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

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奴隶主拥有财富的重要标志是其占有多少奴隶,因此在奴隶社会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是奴隶。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经济中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比奴隶社会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从封建社会的中期开始。显然,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1)原始社会时期的贸易

(1)原始社会初期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的祖先结伙群居,打鱼捕兽,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们处于自然分工状态,劳动成果仅能维持群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产品用以交换,因此谈不上有对外贸易。

(2)原始社会后期

人类历史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农业的分工,促进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除维持自身需要以外,还有少量的剩余。人们为了获得本群体不生产的产品,便在氏族或部落之间用剩余产品进行交换。当然,这种交换还是极其原始并偶然发生的物物交换。

在漫长的年代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由于手工业的出现,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当产品是专门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时,商品交换就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出现了货币,于是,商品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样就进一步促使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和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又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阶层。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之后阶级和国家相继形成。于是,到原始社会末期,商品流通开始超越国界,这就产生了对外贸易。

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每次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奴隶制的形成。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商品交换超出了国界,国家之间的贸易便产生了。

2)奴隶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

在奴隶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奴隶社会虽然出现了手工业和商品生产,但在一国整个社会生产中显得微不足道,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很少。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道路条件恶劣,严重阻碍了人与物的交流,对外贸易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其规模和内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奴隶社会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的社会,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当时,奴隶主拥有财富的重要标志是其占有多少奴隶,因此在奴隶社会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是奴隶。据记载,希腊的雅典就曾经是一个贩卖奴隶的中心。此外,粮食、酒及其他专供奴隶主阶级享用的奢侈品,如珠宝饰品、珍贵的织物、香料及奇珍异物都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奴隶社会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国家主要有腓尼基、希腊、罗马等,这些国家在地中海东部和黑海沿岸地区主要从事贩运奴隶的贸易。我国在夏商时代进入奴隶社会,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沿岸各国。

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经济中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比奴隶社会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从封建社会的中期开始。到了封建社会中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明显提高,商品生产的发展,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的形式,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孕育产生,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较快的发展。

在13—14世纪的欧洲形成了南北两大主要贸易区:一是地中海地区,以意大利城市,特别是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为中心;另一贸易区是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德国北部、英国等。

中国在西汉时期,就开辟了从长安经中亚通往西亚和欧洲的陆路商路——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输往欧洲各国,并从中东、欧洲各国输入香料、药材、农产品、呢绒和饰品等。到了唐朝,除了陆路贸易外,还开辟了通往波斯湾以及朝鲜和日本等地的海上贸易。明朝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鼎盛时期,不仅陆路贸易有所发展,而且海上贸易也很发达。郑和七次率领商船队下西洋足迹遍布东南亚、南洋诸岛、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一带,先后访问了30多个国家,同许多国家保持和发展了贸易和外交关系,使中国成为当时最大的海上贸易强国。

在封建社会,国际贸易的商品仍然主要是奢侈消费品,如东方国家的丝绸、茶叶、瓷器,西方国家的呢绒、酒、珠宝、香料等。

从总体上说,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仍不发达,进入流通领域的只是少数剩余农产品、土特产品和手工业品,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相当小,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国际贸易并不是社会生产方式存在下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及由此产生的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则大大发展了各洲之间的贸易,从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国际贸易才获得了广泛的发展。

4)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16—18世纪)

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马从欧洲经由好望角到达亚洲,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这些地理大发现对西欧经济发展和全球国际贸易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大批欧洲冒险家前往非洲和美洲进行掠夺性贸易,运回大量金银财富,甚至还开始进行买卖黑人的罪恶勾当,同时还将这些地区沦为本国的殖民地,妄图长久地保持其霸权。这样,既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又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英国及其他欧洲先进国家和美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为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提供了十分坚实而又广阔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开创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力迅速提高,物质产品大为丰富,从而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另一方面,交通运输通信联络的技术和工具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距离似乎骤然变短,这就使得世界市场真正得以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有了惊人的巨大发展,并且从原先局部的、地区性的交易活动转变为全球性的国际贸易。这个时期的国际贸易,不仅贸易数量和种类有长足增长,而且贸易方式和机构职能也有创新发展。显然,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3)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这一时期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等开始广泛使用,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纷纷建立,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引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相继兴起。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国际化的发展,使国际分工更加深入,国际市场范围日益扩大,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此时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快于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有以下主要变化:(www.daowen.com)

①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195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世界全部商品出口价值的34.9%。20世纪60年代,这一比例增加到50%以上。20世纪70年代世界能源价格上涨,使得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在50%~60%徘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工业制成品在贸易中的比重又开始攀升。到2000年,国际贸易中将近3/4(74.85%)的商品是工业制成品。

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工业革命后曾经处于重要地位的纺织品服装等轻纺工业产品和钢铁等金属工业产品的地位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主要是包括汽车在内的交通和机器设备、电气电子产品以及化工产品。

