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爆发时,甚至以往每一次金融风暴中,都能听到关于“皮尔庞特再生”的呐喊。时移世易,在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之后,华尔街再无王者,金融寡头只手遮天的时代一去不回,全世界再没有哪个大佬、哪家机构能重演传奇。
以今天的视野回望,皮尔庞特只是个倔强、精明、果敢的金融家,他的影响力不如同时代的约翰·洛克菲勒、安德鲁·卡内基两大工业巨子,财富差距更不用说。他只是比任何人都相信秩序,并以此作为化解一切危机的动力和手段,这源自他对基督教的信仰,荣耀也好、罪恶也罢,都是他坚持秩序的结果,哪怕因此在晚年遭受垄断的指控,他依然相信灵魂会得到上帝的救赎。
无论后世如何夸耀皮尔庞特的经营才华和辉煌功绩,但不可否认,他只是接过父辈的功劳簿续写传奇的“富二代”,人们经常将他与洛克菲勒、卡内基等同时代白手起家、自学成才的商业巨头相比,并以此作为调侃他浪得虚名的重要证据。
1837年4月17日,皮尔庞特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户犹太富商家庭,祖父约瑟夫·摩根去世时已留下百万家财,父亲朱尼厄斯·斯潘塞·摩根显然青出于蓝,他受雇于银行家乔治·皮博迪,并在1854年10月被选为合伙人。此时皮博迪已风烛残年,每日被风湿病折磨得不堪忍受,膝下又无子嗣,就以“10年后我退休,会把我的名字和部分资金给你作为发展基础”为条件遴选继承者,其公司坐拥资本45万英镑,实力仅次于巴林兄弟和罗斯柴尔德家族,朱尼厄斯受邀后欣然接受,拖家带口定居伦敦。
为了不因为后代平庸而像皮博迪一样将家族产业托于旁人,朱尼厄斯对皮尔庞特要求极其严格,连儿子在瑞士、德国留学的课程都要亲自过问,大学毕业后又安排皮尔庞特到华尔街的邓肯舍曼私人银行公司当初级会计,每一步都精心设计。
皮尔庞特的商业嗅觉和过人胆魄很快就显露出来。刚入职他就被派到新奥尔良的海边码头,学习棉纺业和装运业第一手资料,观察人们如何开展进出口贸易。有一天,他登上一艘满载咖啡的巴西货船后,船长正愁容满面:代理销售这批货的人不知去向,必须尽快处理掉。皮尔庞特不露声色地装选咖啡样品,然后在当地四处寻访并收集订单,并以邓肯舍曼公司的名义用即期汇票购买船上的所有咖啡。
公司纽约总部的上司第二天听说后非常恼火,批评皮尔庞特擅作主张做赔本买卖,没想到几个小时后就收到皮尔庞特的电报:咖啡已销售一空,利润丰厚,正打算将收到的支票寄回公司。儿子的举动既令朱尼厄斯欢欣鼓舞,又让他忧心忡忡,他担心邓肯舍曼公司会束缚皮尔庞特的发展,就出资在纽交所对面开了一家摩根商行,作为皮博迪公司在纽约的分支机构。
自立门户的皮尔庞特还没来得及大显身手,就遭遇到人生前所未有的残酷打击。1861年春天,南北战争的枪炮声刚刚响起,皮尔庞特深爱的女友阿米莉亚·斯特奇斯不幸患上肺结核,到秋天时已病入膏肓,他决定带她到更温暖的地方去,也许能慢慢好转,他要娶她。至于生意,他已无心思考,更何况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表弟已被说服无限期帮忙打理。这年10月7日,摩根结婚了,婚礼上的妻子太过虚弱,依赖他的搀扶才勉强坚持完典礼,否则她根本站都站不起来,热烈的场面无法掩饰新娘内心的悲伤。婚礼结束后,他们乘马车义无反顾地穿过地中海到达尼斯,温暖的气候没有赶走噩运,四个月之后,阿米莉亚离开这个世界,24岁的皮尔庞特成为鳏夫,这个痴情的男人变得脆弱而沉默,很长时间都无法走出丧妻的伤痛。
父亲朱尼厄斯倒是抓住这次战争机遇赚取了巨额财富,战后资金匮乏,他与皮博迪一起成功将大量英国游资引入美国,尤其集中于铁路领域。1864年皮博迪退休,朱尼厄斯接管公司的业务和资产。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落败的法国濒临破产,朱尼厄斯与法国大臣签署一份5 000万美元的贷款合约,并成功将债券卖出,最终赚取500多万美元。经此一役,摩根家族在国际金融界的地位仅次于罗斯柴尔德家族,朱尼厄斯迫切希望儿子能在美国帮他承销欧洲股票。
