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萧条下的柯达创始人:伊士曼的成功经验

大萧条下的柯达创始人:伊士曼的成功经验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伊士曼此生做过许多正确的事,但最伟大的莫过于创办柯达。1862年5月,父亲去世,据说死于精神错乱,此前他的生意并不顺利,那时伊士曼才8岁。1871年,芝加哥发生大火灾,不少保险公司破产,商户发现在多个城市投保能规避风险,这为身在罗切斯特的伊士曼带来机会,他新签的保单超过75万美元。

大萧条下的柯达创始人:伊士曼的成功经验

柯达创始人乔治·伊士曼,在他摆满精致古董的豪宅内,安静地吸完一支烟,然后拿起那把路格手枪,小心翼翼地对准自己的心脏部位,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开枪自杀了。

这是1932年3月14日,一个星期一的中午,还差十分钟就一点整。乔治·伊士曼将纸毛巾放在胸口,以免被火药灼烧。不久前他问过私人医生心脏的确切位置,所以深知枪口应对准何处。为防止第一支手枪卡壳,他身旁还备有另一支路格手枪。乔治·伊士曼凡事一丝不苟,此生都力求让每件事完美无缺,只是对疾病缠身的痛楚与煎熬有心无力,在他70多岁时,身体陡然衰弱,下部脊椎不断恶化,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这种无法舒缓的病痛令他生不如死。乔治·伊士曼无妻子儿女,纵然有万贯家财,却无法体味亲情温暖,残年孤老的凄凉可想而知。终于在77岁时,他以令人震惊的方式让心脏停止跳动,只在纸片上给亲友留下一句话:“对我的朋友来说,我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为什么还要等呢?”

乔治·伊士曼早在10多年前就已完成工作,逐渐从柯达隐退。1925年是他为生意奔波操劳的最后一年,他对员工说过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在工作时决定我们在世界上会拥有什么,在娱乐时决定我们是什么。”退休之后,他除了在配有电灯、唱机、电影放映机和1903年奥的斯电梯的漂亮别墅里把玩古董,或者出门狩猎,其余时间都在做慈善,那时许多学校都收到过署名“史密斯”的捐款,却无人知晓此人是谁,直到伊士曼离世谜底才揭晓。他一生共捐款7 500万美元,参透人生和财富的关系后,他说过这样一段话:“金钱的不断积累让富人往往面临这样的选择,把所有的钱积累下来,死后交给其他人管理,或者在活着的时候就把这些钱用在有价值的地方,让生活多一点乐趣。我更喜欢后面这种花法。”

伊士曼此生做过许多正确的事,但最伟大的莫过于创办柯达。在过去的100多年里,柯达几乎是照相机的代名词:1895年人类拍摄的第一张X射线照片,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纽约时代广场留下的“胜利之吻”,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第一个脚印,1985年登上《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阿富汗女孩……人类历史的许多重要时刻都经由柯达产品留下珍贵的记忆,他给美国几代人留下了难忘的美好时光。《纽约时报》高度评价伊士曼有股“惊人的力量”:“帮助那些活在最底层苦苦挣扎的人寻找希望,让他居住的城市成为艺术中心,在世界的注视下为美国带来荣光。”

1854年7月12日,乔治·伊士曼出生于纽约州沃特维勒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父母长期分居两地,他的童年时光并不快乐,他在1920年回忆说:“我在40岁之前没有笑过,我可能会咧咧嘴。”1862年5月,父亲去世,据说死于精神错乱,此前他的生意并不顺利,那时伊士曼才8岁。在公立学校念完7年书之后,他辍学到一家保险公司工作,每周上班60小时,周薪3美元。到15岁时,他每周能拿到6美元,那时他已跳槽到新的保险公司,由于能力突出,他后来成了这家公司的股东。1871年,芝加哥发生大火灾,不少保险公司破产,商户发现在多个城市投保能规避风险,这为身在罗切斯特的伊士曼带来机会,他新签的保单超过75万美元。

就这样,自幼万般多难的伊士曼开始交上好运。1874年,伊士曼从8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应聘为罗切斯特储蓄银行办事员,第二年又被提升为簿记员,年薪涨到1 000美元。1877年,伊士曼打算前往加勒比的多米尼亚旅行,顺便考察投资环境,有朋友建议带上照相机,他花49.58美元买回照相机和配套设备,又花5美元学习摄影,就是这54.58美元的投入,让伊士曼非凡的商业之旅由此起步。

从那之后,伊士曼每天下午3点从银行下班,直到第二天早餐时都在做实验,昼夜不息。他对化学研究并不感兴趣,实验以实用为主,有用的结论就留下,没用的就抛弃,几个月之后他发明了一种感光乳剂,并在1878年6月赶到英国申请感光乳剂和黏合器的专利,当时英国是世界摄影工业的中心。到1880年4月,他用获得专利的机器生产粘有专利感光乳剂的摄影干性感光片,当年就已赚到4 000美元。第二年,伊士曼因未获提拔辞掉银行的工作,“下海”创业,多年后他回忆创业初衷时说:“我要让摄影变得简单,让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接触到。”

6年后,伊士曼以大众为目标市场研制的简易照相机终获成功,1886年11月,他的“小胶卷固定器BREAST照相机”问世,伊士曼将其命名为(Kodak),售价25美元。不仅如此,伊士曼还通过服务收费,每款相机装有100张未曝光的胶卷,摄影者拍完后将相机寄回伊士曼柯达公司,工作人员会将胶卷冲印成照片,然后重新装好胶卷一同寄回去,整套服务收费10美元。伊士曼还为新产品配上了别出心裁的广告语:“你按按钮,我包办一切。”这句话以浪漫的诗意和饱满的温情撞击着人们的心弦,成为商业史上最经典的广告语之一。

1900年,伊士曼又推出一款布朗尼相机,售价仅1美元,胶卷15美分,柯达只是在轻便精巧的小盒子里装有不会曝光的胶卷,不需要学习使用方法。当时照相设备普遍沉重而复杂,三脚架、感光片、帐篷(作为暗室)、化工材料……柯达只需1.15美元就全部“包办”了,这是一款革命性产品,世界摄影史由此改写。

在1889—1895年的6年间,柯达公司的销售额从预计的51万美元增长到将近90万美元,1909年又猛增为970万美元,占据当年美国摄影材料销售额的近43%。到1912年,柯达已成为全球摄影行业最耀眼的企业,其风头让第二名望尘莫及。1919年,伊士曼重组柯达,成立9人管理小组全盘操控,并聘请咨询公司在管理、销售、生产方面出谋划策,他将所拥有的1/3的公司股票赠予员工,把柯达的未来托付给下一代。1930年,柯达的销售额占全球摄影器材市场的75%,利润占行业总量的90%,面对如此瞩目的成就,伊士曼却平静从容,他深知去日无多,病魔的纠缠已令他失去对生活和事业的热情。

