研究,再到对基因的研究,人类已经可以对基因进行改造,甚至可以创造生命。
而人类对意识的研究相对还比较浅显。全球70亿个人类个体都有各自独立的意识,每个人所想的事情都不一样。不同个体又组成社会,这当中,每个意识又会相互影响,形成了无数群体的复杂组合。同时,因为外界刺激不断,意识也在不断变化,这也使得意识的研究更加复杂。(www.daowen.com)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需要研究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意识层面,意识背后是用户。意识是无法直接测定的,研究意识的方法主要是基于研究用户的行为。行为的产生是意识和外界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的经济学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在意识层面是一致的,研究在不同外界刺激下的用户行为。而产品经理不但要研究行为,更多的是要研究行为背后的意识,从而预判不同的产品对用户未来行为产生的影响。并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中,获得一个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
宏观背景
用户的主观认知和偏好是先天基因和后天社会(家庭、社会、教育)共同决定的。对于企业和产品经理来说,宏观背景是指独立于产品之外的外部客观因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宏观背景可能都不相同,而不同宏观背景下的用户又会有所不同。比如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都有比较大的差异,对用户的研究和理解就需要考虑这种差异。
例如,在巴西等国家,大家非常喜欢和朋友一起聚会,且喜欢对所有支出实行AA制。大家经常在聚会结束后一起打一辆车回家,打车出行场景中占很高比例的是聚会。而中国与之相比,还是有明显差异的,虽然国内也有一定的聚会场景和AA支付需求,但是其比例远低于巴西。面对于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设计打车软件产品时就需要考虑提供路线途经点、一笔订单的AA支付功能等,以满足这种差异性的需求。
微观场景
微观场景是直接影响用户当前意识的环境。用户处于不同的微观场景中,意识和行为都会有所不同。例如,某用户早起上班选择不同的出行工具:假如用户所处的微观场景是当前还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则他对时间确定性的要求可能不是最高的,价格、舒适程度等都会成为影响用户行为的不同要素;如果用户所处的微观场景是上班时间非常紧张且迟到的后果比较严重,则他在选择出行工具时,对时间确定性的要求就会非常高。
在这个例子中,虽然是同一个用户,但是在不同微观场景下,其意识和行为都会不同,因此对用户的研究要代入微观场景去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