可就在此时,皮尔庞特却给父亲写信,倾诉身体状况异常糟糕:浑身疲惫无力,睡眠很差,经常头疼,有时还会感到头晕目眩。他觉得自己赚到的钱已足够下半生用度,便萌生退休的念头,以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调理身体。57岁的父亲正迎来事业高峰,33岁的儿子却打算功成身退,生气、怜惜、无奈,朱尼厄斯心头五味杂陈,他没有给皮尔庞特确切的答复,只是让他去费城找安东尼·德雷克塞尔谈谈,这是一位生于金融豪门的年轻接班人。
这次面谈改变了皮尔庞特的人生轨迹,甚至改写了美国金融史,如果他33岁退休,谁能想象美国商业将走向何方?德雷克塞尔说服皮尔庞特共同在纽约创办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利润平分。凭借两家的雄厚实力和商界资源,新公司生意红火,1873年进军美国债券承销业务,皮尔庞特渐渐脱离父亲的荫庇,成为重建美国工业规则和秩序的生猛力量,摧城拔寨。
直到被业界冠以“铁路大王”的封号,人们在介绍皮尔庞特时才略去“朱尼厄斯的儿子”这个前缀。
1879年,美国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焦虑不安找皮尔庞特寻求帮助。他和儿子收购了许多小的铁路公司,组成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线路从纽约一直铺到芝加哥,公司87%以上的股份都被范德比尔特家族掌控,人们批评这是一家靠强权垄断的个人公司,公众的不满情绪日渐高涨,立法者借机增加税收项目——“反正这些钱都是从百万富翁范德比尔特的个人腰包里掏出来的。”当时美国铁路工业主要靠欧洲的资金支持,而皮尔庞特正是英国资本在美国的代表,范德比尔特希望他能秘密承销公司股票,卸下个人掌控的包袱。
皮尔庞特签订了这笔大额合同: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以每股120美元的价格将15万份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股票卖给英国投资者,第二年还以同样的价格再销售10万份。所有行动都秘密进行,1879年11月交易完成公布后,整个美国金融界都瞠目结舌。作为英国股东的代理人,皮尔庞特成为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董事,他不仅可以完成银行家之间的股票交易,还能改变美国铁路长期恶性竞争的格局。这些贪得无厌的商人肆无忌惮忌地在现有铁路的平行线上新修铁路,大型铁路公司快马加鞭吞并小型铁路公司,整个美国工业都被这些雄心勃勃的铁路公司割裂得混乱无章,尽管他们刺激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盲目扩张和运营混乱导致美国铁路行情急转直下,大型铁路公司亦举步维艰,皮尔庞特却洞察到机遇来临,他深知铁路亏损并非经济不景气或市场无需求,其根源在于恶性竞争,只要整顿好行业秩序必定财源滚滚。1885年他拿下西海岸铁路公司,并陆续重组宾夕法尼亚、雷丁、巴尔的摩&俄亥俄、切萨皮克&俄亥俄等铁路公司,那几年他每天都带着大量资金奔波于各城市的谈判桌上,通过并购控制了美国70%的铁路线,成为“铁路大王”。
客观来说,皮尔庞特只是欧洲股东的代理人,不排除扮演听人号令代行权力的角色,但是通过重组和改革建立的威望,他能够主导各股东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成为美国铁路工业真正意义上的掌控者。然而,皮尔庞特所追求的不只是利润和名望,他相信秩序,只有铁路运营管理实现规范化,才能保证所代理的资金良性循环。他没有任何称霸、独裁的野心,而是以友好协商的方式统治“铁路帝国”。
1900年夏天,钢铁行业的一场激战危及皮尔庞特的铁路“帝国”。许多生产钢铁制品的企业出于整合业务考虑,计划自行生产钢坯,甚至自行开发铁矿石资源,以摆脱对“钢铁大王”卡内基的依赖,并陆续取消双方的钢坯合约。那时卡内基正在苏格兰老家避暑,他对这样的联合反抗异常愤怒,立即给匹兹堡的部下发电报:全面进入钢箍、钢筋、电线、指甲锉的生产,扩展煤和焦炭的来源,不要害怕后果,我们必须取得胜利。
卡内基的还击很快取得胜利,他乘胜向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宣战,因为后者提高了铁路运费,他计划新建一条铁路来摧毁对手在大宗货物运输的垄断地位,有人评论说,卡内基会像打击钢铁行业一样打击铁路行业。皮尔庞特对此不敢怠慢,他通过一切关系与卡内基的亲信接触,希望能坐下来谈判,在中间人的操作下,他明确向卡内基提出意志坚定的收购计划,并询问对方的报价。