1932年,在伊士曼去世之后,美国作家卡尔·艾克曼深情写道:“柯达的创始人伊士曼先生是他所处时代的巨人。他在建造企业时所实践的社会哲学,不仅比他所处的那个年代的思想要超前很多,其价值也是多年后才被广泛认可和接受。”

那是个怎样的年代呢?用惊心动魄来形容毫不夸张。在金融危机日渐深重的20世纪30年代,因走投无路而自杀的悲剧事件层出不穷,他们离去时的沉重心境,远不如伊士曼那样轻松自然。

空气最凝重、沉闷的地方无疑是美国华尔街。进入20世纪之后,世界金融中心已经从伦敦转移到纽约,华尔街也成为财富的乐园,狂热的投机者奔涌而来,各自盘算着发财的迷梦,贪婪和狡诈是这群精明者共同的性格,结局却不尽相同,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倾家荡产。在名利场的穿梭,欲望有多远,危险就有多近;诱惑有多大,恐惧就有多强烈。著名金融史学家约翰·戈登曾经说过:“华尔街只有两种情绪——恐惧和贪婪,而这两种概念情绪来回交替。”贪婪出现的时候,人们都在赚钱,然后突然感受恐惧,觉得什么都没那么有价值了,于是赶紧跳出去,这就是人性。他这里用恐惧和贪婪来评价华尔街再合适不过。当然,在20世纪30年代,这两种情绪不仅仅属于华尔街。

危机到来之前,人们总是处于自我烘托的狂热之中。大量财富纷纷涌入股市。1919—1929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400%,这个数字是同时期美国GDP涨幅的8倍多。美国银行的贷款中至少有40%直接流向股市,就连擦皮鞋的儿童收到的小费都是股票。不仅在美国,大萧条前夕,全世界都处在这种集体狂欢中,甚至一些国家元首也暗渡陈仓,置身其中博富,比如丘吉尔。1929年,他来到纽约,准备买点股票碰碰运气。遗憾的是,等待他的不是滚滚财源,而是股市崩盘

1929年10月24日,人们后来将这天称为“黑色星期四”,当天纽约证券交易所股价大跌1/3,股价下跌的速度甚至超过了股票行情显示器的刷新速度。恐惧的气氛笼罩着整个交易大厅,有些倾家荡产的落魄者绝望至极,只好以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这一天简直就是华尔街的末日。丘吉尔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就在我房间的那扇窗户下面,有人从15层楼纵身跳下去,摔得粉身碎骨。”当天有10个人纵身从高楼跃下,据说有些事情更叫人不寒而栗,人们描述的死亡,成为恐惧的终点。

从那一天开始,股票几番挣扎,却无法扭转一泻千里的衰落之势,到11月底,已经有1 800亿美元的财富从这里蒸发。不过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时刻,当华尔街的股市暴跌触痛整个世界经济的神经之时,才是灭顶之灾到来之日。

到1932年,股市崩盘最终演变成全球性经济大萧条,美国失业人口超过1 000万,英国早已深陷停滞的经济处境更是雪上加霜,澳大利亚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32%,加拿大的工业产值跌至危机前夕的58%,法国迎来大面积的社会骚乱,德国失业人口超过500万……社会如此萧条,民众何以苟活?经济的大萧条此时已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苍凉的伏笔,危机四起时,战火已燎原。

大厦将倾之际,谁为中流砥柱?全世界都在等待救世主从天而降,担负起力挽狂澜的使命。没有人会怀疑,摩根会在危难时刻大显身手,早在1907年金融危机时,“华尔街的拿破仑”J.P.摩根就曾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而今,掌管摩根事务的是杰克·摩根,他性格温和,不像他的父亲J.P.摩根那样暴躁、蛮横,他以潇洒从容的姿态纵观全局。10月24日危机爆发当天,杰克·摩根就宣布将与其他几位银行家联合向股市注资2 500万美元,当天下午股市曾因这一重大利好消息出现反弹,在许多乐观者看来,22年前的一幕即将重演。比如摩根公司的高级合伙人汤姆·拉蒙特,直到1929年底,他还坚持认为股市崩溃只是“一个有价值的教训”,它不会带来持久性的危害,时任美国总统胡佛更自信,他最初只是将股市衰退带来的不景气看作心理现象,并亲自选用“萧条”这个词语,而不是“恐慌”或“危机”那般“危言耸听”。1930年股市略有回升,他豪情放言:“所有迹象表明股市崩溃给失业者造成的最坏影响将于未来的60天里消失。”但他的话刚说出口,股市又进入新一轮的持续下跌。

摩根财团仍在努力。1931年6月,摩根操盘者拉蒙特给胡佛总统打电话,建议推出一个战争债务的延期偿付方案,当时欧洲经济已处于深度危机,如果再加上债务拖累,很可能会一夜崩盘,欧洲若失火,美国也会跟着遭殃。胡佛终于答应债务延期的计划,但时间只限一年,而且,他并未立即公布这项决定,而是在观望等待。

那时欧洲各国意见并不统一,在经济崩溃的恐惧中貌合神离,德国和奥地利试图建立关税联盟,法国人对此强烈反对,甚至对两者联合的所有潜在机会一律阻拦。当时奥地利最大的银行安斯塔特信贷银行已深陷破产边缘,为此只好向根本没有偿债能力的政府求援,消息传出后整个欧洲陷入恐慌,各路资本争先恐后地撤离德国和奥地利,欧洲经济走到崩溃边缘。

在6月20日那个灼热的星期六,早已走漏风声的延期偿付方案终于公开,但胡佛并未与法国商议。消息一出,赞扬声此起彼伏,《经济学家》杂志撰文称胡佛这是“一位伟人的姿态”,那是他在任期内难得的幸福时刻。还未等到法国人表达抗议,德国的经济危机便骤然爆发,那项尚未执行的方案也就名存实亡了。

阴晴不定的7月间,德国第三大银行达纳特银行宣告破产,整个德国银行体系陷入挤兑风潮,资本外逃加剧,柏林所有的银行被迫关闭,恐慌加剧蔓延,德国年轻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一触即发,狂热的纳粹之火烧遍整个德国。