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的结果,使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不仅农业和其他初级产品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制造业的就业比重也逐渐由上升转为停滞或下降。与此同时,人们收入不断提高,在主要耐用消费品得到满足后,人们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服务业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贸易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几乎没有引起重视。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970年世界服务业出口总值为800多亿美元,1980年增加到4 026亿美元,1990年又翻了一番,为8 962亿美元,2000年则达到16 136亿美元。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为71 666亿美元,其中服务出口36 639亿美元,服务进口35 027亿美元,服务顺差1 612亿美元,2017年全球服务进出口1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服务出口5.3万亿美元,增长7.5%;进口5.2万亿美元,增长6.1%。服务贸易已上升到与货物贸易同等重要的地位,服务贸易总协定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3个主要协议之一。

③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工业革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贸易的模式是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矿产和原料等初级产品,即所谓的“南北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制造品贸易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和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都在不断提高。20世纪60年代初,北美、西欧和日本相互之间的贸易量占当时世界总贸易量的不到40%;20世纪80年代初(1983年)这一比重增加到41%;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为47%左右;到了2000年,世界贸易总额的将近50%发生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之间。如果把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算上,这一比例则更高。1999年,全部工业国家73%的出口产品销往其他工业国家,有68%的产品从其他工业国家进口。

④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区域性经济合作越来越多,其中最多的是自由贸易区,包括欧洲自由贸易组织(EFTA)、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南美共同市场(MERCOSUR)、东南亚国家的自由贸易区(AFTA)、东南非洲自由贸易区(COMESA)等。合作程度稍高的有关税同盟、共同市场以及经济同盟,如欧盟。几乎所有的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参加了一个或数个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从1948年到1994年的47年中,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共签订了124项区域性自由贸易协议,而从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到2000年的6年中,世贸组织已收到了100项成员国参加区域自由贸易的通知。

贸易保护主义有所增强,且更加隐蔽化、管理化。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贸易政策和体制总的特点是各发达国家倾向于贸易自由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逐渐兴起。一些发达国家采取各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其保护手续更加隐蔽,更具有针对性。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体制从自由贸易走向管理贸易。

⑥国际贸易政策的协调作用大大增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产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对国际贸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当代的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在变动中增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国的经济状况都在逐渐完善,人类的需求不断地增长,国际贸易也在不断地发展。现如今,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如下:一是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阶段,有更多的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范围,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二是自从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逐渐成为贸易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现如今,世界贸易的格局仍然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发达国家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三是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相关技术和产业的进出口的比重不断地扩大,强有力地促进了多边贸易格局的发展;四是在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地增多,这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更大的主导作用,使国际贸易走向一体化的阶段;五是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进出口,总会设置很多的贸易壁垒,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在如今的国际背景之下,各国要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熟悉国际竞争的法则,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服务、高科技产品与“绿色”产品贸易步入高速发展阶段

①世界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猛,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85年的3 80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1 678亿美元,其年增速一直大大高于国际货物贸易的年增速。1996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从部门构成看,保险银行和通信等服务增长尤快,超过传统上占重要地位的旅游和运输业,在世界服务出口额中占46%;旅游次之,约占30%;运输居第三位,约为24%。

②高科技产品,尤其是电信产品的贸易增长迅猛。进入20世纪90年代,推动全球贸易大幅度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革命使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信息时代”产品,如现代办公化及电信设备的出口增长速度,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日渐上升。在1983—1993年的国际贸易中,办公和电信设备贸易发展速度高达13%,位居同期各行业增速之冠,其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4.2%提高到1993年的10.4%,成为所占比重最大的贸易商品。

③“绿色产品”市场广阔。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环保意识崛起的年代,90年代是环保付诸行动的10年。在世界市场上,“绿色产品”走俏,“绿色战略”盛行,一场“绿色革命”方兴未艾。许多发达国家把生态研究与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置于重要地位,“绿色产品”开发速度加快。

(3)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它的建立,一方面维护了1947年关贸总协定形成的多边贸易体制;另一方面又加强和健全了这种多边贸易体制。目前其成员已达159个,基本上包揽了全球贸易,世界贸易组织所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

(4)经济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

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出于相互合作、发展经济、提高谈判和竞争力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

(5)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蓬勃发展,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①跨国公司的数目剧增。1993年世界上共有3.5万家跨国公司,分布在全球的附属公司(包括子公司)共有17万家。其中,90%属于发达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只有2 700家。据统计,1996年跨国公司已达到4.4万家,在全球的附属企业达到27万家。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增加到3.6万家,所占比重下降到81.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增加到7 932家,所占比重上升到18.3%。

②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基地的大型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按外国资产排列的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在他们的外国附属企业中拥有1.7万亿美元的资产,控制了大约1/5的全球外国资产。

③跨国公司开始结成新型的“战略联盟”。面对竞争压力、自由化浪潮和新投资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采取各种方法参与全球化经济的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结成联盟,以保护、巩固和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1988—1995年,全球跨国兼并与收购总额增加了一倍,达到2 290亿美元。1996年,有45起跨国兼并与收购的规模超过10亿美元。1990年以来,跨国公司之间在核心技术(信息与生物)方面也加强了战略性研究与开发伙伴关系。

④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规模和重要性日益增大。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其国家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内部贸易通常称为“无国界经济”。

(6)全球性的协调管理贸易时代出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协调管理贸易(有组织的通过协商进行的自由贸易)趋势明显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