后来有人猜测卡内基的所有进攻举动都是为抬高出售价格做出的铺垫,他已对商业经营萌生倦意,只想专心于慈善事业。事情的结局是,1900年12月,皮尔庞特前往卡内基家中拜访,双方在房间内闭门商谈15分钟,临走时皮尔庞特说:“恭喜你,卡内基先生,你现在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了。”卡内基将所有债券和股票卖给皮尔庞特,价格高达4.9亿美元,这是外界估值的1.5倍,皮尔庞特没有讨价还价,一口答应。一年多以后,两人在游艇上闲谈,卡内基说当年应该再多要一个亿,皮尔庞特笑着回答:“如果当时这么出价的话,你会得到的。”
除了铁路和钢铁,皮尔庞特还投资爱迪生的电灯公司。早在1882年,他在麦迪逊大道第219号的家就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安装电灯的房子,他为此在地下室安装了一台发电机,并配备工程师专门管理,即便如此,家里还会出现短路或断电故障,有一次短路引发火灾还烧毁了桌子和地毯,他并未恐慌,在重新安装电灯线路后,他鼓励金融家达赖厄斯·奥格登·米尔斯购买爱迪生公司的股票,并表示对方每买一股自己也会购买一股。
无论改革老行业还是支持新发明,皮尔庞特都是以投资维护或建立秩序,他坚信这不只是延伸一段铁路,锻造一块钢坯,点亮一盏电灯,而是在孕育美国工业的希望。
1907年秋天,年过七旬的皮尔庞特对商业的热情已日渐减弱,他很少去华尔街23号的办公室,而是待在郊区图书馆宽敞的红墙西厅里接待来访的商人和艺术家,他热衷于艺术品收藏,每年为此花费上百万美元。只是,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让他无法在晚年享受安宁,反而被推到风口浪尖,声誉遭受空前的挑战。
这年10月,美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之后骤然刹车下滑,股市急剧震荡,金融危机一触即发,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手足无措,不约而同地将希望寄托于皮尔庞特。他镇定自若地召集纽约主要的银行家到图书馆来听候调遣,指挥所有人寻找流动资金,扮演真正的“最后贷款人”角色,最终成功帮助政府化险为夷。人们将他誉为“美国现代化大工业的缔造者”,他也由此迎来权力和荣誉的巅峰时刻,但是好景不长,噩运不期而至。实际上,皮尔庞特生命的最后几年饱受批评与责难,那真是一段令人沮丧的灰暗时期。
1912年4月,由摩根财团耗巨资精心打造的泰坦尼克号豪华游轮沉没海底,1 000多名乘客遇难,举世震惊,这个消息像阴影一样笼罩着75岁高龄的迟暮老人。这一年美国举行第28任总统大选,激进派先锋伍德罗·威尔逊最终胜出,他任命更为激进的威廉·布莱恩为国务卿,后者一直主张财富再分配、粉碎托拉斯。布莱恩的上台无异于皮尔庞特的噩梦。
美国众议院银行货币委员会主席普乔的报告将皮尔庞特逼上绝路。他指证说,皮尔庞特及其亲信在100多个大公司中占有300多个董事席位,其中大部分席位由摩根所投资公司的管理者占据,摩根将他们派往其他公司董事会任职。据公开报道显示,在1912年前后,皮尔庞特已创建起比洛克菲勒更令人恐惧的庞大金融帝国——摩根联盟,它控制着美国金融资本的33%,总值近200亿美元;控制着美国保险业的65%,资产总值125亿美元。
1912年11月27日,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的皮尔庞特亲自前往由普乔举办的“金钱托拉斯听证会”作证,他面色苍老,一身疲惫,却仍竭力挺直腰板,以重现昔日威严。在那段时间的媒体报道和街头巷尾的议论中,这位“华尔街的拿破仑”被描述成近年来操纵所有金融兼并案的幕后人物,民众抗议不断,自美国殖民地时期就存在的反对“大资本”活动至此达到高潮。在听证会上,摩根按照普乔及其他委员的要求,详细介绍了全部铁路、企业与摩根公司的关系,并公开所有存款,力求精确。参与听证的政治家、律师、记者、民众都细心聆听,却没有找到明显漏洞。