拉蒙特还曾试图挽救英国,但摩根财团给英国政府的2亿美元贷款亦无济于事。1925年摩根曾帮助英国捍卫金本位制,如今经济大萧条再施援手,却使深陷泥沼的英国连金本位制也废除了,此后有25个国家相继废除金本位制,争相让本国货币贬值以应对危机。对英国金本位制的历史终结,杰克·摩根居然拍手称快,这让拉蒙特毫无颜面,他曾为保住英国金本位制动员100多家银行支援,一向圆融通达的拉蒙特为此在报纸上公开指责杰克·摩根,建议他尽量少和媒体接触,那时杰克·摩根在公司事务中基本处于半退休状态,并没有太多发言权,这次分歧直接导致摩根财团内部权力的转移,摩根内部权力重心不再被摩根家族掌控,而过多参与国际政治事务使得美国政府对摩根心生反感,政客们在群枪舌战中也逐渐将摩根视为众矢之的。

噩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降临。尽管在1929—1932年的大萧条中摩根财团也损失惨重,总资产缩水将近40%,可它依然积极向各国政府和企业施以援手,其中虽然有逐利求财和止损避祸的因素,但不能以此抹杀大佬们勇于担当的风范。只是,那些在经济危机中备受煎熬的普通民众和华尔街失败者早已情绪失控,不约而同地将孤军奋战的摩根视为元凶巨恶,政客们伺机责难。

1932年,一向对金融财团态度暧昧的胡佛总统突然剑指华尔街,斥责银行家的做空行为导致股票下跌,并以此为由组织一系列听证会对摩根等华尔街金融寡头展开调查。但直到一年后胡佛卸任时仍未查出蛛丝马迹,新上任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继续追查到底,并最终导致《1933年银行法》出台。根据这项法案,私人银行只能在存款业务和证券业务中二选其一,无奈之下,摩根被迫选择保留商业银行,再从原先的雇员中挑选20人组建摩根士丹利开展证券业务。

在大萧条的惶恐中,证券业务并不被看好,但是当1935年摩根士丹利正式在华尔街诞生时,第一年就接到10亿美元的订单业务,这是因为经过70多年风吹雨打的洗刷和沉淀,摩根的金字招牌不仅未褪色,反而更加闪耀璀璨。分家之后,摩根以新的姿态栉风沐雨。

可胡佛的日子依然不好过。到1932年年中,美国股价最低点只有1929年9月份最高点的1/10,导致这一危难局面的政策性原因是胡佛总统在1930年6月签署的《斯姆特-赫利关税法》。在竞争激烈、工厂倒闭、失业率攀升的困境中,胡佛认为设置壁垒、保护贸易便可迎刃而解,于是制定了美国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贸易保护法案,以保护本国工业为由向国外商品征收高额贸易关税。据拉蒙特回忆,他当时在白宫为劝阻总统签署这个法案,“几乎要给他跪下了”。此项法案通过后,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各国竞相提高关税,对美国实行贸易报复。这种以邻为壑的孤立行为使美国商品出口量猛跌82%,欧洲各国也举步维艰,经济滞胀和贸易战争令全球贸易总额下降达60%,拉蒙特气愤不已地形容,当时的国际贸易体系简直就是“精神病院”。

总统架错“当头炮”,财长又乱摆“河边卒”。时任美国财长的安德鲁·梅隆高调实行货币紧缩政策,用高利率来阻止黄金流向欧洲,这对于急需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的美国政府来说就是自困牢笼。1932年,美国经济跌入谷底,民众对政府和华尔街的对策十分不满,成群结队地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一首充满嘲讽色彩的顺口溜尤为盛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即便如此,偏执的胡佛总统仍自我安慰道:“没有人真正在挨饿,比如说,流浪汉们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纽约的一个流浪汉一天吃了10顿饭。”那时整个美国将近1 300万人失业,200多万人无家可归,颠沛流离之乱象,总统竟置若罔闻,令人唏嘘。

1932年是美国在大萧条时期最令人绝望的一年,著名企业家李·艾柯卡在其自传中回忆那段艰难岁月时写道:“一份5美分的骨头汤也是我家的一餐,但我们都能吃饱。在大萧条变得更严重之后,她又到我父亲的餐馆帮忙,她还去过一个生产衬衫的工厂打工。”不只是艾柯卡的母亲,几乎所有女性都在家庭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失业女性以传统方式“自谋职业”,她们在家制衣、烤面包、做蜜饯、腌制泡菜、制造肥皂……这些家庭作坊式的手工制品比工厂大机器生产得更平易近人,十分畅销,有数据统计,1931年用于腌制食品的玻璃罐销售量打破此前11年的最高纪录。与此同时,西方各国的女权运动热火朝天,女性社会地位普遍提升,女性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就业格局彻底改变。

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在大萧条中悄然发生变化,洗衣机、电烤箱、电炉、搅蛋器等标榜“幸福家庭生活”的家电根本卖不出去,有数万户家庭连电话都报停取消,汽车销量更是一落千丈,不过,电冰箱的销量却逆势上扬,每户家庭都节衣缩食,人们吃剩下的食物或大量购买的便宜食品全依赖冰箱储存。就在那时,霍梅尔发明的廉价午餐肉深受追捧,这种由猪肉、淀粉、糖、盐和水混合的廉价食品帮助美国人渡过了难关,成为大萧条的家庭生活缩影,研究午餐肉历史的作家布莱克说:“从心理上来讲,午餐肉是一种令人在逆境中获得安慰的食物。”

没有人知道这种饥寒交迫的萧条生活何时能挨到尽头,反正在胡佛总统身上是看不到希望。1933年3月4日中午12点,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万众期待中当选美国第32届总统,他昂首阔步地走上讲台,从口袋中掏出在海德公园书房写就的手稿,“我们唯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丧失理智的、毫无道理的畏惧心理。它能把我们搞瘫痪,什么事也办不成,使我们无法由退却转为进攻”。罗斯福的演说铿锵有力,“我将要求国会授予我一件唯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这就是,让我拥有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的行政权力。这种授权之大,要如同我们正遭到敌军侵犯时一样”。坚定而朴实的话语通过广播网传遍美国,失业者和流浪汉驻足倾听、工人不再沮丧、老人动容落泪,只有胡佛颓然而立,低头不语。

罗斯福深知世事艰难,他对朋友说:“如果我失败,我就是美国的最后一位总统了。”生死存亡之秋,他绝不甘心留下骂名,“百日新政”已酝酿成型,之前他担任纽约州州长时就曾以“新政”应对危机,颇有成效。从1933年3月9日制定《紧急银行法》到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将近100天时间内,罗斯福整天忙于各类会议和演说,他宣布废止金本位制,制定新的外交政策,密集制定并通过13项重要立法,包括准许公开经营啤酒业、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对一切银行存款实行保险、华尔街金融市场改革等,涉及所有从小调整到大改革的系列法令。

为了让普通人都能理解“新政”,罗斯福从3月12日开始在广播中发表“炉边谈话”,他以邻家大叔的质朴和温情通俗地解读了投资和公债等复杂经济学名词,诉说改革的困难和抉择,电波像暖流一般温暖人心,人们把罗斯福看作自己的朋友,飞往白宫的各类群众来信超过胡佛时期十倍之多,“炉边谈话”像催化剂一样为美国走出经济危机起到推动作用,这种平实高效的沟通方式被保留下来,有评论认为:“华盛顿与他们的距离,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机远。”直到1944年6月12日,罗斯福一共发表了21次“炉边谈话”,那时美国已走出经济危机阴霾,每次广播时,他还是以“我的朋友”这句平民式的称呼为开场白。

这场危机前后持续十年之久,对于在逆境中挣扎、奋发的人而言,这是一段并不算短的等待期限。尽管“罗斯福新政”没有立即将美国带出泥潭,毕竟积重难返,但自1933年之后,经济稳步回暖,失业率大幅降低,尤其是联邦政府对宏观调控和政策推进的权力明显增强,美国不仅从此驱散迷雾,而且为“二战”后经济的长期增长创造了条件。最难得的是,罗斯福重新唤醒了久违的“美国精神”。

在1930—1936年的灰暗时光中,美国的香烟产量从1 230亿支增长到1 580亿支,人们需要用它抚慰“大萧条过敏症”。因为“没有事情可做”,泡图书馆成为人们重要的日常活动,据美国图书馆协会1933年估计,1929年之后新增借阅者达到两三百万。听广播也是一种不错的愉悦方式,到1939年,大约80%的人拥有自己的收音机,除了倾听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听众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每晚收听“肥皂剧”,这种剧情简单、轻松搞笑的喜剧短片很容易让寂寥惆怅者开怀大笑。说到“肥皂剧”的得名,还与一家企业有关。

每逢精彩剧目播放的时刻,美国万人空巷,这种集体低落中难得的欣喜景象让宝洁公司看到商业机会,仿佛寒冬里走夜路时突然远望到一盏温暖的明灯,这个善于策划和营销的老牌日化巨头,瞬间找到在经济危机中持续增长的过冬秘诀。

宝洁公司(P&G)成立于1837年,两位创始人普罗斯特和盖姆原本只想制作一种洁白的肥皂,以代替当时大行其道的又黑又丑的粗糙肥皂,经过一年的悉心研制,洁白、椭圆、清香的“象牙肥皂”果然大卖。随后,普罗斯特和盖姆联合成立专门制造肥皂的小公司,并以他们名字的开头字母P和G命名为P&G公司,“象牙肥皂”的成功既得益于产品质量和改良创新,也离不开别出心裁的营销方式——广告,宝洁公司是最早发现广告与品牌、销量内在奥秘的企业之一。

到20世纪30年代,宝洁公司已经走过90多个春秋,即将迎来意义非凡的百岁诞辰,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让公司持续经营都成问题,庆祝已成奢望。不过,在商界乘风破浪近一个世纪的老江湖总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笔,早在1923年宝洁就赞助过一个烹调节目,由此写下电台广告史的第一笔,到20世纪30年代,“肥皂剧”令人如痴如醉,宝洁在1932年赞助电台连续剧《烂泥家族》,第二年又赞助了《柏金斯妈妈》,尤其是后者,当时在美国引起轰动,宝洁在连续剧中插播的肥皂广告也家喻户晓,由于这些短片总夹杂着肥皂广告,人们就将其称为“肥皂剧”。

时至今日,“肥皂剧”在荧屏时代仍深受喜爱,宝洁公司也建成肥皂剧制造中心,自己定制投拍“肥皂剧”,而且一个星期就能拍出120集,宝洁的日化用品、厨房用品、妇婴用品都被巧妙植入其中,其代表中产阶级高尚生活的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

大萧条时期也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的“黄金年代”。那段时间,美国年产电影高达500部,1935年,美国电影院座位数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10%,大量为逃避现实设计的离奇迷幻剧情和世外桃源生活让观众将生活的烦恼遗忘。沃特·迪士尼的动画公司也在这时逐渐壮大,著名的卡通形象米老鼠更是创造了一系列经济奇迹,有家制衣厂生产的印有五颜六色米老鼠图案的毛衣每年订单超过百万美元,有1/3的工人不得不加班赶工。一家苟延残喘的名表厂因为印有米老鼠标志而起死回生,每年销量达到200万只。1935年,《纽约时报》以拟人化手法高度评价米老鼠的形象:他是一个世界公民,不可思议地在商人领地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他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超级推销员,为失业者找到工作目标,拯救公司于破产境地。无论他出现在何处,希望之光都会突破云层。

沃尔特曾说,给自己一个梦想。想象的目的不是把你困于现实,而是要把你带到悬崖边,然后把你“踢”下去,这样你才能展开想象之翼,然后缓缓降落。米老鼠让沃尔特重新摆脱困境、展翼飞翔。他本人一直喜欢小老鼠,在堪萨斯市的办公室里还曾与小老鼠朝夕相伴。在一次返程的火车上,他灵感涌现,挥笔画下穿黑上衣、红天鹅绒裤戴白手套的“米奇老鼠”草图,还给随行的妻子莉莉讲最初的剧本。

1928年3月,沃尔特与厄布共同创作、设计米老鼠的形象,塑造它的个性。两个月后,他注册米老鼠商标和动画版权。被人抢夺创作版权后,沃尔特不再与合作者分享荣誉,他以米老鼠唯一创造者的身份为世人熟知。当时所有电影都是无声片,查理·卓别林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全靠夸张滑稽的肢体语言弥补音乐和对话的苍白。米老鼠动画片不仅实现音乐和动作同步,而且向观众展示了声音的俏皮生动,喜剧效果强烈。米老鼠的声音成为丰富故事情节、提升人物表现力的必备因素。于1928年11月18日首映后整个美国都为之轰动,观众热情持续了很长时间。

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美国百业萧条,沃尔特却在寒冬中迎来了一缕阳光。有个商人找来,希望将米老鼠印在儿童写字台上,以支付300美元的酬劳获得准许;一名妇女以米老鼠为原型制作玩具,不仅免费,沃尔特还资助她购置设备。沃尔特意识到授权经营的商机所在,但他要求合作者保证产品质量,此后关于米老鼠的拼图、帐篷、玩具、雨伞、零食等商品大量问世,许多濒临破产的公司因此起死回生,沃尔特也获得了丰厚回报。