听证会结束不久,身心俱疲的皮尔庞特前往欧洲,后来又到达埃及,似乎在拼尽最后的力气完成生前的旅行愿望,他总是这样不管不顾,一如24岁时的那场旅行。旅途中,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胃口和体力不断恶化,他决定返程,途中去了罗马。1913年3月30日晚上,皮尔庞特变得神情恍惚,亲人听到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爬上山顶了”,至死还渴望登顶,不服输,此后就一睡不醒,他这辈子实在太累了。第二天,皮尔庞特寿终正寝,一个属于金融大佬的时代从此落幕。
9个月之后,威尔逊总统签署《联邦储备法案》,建立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从此以后,金融危机时将不再依赖摩根财团,取而代之成为“国家信贷者”的角色。美联储之所以能如此迅速且顺利成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皮尔庞特的蓦然离世,华尔街再没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如果要积极评价的话,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成立是献给皮尔庞特的最高礼赞。
令世人感到意外的是,皮尔庞特并没有留下传闻中的用之不竭的钱财,包括艺术收藏品在内,他的全部遗产估值大约只有6 800万美元,这根本无法同洛克菲勒和卡内基相提并论,前者有生之年捐赠达5亿美元,后者慈善总计达3.5亿美元。皮尔庞特不仅赚得比他们少,而且花掉了大部分财富,他有环游世界的奢华游艇,堆积如山的奇珍异宝。苛责者批评他贪图享乐、为富不仁;支持者颂扬他不以权谋私、坦荡正直。
或许只有遗嘱才能抵达皮尔庞特的内心深处,亲属将其公之于众,他在引言中满怀虔诚地写道:
我恳求我的孩子们,不顾一切危险、无论付出何种牺牲个人利益的代价,都要坚决维护和捍卫这一神圣的教条:只要有机会,一定要通过耶稣基督的血液来完全赎清自己的罪恶,也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赎罪。
如果皮尔庞特的忏悔提前几十年,能影响到世人口中“罪孽深重”的恶魔天才,华尔街恐怕将是另一副样子。但白驹过隙,沧海桑田,其中对错又有谁说得清呢?恶魔和天使不过一念之间,杰伊·古尔德纵然孤独终老,却未必心怀愧疚,他的一生如今看来恐怕辉煌才是主题。(www.daowen.com)
1869年9月24日星期五,交易所里美国人带着自己的合约蜂拥而至,他们面带恐惧,在交易台上疯狂地平仓,将一笔笔合约迅速脱手,仿佛扔出恶魔的果实一般。事实上,这就是“恶魔”带来的结果。杰·古尔德对黄金市场的狙击让总统不得不做出反应,从而直接导致了市场的崩盘。大幅下降的黄金价格引发恐慌性抛售,又因此导致黄金价格进一步下跌,直到大家手里的金子都流入到交易所里才让市场冷静下来。当事情披露后,各个报纸将杰·古尔德作为始作俑者,他让无数人蒙受损失,尽管他本人或许也在此之列,也没能逃脱千夫所指的境地。但作为华尔街的“恶魔天才”,他面对侮辱依旧沉默不语,对他来说,这早已不是第一次受到外界的批评了。他的目光从来都没落到这些无聊的报道上,而是依旧在华尔街翻云覆雨,将大笔金钱揽入怀中。
但在古尔德小时候,他并没有对金钱过于敏感,而是对地图绘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就成了一个称职的地图勘测员,此时的他仿佛一辈子都将和商业毫无瓜葛。1853年,他曾给经营制革厂的普拉特中尉写信希望能得到一个好的项目,并且一同寄去了自己绘制的林区地图。但直到三年后,普拉特才有了新的项目,他还记得过去那个年轻的勘测员的请求,于是古尔德水到渠成地得到了在普拉特身边工作的机会。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这无疑是引狼入室的标准情节。很快,古尔德的人格魅力和杰出才华得到了普拉特的赏识,他甚至还为中尉创作演讲稿和信件,如同私人秘书一般。和这位富豪在一起的生活让古尔德开始接触商业,无数个想法在他脑海中闪现,此时的他已绝不甘于附庸在有钱人身边虚度一生。