1931年,由于工作艰苦、压力过重,追求完美主义的沃尔特患了神经衰弱,他变得暴躁易怒、情绪失控,有时突然痛哭流涕,夜晚失眠,后来他听从医生建议锻炼放松,病情逐渐缓解。沃尔特对待雇员挑剔而粗暴,摆出听取建议的姿态最终却顽固执行自己的设想,公司内部等级制度森严,被称为“九大元老”的最优秀动画设计师享受优待,其他人的命运则由沃尔特按喜好决定。跟随多年的老搭档厄布最终被人挖墙脚离去,沃尔特以2 920美元收回他手中20%的股份。那几年沃尔特内心极度沮丧,却从未降低艺术标准和梦想追求。(www.daowen.com)

那时电影价格由片长决定,为了提高利润、扩大规模,沃尔特打算拍摄动画长片,这种做法前所未见,以往动画片都是9分钟左右的单卷胶片短片,而他的动画长片需要10卷以上的胶卷,有人批评这是“迪士尼的蠢事”。1934年,沃尔特开始制作《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动画长片。据参与者回忆,沃尔特在一次长达数小时的会议上讲解影片中每个场景的情绪、行动方式以及主题,扮演每一个角色并模仿他们的声音,所有故事细节、人物、动作、声音、音乐、画面等他都亲自过问,对制作过程严格把关。

这部耗时三年才上映的动画片几乎将沃尔特的工作室拖垮。原本50万美元的成本预算最终涨到150万美元,75名动画师、几百名员工一共制作出至少25万张图画,发行之前又经历了无数次重新剪辑和修改。1937年12月,《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好莱坞众多巨星捧场造势中上映,第二年被翻译成10种外文登上49个国家的银幕,8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超过同时代所有影片。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取得的巨大成功意味着动画艺术正在走向成熟,沃尔特也迎来动画黄金时代,由他制作的著名动画电影陆续上映:1940年的《匹诺曹》和《幻想曲》,1941年的《小飞象》,1942年的《小鹿斑比》。在沃尔特有生之年,他的工作室共获得近900种奖项,其中包括40项奥斯卡金像奖和7项艾美奖。正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危机却悄然而至。

20世纪30年代,越来越多的美国工人加入工会,到1940年比例达到大约27%,工会为工人寻求保障、提高待遇与企业谈判,有时会以罢工相威胁。1941年初,沃尔特的动画师集会,谈判改善工作条件,工会则向美国劳工关系委员会提起诉讼,沃尔特不以为然,强硬弹压,他告诫员工不要在工会活动上浪费时间,声称“强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并于5月解雇24名工会分子。之后,员工集体罢工,公众联合抵制迪士尼影片和产品,人们指责他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7月他又辞退了一批罢工的员工,工作室暂停运营,他无法理解员工的愤怒,自己提供工作、传授经验却遭到忘恩负义的反叛。

虽然沃尔特是一名伟大的创意大师、梦想家,也是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对员工缺乏关爱和宽容。罢工直到9月才结束,沃尔特为所有员工提高工资、改善待遇,实行均衡的薪酬制度和责任标准。

随着罢工结束,沃尔特的动画黄金时代也宣告终结。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动荡飘摇的欧洲市场不再发行沃尔特的影片,风云突变让海外收入占45%的迪士尼工作室陷入困境。所谓福祸相依,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出价27万美元让沃尔特制作宣传影视,以防止纳粹主义在南美洲蔓延。

1941年美国卷入“二战”后,迪士尼工作室被军方征用,700名士兵驻扎此地以保护飞机制造厂的基地,租住8个月分文未付,政府还要求沃尔特为联邦政府和军队制作教育和公共宣传影片。战争期间,迪士尼工作室90%的影片为政府订单,至少拍摄了75部军事题材影片,包含航空安全、气象条件、击落敌机、擦步枪等系列教育影片。不过,沃尔特并未就此大发横财,他规定不以政府合约谋利只要保证公司正常运转开支即可。他曾评价:“很难说战争是好事,但这是一个展现我们运作力量的巨大机遇。既能帮助自己的祖国,又帮助了自己,没有多少人能都得到这样的机会。”

“二战”结束时迪士尼工作室负债400万美元,沃尔特陷入人生低谷。战争让整个美国迷失,沃尔特亦误入歧途,想象力被大量政府合同消磨殆尽,创作激情日渐冷却,他甚至打算将早期作品整理汇编成新影片来快速赚钱。不过,从后来的轨迹和结果来看,沃尔特走过的弯路,正是实现终极理想的必经之路。

1947年8月,沃尔特带女儿前往阿拉斯加州进行边疆之旅,回家后对一部野生动物电影着迷,他邀请拍摄影片的一对夫妻去拍摄阿拉斯加风情,后来又派他们去普里比洛夫群岛的白令海拍摄海豹生活,1949年,《真实生活历险记》系列自然纪录片的第一部《海豹岛》上映,此后12年间该系列纪录片陆续创作了7部短片和6部长片,并获得了8座奥斯卡金像奖杯。1954年,迪士尼工作室有史以来投入最大的影片《海底两万里》上映。1958年,沃尔特派9名摄影师在寒冷的北极进行为期3年的《白色旷野》拍摄。10多年里,迪士尼工作室拍摄了许多优秀的纪录片、冒险片以及真人电影。

沃尔特还注意到美国家庭对电视节目的青睐,并开始有意识地参与其中。1954年,他将动画片、自然纪录片、观光影片、科教片等即将上映的电影和预告片制作成《迪士尼乐园》节目,并亲自担任主持人,他温文尔雅的风度和坦诚开朗的交谈深受美国家庭的喜爱,每逢周日晚上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

在此期间沃尔特还迷恋上了微缩模型,他喜欢收集、创作、展览家具、房屋、火车等微缩模型,并期待将此前创作的动画场景建成微缩世界,儿童和成人都能身临梦中仙境,认识并改造世界。1948年8月,他第一次将“米老鼠公园计划”以内部备忘录的形式告诉一名设计师,后来经过复杂艰难的修改又转变为迪士尼乐园。沃尔特希望建造一个干净、安全、吸引普通人、服务人员友好热情的地方,让全家人都能在一起尽情地玩耍。

回望沃尔特的创意人生,从动画短片、电影长片、电视节目、真人实景电影、自然纪录片、冒险片到微缩模型,他的所有想法、经历、成长都在为打造迪士尼乐园进行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其说这种神奇的成功路径由天赋引导,不如说是梦想的推动。

1952年,沃尔特成立WED公司以建造迪士尼乐园,其中美国广播公司投资50万美元,并和迪士尼工作室联合贷款450万美元,以获得迪士尼乐园35%的股份及每周播放沃尔特节目的权利。迪士尼乐园总共耗资1 700万美元,历时一年建造完成,沃尔特深情写道:迪士尼乐园为理想而建,为梦想而建,为那些曾铸就美国的一切而建,希望它能成为全世界欢乐和灵感的源泉。1955年7月17日,开幕典礼向9 000万美国观众实况转播,15 000名嘉宾受邀参观,超过2万名游客入园游览。成人门票定价1美元,游景点单独付费,需要在搭乘处购买车票,票价从10—35美分不等。开放一年后,350多万名游客从中收获快乐。

沃尔特的余生一直为建造佛罗里达州的迪士尼世界而奔波劳碌,直到1966年12月15日因肺癌与世长辞。他的离去震动了整个世界,许多人不相信他会死去,甚至传说他的遗体一直冰冻在冷冻室内,等待有一天科学技术能将他复活。事实上他的遗体已被火化,骨灰安放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公墓。罗伊继续完成沃尔特未竟的事业,佛罗里达州的迪士尼世界于1971年建设完工,不久之后,罗伊溘然长逝。

时至今日,对沃尔特的迷恋和怀念成为美国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迪斯尼乐园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快乐家园。从来没有哪个历史人物,让人类如此深切地感受到想象带来的快乐,这是沃尔特最重要的贡献,超过了他缔造的所有奇迹。

20世纪20年代初,正当迪士尼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在各大城市如火如荼地上映时,在内达华州却几乎见不到放映机的影子,荒凉的美国西部一片寂静。整个州只有4.5万人,但土地面积却排名美国第七,内华达州的银矿在被开采殆尽后成了空壳一般,从来没有人会愿意选择在这样一个地方安居乐业。直到雷蒙德·英格拉姆·史密斯的赌场出现,内华达州才再次成为淘金者的乐园,这片土地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如今,举世闻名的拉斯维加斯赌城屹立在这片土地上,但没有人知道,当年的赌城不过是史密斯赌场的复制品,他改变了整个赌博业,也让人迹罕至的内华达州重整旗鼓,恢复了当年的喧嚣。

1924年,史密斯放弃马戏团售票员的职业,在旧金山的海滩上开启了自己的产业。37岁的他已是两个大男孩的父亲,从头创业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而这份勇气,则来源于不久前的一次游戏——折刀转盘的把戏,这是他第一次接触这样“刺激”的娱乐项目。史密斯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却和他们输的一样惨。但他很快就发现个中奥秘,并在傍晚回家之前赚够了交付罚金的钱,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没过多久,沙滩上的人们就发现出现了一项新的娱乐项目——转盘。史密斯意识到这一行业的暴利后,毅然加入其中,并对自己的才能有足够的信心。他的轮盘和别人的没有什么不同,但他的营销手段独树一帜。他告诫一起经营的儿子哈诺德:“你要站在柜台中央,向每一个经过的人推销生意。”“声音大声点!”“不要随便开玩笑!”“如果你的生意不好,就把摊子向前移30英尺。”儿子对父亲言听计从,毫无怨言。没过多久,父子两人就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哈诺德回忆时感叹道:“我发现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赚到钱。”

在当时的商业界,只要你范围里的游戏与众不同,服务更上一层楼,就完全可能让自己的收入翻倍。至于用暗箱操作的把戏,永远都是低端下流小骗子的手段。史密斯对此深信不疑,他深知如果要让生意做大,决不能继续仿造骗子的手段。单靠吸引城市里那些妄想一夜暴富之徒,终归只是短暂的,他需要开发大众的市场。在芝加哥,他满怀诚意地经营了捞金鱼的游戏,却血本无归,因为向大众销售他们不需要的东西必将破产。他开始思考大众来玩究竟是为了什么。

很快,在堪萨斯州的经历让他找到了答案。当时的堪萨斯州流行一种“钉子游戏”,如果能用三次就把钉子敲进木头里就算赢,老板会将奖品双手奉上。但人们几乎从未得到过奖品,因为木头太硬了,所有的老板都用最硬的木头来挑战顾客的肌肉。史密斯认为这并不公平,除非自己能将钉子敲进去,否则就相当于诈骗。他找来不太坚硬的木头,苦练到手腕红肿,最后只用两下就能将钉子严严实实地敲进木头。随后,和女孩逛街的大个子们经常会受到史密斯的挑战,为了向恋人展现自己的力量,他们交上15美分,拿起铁锤,狠狠地砸向钉子。结果可想而知,绝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但当他们要求史密斯展示这钉子能敲进木头的时候,他们又不得不心服口服。史密斯说:“当然,我更希望看见他们获胜。”这话绝非乖张之言。没过几天,一个壮实的男子达成了这一目标,他用30美分赢得了一盒巧克力。

从此以后,每天晚上他都会来这里玩上几手。史密斯也非常乐意地把奖品赠送给他,因为这就是最好的“活广告”,每次获得奖品他都会向别人炫耀一番。这个游戏的成功秘诀在于掌握了人们的心理,激发起玩家的表现欲,又让他们获得了货真价实的奖品。此次之行,既让史密斯获得了销售经验,也让他了解到顾客的心态。但如果想要一步登天,没有非常好的机会也是不行的。

1929年,大萧条来袭,大多数美国人在迷茫与绝望中挣扎,史密斯却发现时代背后的机遇——游乐场游戏将会和电影一样赚钱,他对该事业信心倍增。在旧金山以北650英里(折合1 046千米)处,有一所娱乐业发达的小城——里奥·尼多。史密斯发现这里的一家“Bingo”游戏店异常惨淡,原来的老板不仅缺乏经营理念,甚至对顾客的感受都置之不顾,夜风中前来娱乐的顾客连挡板都没有,只能用冻得瑟瑟发抖的手递出零钱。史密斯毫不犹豫地接下这家店,他没时间听老板无聊的抱怨,一切以顾客为中心,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几周之内,营业额竿头直上,到了夏末,史密斯和儿子就赚了4 500美元,这是他14岁时全家年收入的9倍。

父子俩的旅程仍在继续,尽管他们所到之处都收获颇丰,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开拓之地。甚至在加州还马失前蹄,因为带有赌博性质的行业在此是违法行业,但父子俩生意向来本分,警察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在1934年,他们买进了一台硬币轮盘机,对警察来说这已经触及红线,这代表着90天的营业整顿和500美元的罚款。这台轮盘机对生意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还只是用一些小游戏来赚钱,那只会离梦想越来越远。史密斯决定再次踏上旅途,选取了荒凉但法律宽松的内华达州,而这里简直是他生意的天堂。