1856年8月,古尔德一头钻进森林里,寻找大片的铁杉和白腊林,他决定要建立自己的皮革厂,投资人早已找好,那就是普拉特。一周之后,古尔德就用创业热情和货真价实的树林打动了这个慷慨的富豪,得到了12万美元的资助和未来一半的利润。工厂的一切由古尔德负责,普拉特对他寄予厚望,将自己的商业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他,对此,古尔德谦虚地说:“我认为这些经验是一本好字典。”但谁也不知道这个恶魔天才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或许他只是在奉承投资人罢了,因为他在几个月前的信中曾提到:“经纪商才是这个行业的巨头。”作为一颗商业新星,他早就洞察了这个大多数商人一辈子都没能参悟透的道理。虽然对生产并不看好,但古尔德依旧全力以赴,无论是制度上还是用人上都做得相当出色,皮革厂蒸蒸日上。
但是第二年10月的运输业风波使得成本上升,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开始掉价,皮革厂也曾一度陷入危机。古尔德和普拉特的关系也变得不再那么融洽,对自己越来越自信的古尔德对投资人的建议不再百依百顺,并且做了一件让普拉特无法容忍的事情,那就是将商品出售给其他的经纪商,而不是普拉特指定的人,这成了两人分道扬镳的导火索。最后,普拉特开出条件,要么古尔德以10 000美元出售自己那一半的股份,要么花60 000美元买走自己的股份。他断定这个年轻人没有能力掏出这份钱,60 000美元实际上远远低于他的投入,如果真的有心出售,价格会高出许多。但当1859年1月17日古尔德拿出钱要求普拉特履行承诺时,普拉特只得悔不当初地签下了股份转让合同。当然,古尔德本人是绝对拿不出这笔钱的,在老中尉意料之外的是,古尔德在纽约找到了新的投资人以及新的经纪商。未来的道路一片光明,阴云永远笼罩在别人头上,那就是古尔德的新投资人,查尔斯·卢普和戴维·李。
新的合作伙伴并不像普拉特那样头脑灵光,他们的财产更加容易被这个恶魔吞噬。在起初的合作中,古尔德认为到了增加产量的时机,但是卢普和李却不以为然,认为成本投入过大。古尔德只得跟他们耐心解释,产量的扩大不会增加管理费用,单个成本反而是降低的,这就像是跟白痴讲课一样。事实上,卢普的精神一直不佳,幻觉伴随他的左右,工厂的运行和经销一直是由古尔德和李负责。1859年10月5日,卢普在自己的卧室吞枪自杀,这件事成了著名的“古尔德斯博罗之战”的导火索。
卢普的死让工厂的所有权重新洗牌,事情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古尔德提出以每年1万美元的价格购买卢普和李的股份,分6年付清,李同意了这个合约。但当古尔德向律师询问何时生效的时候,却被告知要等到卢普那复杂的信贷关系弄明白才成,这大概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古尔德在给姐姐的信中感叹道:“上帝的车轮转的太慢啦。”事情一天得不到解决,古尔德就一天得不到工厂的所有权。当李上门继续参与管理的时候,问题出现了,两人都认为自己是工厂的主人,矛盾一触即发。这时候李做出了一个非常不理智的决定,他回到公司做了一次毫无激情的演讲,希望能获得工人的支持。但是对古尔德个人的抨击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只有15个人站在了他这一边。李不得不雇用10个“亡命之徒”填充自己的实力,这25个人武装之后进驻工厂,打算逼走古尔德。但在恶魔天才的面前,这点小把戏未免太过柔弱,古尔德召集了200个工人和市民,最后获得了一半人数的支持。面对数量上的劣势李拒绝投降,结果可想而知,李被强制赶出了工厂。
当然,美国并非没有法律,这样械斗的结果不能决定最后的所有权。两人在随后的公堂对质延续了7年之久,就算皮革厂倒闭一文不名的时候,官司也仍在继续。最后李获得了3 500美元的赔偿,并以1美元的价格买到了工厂的所有权,这无疑是一种讽刺。当时的报道全都是对古尔德的批评,卢普之死的罪过都被加到了他的头上,这给了后来的众多传记作者以无尽的遐想,成了塑造古尔德魔鬼形象的常用桥段。
古尔德对流言放任自流,早在1860年古尔德就决定退出工厂,这个24岁的年轻人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商业之路——进驻华尔街。在随后的一年里,他不断地穿梭在各个交易所,啃食着边缘交易,积累商业经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南北战争的炮火对华尔街来说不过是价格的涨跌,古尔德对此更是充耳不闻,依旧忙碌在自己的生意之中。1862年,这个5英尺高的怪异天才找到了自己的伴侣——海伦·米勒——富商之女。婚后的几年中,古尔德在华尔街风生水起,成为一个老练的操盘手,股市票注、打短线、组织基金、熊市狙击和陷阱等操盘技巧锻炼得炉火纯青。这些技巧现在都被禁用,但在当时的华尔街这是必备的生存手段,谁在技巧上高人一筹谁就是赢家。很明显,古尔德在这里取得的财富和他的商业才华成正比,金钱滚滚而来,1866年,他已积累了几十万美元的资产。