内华达州的荒凉远远超过史密斯的想象,他们曾一路流浪,直到对里诺城的小游戏厅一见钟情。虽说是城市,但这里只有一家低等饭店、一家当铺、一家洗衣店和一家没有电梯的旅馆。然而就在这家旅馆里,他们找到了自己事业最后的归宿——乱七八糟的“Bingo”游戏房。儿子哈诺德和父亲在房间里站了没几分钟,心里就升起从未有过的强烈预感:这里就是我们未来的地方!所幸老板很乐意出售,他因为这家店欠了一身的债,说这里根本赚不到钱。但作为一位经营专家,史密斯打量了这里的十几个玩家,他发现有一半都是职业骗子,问题一定出在游戏本身上,没有对大众的吸引力。父子俩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们也有信心让这个地方重获新生,最后以2 000美元的价格敲定。由于哈诺德曾在华人街被误认为是默片明星“哈诺德·劳埃德”,人们对儿子的热情欢呼让他记忆犹新,这座新生俱乐部的名字就干脆取名为“哈诺德俱乐部”,父子俩希望能借此扬名四海。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起名为“哈诺德俱乐部”已表明了史密斯的商业态度。他始终认为,人们来这里不是为了发财,而是购买快乐,和到商店里买一些水果没什么不一样。史密斯反感乌烟瘴气的环境、债台高筑之人的歇斯底里,他要创造出公平又廉价的“快乐商店”。开张之日,导致他曾被罚款的“元凶”——电动轮盘机成为最吸金的机器,闪光的轮盘周围围着43个玩家,这是这种机器第一次在内华达州出现。

然而史密斯的做法在同行业得到的不是赞誉,而是冷嘲热讽。他们称俱乐部是“史密斯的低级娱乐场所”、“哈诺德的一分钱游戏室”、“赌徒的5分钱廉价店”,究其原因,是因为史密斯抢了他们的生意。然而事实上,第一年的经营虽然火爆,史密斯却损失了2 000美元,盗窃、官员的乱收税,甚至还遇到了有人拆店的麻烦。

当然,单靠游戏吸引是不够的,营销上的创新势在必行。史密斯首创“为输光的客人提供车费”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甚至他有时候还会将人们输掉的钱返还给他们。这样的经营理念起到了相当好的广告效应。俱乐部一直坚持着慷慨大度的行为,多年以来,返还的金额高达50万美元,但这些退款都有条件:第一,不能向外透露退款;第二,再次返回请到这里来;第三,要宣传哈诺德俱乐部是一家诚信游乐场所。这样一来,哈诺德俱乐部的名声传得原来越远,生意也越做越大,一跃成为里诺市的经济核心。

1941年冬季,里诺市的经济依靠哈诺德俱乐部起飞,成千上万的人带着现金翻山越岭而来,只为过一把瘾。史密斯不失时宜地在城市各处开启了分店,收入迅速上涨,史密斯再把这些钱投入到广告中去。

到了20世纪50年代,这里每24小时就有1.9万人次进出,每年超过150万人光临俱乐部。没有人知道史密斯一家赚了多少钱,1953年,《时代》称其年收入1亿美元,但父子俩守口如瓶,如同轮盘上的数字任人猜想。

但如今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拉斯维加斯,里诺市却没能名扬海外。1962年,史密斯一家人将俱乐部以1 667.5万美元出售给霍华德·休斯,实际上,这是一场可有可无的并购。后者在拉斯维加斯对哈诺德俱乐部的效仿大获成功,至于史密斯的俱乐部为何被赶超,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地理位置。拉斯维加斯更靠近洛杉矶,并且大众对这座城市的长街又情有独钟,完善的产业结构让这座城市的招牌远比里诺市更为响亮。

史密斯固然没能让自己的家族发扬光大,但他的俱乐部拯救了整个内华达州,更是拉斯维加斯的“师傅”。当有人问起他的女婿,岳父为何成功之时,他说:“老爹是非凡的梦想家,他知道普通人的需求,因为他也在其中。”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当众多旅店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的时候,康德拉·希尔顿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人们在优越的生活中被惊醒,很多人一夜之间身无分文,温饱都难以为继,花钱逍遥自在的旅店更是无人问津,80%的同行丧失了信心,关门大吉。刚刚建起连锁店的希尔顿也承受了从未有过的巨大打击。在萧条的诅咒面前,8家连锁店勉强保住了5家,欠债曾一度高达50万美元。但希尔顿眼光长远,对经济危机的分析成熟老练,他告诫员工们,灾难终将过去,希尔顿旅店必将重现辉煌,我们的微笑将永远在旅店绽放。

尽管希尔顿对未来自信满满,但现实中有时候却不得不忍饥挨饿,每当手上有一点现金就不得不交到债权人手上。在一个天气阴郁的日子里,饥肠辘辘的希尔顿在自己的旅店得到了自己员工的资助,300美元的伙食费让这个疲惫饥饿的梦想家备受感动,忠诚的员工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1936年,希尔顿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当“全国复兴法案”颁布之后,老去的追梦少年再次迸发出活力,盈利—吞并—连锁的战略方式让希尔顿的名声响彻全球,除了南极洲每个大陆上都有希尔顿的名号屹立不倒。“微笑服务”在世界上扬起自信的嘴角,希尔顿旅店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连锁品牌。但希尔顿并非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他从5 000美元的本金到10亿美元的家产都来源于自己的打拼和母亲的鼓励,他诠释了真正的“美国梦”。

1907年,20岁的希尔顿第一次接触到了旅店事业,在经济恐慌的大环境下,他的父亲不得不放弃皮货等生意,到一个小镇上开了家家庭旅店。希尔顿的工作繁重到不能单用辛苦来形容。他每天都要去火车站招揽客人,但在自己所在的小镇上,火车只有三趟,一班在中午,一班在午夜,另一班则在凌晨三点。这就意味着希尔顿每天晚上要爬起来两次,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恳求旅客到父亲的旅店住宿。“这种痛苦的滋味,在我心灵上留下永难忘怀的烙印。”希尔顿在回忆中说道,“我曾经憎恨旅店的生意。”实际上,他的工作远不止这些,照顾客人、喂马等活计需要占据他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一共10个小时的时间,忙碌时还会更多。长期的睡眠不足让希尔顿总是没有精神,甚至在一个寒冬凌晨的接站过程中昏睡过去,一头扎进桥下的小河。浸湿的衣物在寒风中像冰一样贴在他的身上,但希尔顿没有返回家中,而是继续进行自己的工作。坚强的品性在他的生命中从未动摇过,这也让他经受住了创业过程中的狂风大浪。

尽管希尔顿在家庭旅店中不眠不休地工作,但家里的生意也只是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着。1913年9月,希尔顿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家门,扬帆远航,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他一直想要成为在办公室里呼风唤雨的银行家,说干就干!东拼西凑筹集了3万美元后,希尔顿成功在一所银行入股,却在第一次股东大会上受到了排挤,一个敌视他的70岁老头成了董事长。经过一年的竞争以及父亲的帮助,董事会重组后希尔顿终于手握实权,坐上了副董事长的职位。在他的苦心经营下,银行的资金达到了13.5万美元。即将大展宏图的希尔顿却没有得到更多的机会,1917年,希尔顿应征入伍,等他两年后归来之时,银行早已不复存在,手里的资金也仅剩5 000美元,一切重回原点,32岁的希尔顿必须从头开始。

然而从头开始谈何容易,纵然美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飞速增长,希尔顿却陷入了迷茫之中。这时他的母亲说了影响其一生的话:“康拉德,你必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世界,要放大船,就必须先找到水深的地方。”母亲对自己儿子的野心心知肚明,她的鼓励让希尔顿重整旗鼓。何处水深?何处充满机遇?希尔顿的目光瞄向了石油喷发的地方——得克萨斯州,当时成千上万的人正涌入其中。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事实上,希尔顿踏上路途,依旧放不下银行家的梦想,经营旅店的伤痛让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他在旅途的前两站,一下火车就钻进各个银行,询问是否出售。但碰了一鼻子灰,这个地方蒸蒸日上,如母亲所说——水深之地,银行却鲜有轻易出手的时候。但当他走进第三个城镇——锡斯科时,遇到的第一家银行就对他敞开了大门,要价7.5万美元。价格很公道!希尔顿一阵窃喜,迅速筹集资金后,他向卖主再次确定价格。却没料到卖家出尔反尔,要价8万美元且没有商量的余地。感觉自己被戏耍的希尔顿愤怒地离开了银行,眼看天色渐晚,他不得不先找一所旅店投宿。

实际上,希尔顿找到的不是一夜的落脚点,而是第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旅店。当晚,旅店门口被挤得水泄不通,当希尔顿拼命挤到柜台前时,客满的消息从伙计的嘴里喊了出来。疲惫不堪的希尔顿备感失望,憋了一肚子气的他站在柜台前有些不知所措,这时,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出来轰走了大厅里的客人们。希尔顿看到他闷闷不乐的样子很是疑惑,生意如此火爆为何还愁眉苦脸呢?便上前攀谈起来,对方抱怨道:“我在这里没法脱身,身边的朋友都将钱投入到油田里发财,我的钱却被锁在这该死的宾馆里。”希尔顿听后却对老板没有丝毫的同情,因为他发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压抑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假装冷静地问道:“这么说您是想出售这个旅馆了?”最终,两人以4万美元的价格敲定,老板高兴地拿着钱去“发财”了,希尔顿则找到了真正的致富途径。事实上,当人们趋之若鹜地在油田里寻找机遇的时候,一飞冲天的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人血本无归。但石油巨商的成功太具诱惑性,所有的人都被那些成功的案例蒙住了双眼,得克萨斯州的访客一天比一天多,旅店才是最稳定的赚钱行业。当晚,他向母亲发电报报喜:新世界已然找到,锡斯科可谓水深港阔,第一艘大船已在此下水。

当然,希尔顿和老板的区别不仅仅在行业的选择上,他接手了旅店之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他用寸土寸金的思维对旅店进行了改造,餐厅被分成多个小房间,增加的20个床位收益要远远大于原来餐厅的营业额。为了补偿客人对杂物的需求,他在大厅开了一个小杂货铺,这一小小的策略为旅店创造了大量的额外收益。希尔顿把这一经营思路称之为“探索黄金”原则,意在旅店任何一寸地方都能生产出金子。很快,他的资产和前来淘金的人一样疯狂地增长着,他偿还了借来的本金后,又与人合伙买下了华斯堡的梅尔巴旅店以及达拉斯的华尔道夫旅馆。希尔顿的经营顺应着美国的发展,他的旅店所设之处皆在崛起中的城市,在咆哮的20世纪20年代激流勇进,从未亏损。

单纯地收购二手旅店并不能满足希尔顿的追求。1925年4月8日,希尔顿通过贷款和租赁建成了属于自己的“达拉斯希尔顿大旅店”。这座价值100万美元的豪华旅店是希尔顿资产的10倍之多,也就是说,希尔顿要担当的风险巨大,一旦稍有失误,身败名裂在所难免,无数个债权人会跟在他屁股后面讨债。但希尔顿对自己十分自信,他从未考虑过失败,他的口头禅是:“你必须怀有梦想。”1926年的一天,他盯着报纸发愣,新婚燕尔的妻子问他在想什么,希尔顿手指报纸上的地图说:“这些地方都将建起我的旅店,一年建一家。”没有困惑、没有犹豫,1928年的圣诞节,那些城市里都出现了希尔顿的名字,连锁旅店的格局开始形成,如果一帆风顺,十年之内希尔顿就能造就今天的局面。

然而大萧条一棒子打在毫无准备的美国人头上,所有人都在这一时期受到重创。事业正在起步中的希尔顿也难逃厄运,8家连锁店只剩下5家,整个旅店行业80%都不得不歇业,剩下的仅仅是在苟延残喘中勉强度日。大萧条时期没有人旅行,更没有人肆意挥霍享受。此时的希尔顿负债50万美元,但心中的信念始终没有失去,那就是:“你必须心怀梦想。”

事实证明,希尔顿对员工的鼓励并非虚谈,希尔顿旅店在危机过后很快就出现云开日出的局面。1936年,失去的3家连锁店回归旗下,旅店重归黄金时代,金钱滚滚而来。在希尔顿小有成就的时候,他向母亲炫耀自己足有5 100万美元的财产,年老又睿智的母亲淡淡地说道:“你和你拥有5 000美金的时候没什么两样,你不能只依靠这样的经营去留住客人。”希尔顿没有一笑置之,他不断地反思着自己的行业,知道自己必须有独到之处才能成为整个旅店行业的佼佼者。“微笑服务”在他的脑海里一闪而过。如今,无论你走进哪一座城市的希尔顿旅店,都会得到他们最专业的微笑服务,这便是希尔顿能在世界范围内立足的秘诀。

万事俱备,本金和策略俱全,是时候大展宏图了!不断的收购,扩大经营,客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住进希尔顿旅店。当1945年,把世界上最大的旅店——史蒂文斯也收入囊中的时候,希尔顿俨然成为旅店巨头。紧接着,1949年又收购了被誉为“世界旅馆皇后”的华尔道夫大旅店,1954年并购了有“世界旅馆皇帝”美称的“斯塔特拉旅馆系列”,这是一个拥有10家一流旅店的连锁旅馆,用了希尔顿足足1.1亿美元,成就了当时数额最大的不动产交易,轰动一时。随后,希尔顿旅店遍地开花,逐渐发展成如今的格局。如果一个旅店经营者去问希尔顿为何成功,他不会告诉你跟随美国的浪潮,抓住机遇,也不会告诉你艰苦奋斗,不畏艰险,而是会说:“你必须心怀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