如果古尔德只是华尔街的弄潮儿,我们恐怕还难以记住他的名字,直到他造就了“黑色星期五”这个金融界无法忘却的伤疤,但这一行径的最初目的却是因为他的铁路事业。1867年,古尔德成为伊利铁路的董事之一。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涉足铁路行业,1863年,拉兰特-华盛顿铁路利润已连续下跌三年,它的主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甩掉这个包袱。古尔德看准时机,用低廉的价格得到了这条铁路的所有权。当然,他也看到了这个铁路公司的不足,差劲的员工素质和运营管理的不足需要人去解决,古尔德自然有这个能力。他每周有四五天的时间都待在拉兰特,处理伊利铁路的相关事宜,学习自己不知道的铁路知识,他感叹道:“我是总裁、财务总监、运营主管……慢慢地,铁路有了起色,我则继续工作。”实际上,伊利铁路的状况也不比拉兰特-华盛顿铁路好,出于政治考虑,很多铁路都建设在地势非常差的地方,仅仅1852年就发生了30起大的事故。如果这条线路一直这样下去,古尔德固然不会出手,但在1864年,大西洋-大西部的铁路建成,伊利铁路成了这条线路的经过点,运输量得以提高。南北战争的加剧也让整个铁路运输的竞争力相对其他方式有了提升,到1866年,伊利铁路终于开始盈利。
古尔德命运的真正改变开始于1868年的“伊利战争”。当时,为了将铁路延伸到中西部,范德比尔特长期收购伊利铁路的股票,却一直未达到绝对控股。与此同时,古尔德与合伙人丹尼尔·德鲁一直都希望在范德比尔特之前掌控这条铁路,于是,通过范德比尔特的宿敌、华尔街大佬费斯克的帮助,古尔德进入了伊利董事会,逐渐独揽大权,甚至还手握着印刷股票的铜版。他们不顾触犯法律每天24小时狂印股票,然后抛入市场,公司股票一路狂跌,范德比尔特趁机吃进,可不料,市场上的股票却一天比一天多。一周之后,范德比尔特才了解到真实内情,自此刻他的损失已高达一百多万美元;而古尔德已通过做空大发横财,并真正控制了伊利铁路公司。
恼羞成怒的范德比尔特立即通知纽约大法官,要求禁止伊利铁路公司发行新股,并缉拿古尔德和费斯克。后者闻风而逃,在新泽西州继续印刷股票并送到纽交所交易,范德比尔特不肯认输,继续吃进股票,并派人挟重金到纽约州府行贿,以每人15 000美元为代价收买了半数以上的纽约州参议员,以每人1 000美元的代价收买了半数以上的纽约州众议员。可古尔德却针锋相对,以双倍出价收买了纽约州全部参议员和众议员,还在光天化日之下带了一箱现金送给了伯纳德法官——就这样,纽约州议会宣布伊利铁路公司新股票有效,逮捕令也被废除。
就这样,古尔德赢得了这场巨鳄与巨鳄之间的无情撕咬,他斩获的不仅是一场商业战争的胜利,更是远比战果更重要的荣誉和声名。这让他的发展越发在美国版图之上肆意扩张。1986年冬天,奥萨铁路刚刚建成,古尔德就对此垂涎三尺。如果能够掌握它的控制权,便可和伊利铁路连成一体,宾夕法尼亚的煤炭就能直达新英格兰,那就代表着每辆列车都将载满货物,伊利铁路的股票也将顺势猛涨。古尔德立即安排人手插入奥萨铁路董事会,但时任奥萨铁路总裁的拉姆齐也并非泛泛之辈,他识破了古尔德的诡计,双方的较量直接进入白热化阶段。古尔德通过贿赂法官吊销拉姆齐的职位,而后者不甘示弱,也利用法律手段将“反叛者”踢出董事会,双方你争我夺,甚至发生了流血事件。最后,政府出面调停,双方再次回到了谈判桌上,但在其中,我们却看不见古尔德的身影。意料之外的是,此时J.P.摩根半路杀出,坐收渔翁之利,最终得到了公司的控制权。媒体大肆渲染这位年轻的金融家打败了华尔街的恶魔,但事实上,古尔德对铁路不再关心,他早已将此事交于助手打理,转身投入黄金市场,仿佛一颗病毒悄然降临,华尔街的交易者还在金价上为一点利益你争我夺时,他们不知道一片巨大的阴云已笼罩在自己的头顶。
事实上,就连不小心参与其中的格兰特总统也是直到恐慌爆发才恍然大悟,但一切为时已晚。在当时的黄金交易市场上,只需交纳少量保证金就能购买到数额很大的黄金,这就意味着价格的涨跌会对个人收益影响巨大,也就代表着这将是最危险、也是回报最为丰厚的投机活动。古尔德的计划很简单:买空市场,操纵黄金飙升到天价。如果他的投入足够多,那么唯一的风险就是政府干预,其他的因素都无法阻止这一计划的实施。显然古尔德有这样的能力,他通过关系网,用贿赂的手段让巴特菲尔德坐上了财政总管助理的位置,并且对总统旁敲侧击,让对金融一窍不通的格兰特总统相信:政府不应干预黄金市场。一切准备就绪,在整个夏天他和合作人菲科斯不断地买进黄金,人们发现,价格越是上涨,市面上的黄金数量就越少,直到1969年9月24日星期五,菲科斯一开盘就命令手下:买下市面上所有售出的黄金。10点半,黄金价格升至150美元,比周一要高出12.625美元,这已经是相当大的一个浮动了,但丝毫没有停下来的势头。绝望的人们挤满了黄金交易室,他们的哀号让这个地方如同疯人院一般,百老汇大街上挤满了人,他们衣冠不整,窜来窜去,而黄金的价格丝毫没有为之所动,一如既往地向从未有过的高度上涨。一群卖空的投机商视黄金为烫手山芋,平仓的速度不输暴跌之时。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买家恐慌,他们在华尔街优越的生活资本荡然无存,在他们的意识里,自己仿佛卖空了一种价格没有封顶的商品。
此时的古尔德在忙什么呢?很简单:收割。他一面悄悄出售货品,一面虚张声势制造全力买进黄金的假象,利用人们恐慌的心理让人们不会轻易出手买下黄金。但就在他专心致志,不断收割之时,远在华盛顿的格兰特总统终于做出决定:抛出国库的黄金救市,而使总统转变心意的原因正是古尔德本人。在前几日,古尔德以总统妹夫的名义送了一封关于经济学陈词滥调的信,目的就是进一步稳住总统希望他不要插手。但此举行为却引起了格兰特总统的怀疑,因为他的妹夫断然不会寄出这样的东西。在黑色星期五的11点40分,巴特菲尔德接到总统的直接命令:出售400万美元的黄金来阻止恐慌。在这天接下来的时间里,整个华尔街仿佛经过一场大火,政府起到了救火队员的作用,而人们却不知道点燃这场大火的人究竟赚了多少钱。实际上,古尔德对政府的做法很是无奈,我们也没办法从他的嘴里得到是否赚钱的答案。但对此媒体的评价惊人地一致,《纽约先驱报》一口咬定:“撒旦正趾高气扬地坐在肮脏的战利品上。”
古尔德最终还是对此付出了代价,他的名声跌到冰点,在一片反对声中不得不放弃了伊利铁路的控制权。而此时的他已然拥有2 500万美元的财富,谁都无法撼动他在华尔街的地位。“恶魔天才”并未就此收手,继续投资铁路,到1881年已然拥有美国铁路全线总长的15%。纵然那样惊心动魄的疯狂交易不再,古尔德还是依靠自己的才能在华尔街混得风生水起,却不得不背负骂名,直到去世也没能再交一个朋友,孤独终老。
但当我们纵观古尔德的一生,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他手下败将嘴里的恶人,而是一个真正的商业天才,一个“美国梦”的完美演绎。
20世纪的大门刚刚敞开时,平民对银行的看法与如今大不一样,在他们眼里,银行是资本家压榨劳动者的帮凶。没有一个穷人能从银行得到贷款,但没有本金就难以做更大的生意,银行也不屑于给这些平民投资。直到1904年,旧金山出现的意大利银行打破了“不对穷人贷款”的定律。阿马迪·贾尼尼,这座银行的创始人,从平民的角度出发,以创立“人民的银行”为宗旨,成为银行业的改革先锋。
1877年,7岁的贾尼尼曾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在圣塔克拉盆地建造了自己的牧场,这个来自意大利的移民家庭正向着小康生活迈进。但晴天霹雳,父亲因为没有借给一个农夫1美元而惨遭枪杀,这给贾尼尼的内心留下了难以忘却的伤痛,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一生的轨迹。22岁的母亲没有办法独自抚养3个孩子,于同年嫁给了马车夫斯卡蒂那。所幸的是,继父平易近人,一家人卖掉牧场,搬到城镇中,做起了农产品中间商。白驹过隙,贾尼尼长大成人,小学毕业后,就加入到家里的生意中里来,开始了自己的商业之路。
15岁的贾尼尼格外健壮,1.85米的身高和77千克的体重让他在生意场上没有因年龄而被小视,大家都叫他“斯卡蒂那少爷”。平易近人的性格和聪明伶俐的头脑很快就得到了他人的认可,成为一名优秀的中间商。或许是对生意的技巧掌握过快的缘故,日复一日的单调经营在这个年轻人眼里毫无挑战性,他想到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货物——柳橙和葡萄柚。这两件商品的销量非常好,在旧金山的货源却是少之又少。当他向继父提出要到圣阿那进货的时候,继父大吃一惊:“那要六匹马拉的货车跑上两天两夜啊!”但是贾尼尼认为利润巨大,这点付出是值得的。
继父最后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承诺,如果有所收益就送他一块金表。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中间商能想到去码头以外的地点进货,所以当贾尼尼手戴金表,将新奇的水果摆上货架时,他们吃了一惊,随后开始争相效仿。多年之后,加州很少见的柳橙和葡萄柚成为本地特产,这其中就有贾尼尼一份功劳。
22岁时,贾尼尼遇到了自己的新娘——银行家科涅尔的女儿。这份门当户对的婚姻给他带来了转变一生的机会,十年之后,岳父的去世让他继承了哥伦布银行董事的职位。哥伦布银行是由科涅尔和夫坎西一同创办的,但对董事们来说,这位新来的继承者成了他们排外的对象,他们难以认同贾尼尼的宝贵才华。初入银行业的贾尼尼在了解了业务后,提出新的设想:给农村的意大利移民放贷,由于南边的洛杉矶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这批数量巨大的移民必然会创造出相当的价值回报银行,这将是一片巨大的市场。此语一出,当即受到夫坎西的反对,思想陈腐的老董事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贾尼尼一通指责,告诫他做好本职工作,又联合其他董事将贾尼尼孤立,使贾尼尼在董事会中再无发言权。才华横溢的贾尼尼受不了这些无能之辈的指手画脚,一怒之下辞去了工作,决定另起炉灶。不过在走之前,他还顺便挖走了5名董事和最好的推销员——佩德里尼。
意大利银行正式挂牌成立,但贾尼尼和他的朋友只手握不到一半的股份,剩下的股份则在鱼贩、菜贩和农民的手里。向平民集资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没有任何一个银行家肯这么干,他们高高在上,在大企业和大商人之间投机取巧,没人会将视野放到贫穷的农民身上。贾尼尼再次做了大家都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他成功了。他和英俊潇洒的佩德里尼走街串巷,游说主妇们将藏在床下的金币存入意大利银行。很快,存款额节节攀升,银行的发展一帆风顺。但这不代表贾尼尼就心满意足了,和哥伦布银行依旧差距巨大,他在伺机寻找机会,用自己的成功让夫坎西颜面扫地。
1906年4月18日,老天给了他这个机会,但却是人们的巨大灾难,地震发生了。旧金山成了一片废墟。混乱之中,贾尼尼赶到银行,所幸这里平安无事,但大火早晚会蔓延到这里。比大火更可怕的是一些地方已经发生抢劫,整个旧金山陷入混乱之中。贾尼尼立即行动,所幸忠实的佩德里尼和两位出纳也赶到了现场,他们将地下金库全部转移到一辆马车上,上面用水果伪装起来,并且将卡宾枪藏入大衣里以防不测。几人随马车迅速向南方的家里疾驰,所幸一路平安。
第二天,当大家从家里拿出存折,准备到各大银行取钱重建家园的时候,却发现银行要么大门紧闭,要么贴出告示停止营业。没有一家银行肯担起出款的责任,他们都害怕损失。此时,唯独贾尼尼站了出来,他宣布:意大利银行将开展露天营业,凡是凭借其他银行的存折或者有正当职业证明的人均可前来贷款。这一消息发布后,银行家们吃了一惊,紧接着决定坐看好戏。然而这的确是好戏一场,没有抢劫,没有挤兑,大家井然有序地排起长队,从意大利银行那里得到了希望。对贾尼尼来说,他根本没有出现现金不够的状况,因为来存款的人居然多于贷款者,这是连他自己都没能料到的。究其原因,当地震发生后,人们藏在床下的钱化为灰烬时,终于意识到了银行安全的重要性。在这年年底,意大利银行的存款额高达140万美元,贷款额150万美元。意大利银行重获新生,一跃成为旧金山大银行之一。
当所有的银行家悔不当初,打算向贾尼尼学习的时候,他已然将目光投向了更为高远的地方——华尔街,每个在商业上有雄心壮志之人的最后归属。第一次来到华尔街的贾尼尼,在拜访了意籍朋友之后,用他敏锐的嗅觉很快发现了一丝不祥的预兆——经济危机将会再度到来。沉迷于华尔街疯狂交易里的商人们对此毫无准备,第一次来到此地的人却早早地开始准备过冬的粮食,他藏好金币,付款则只用纸币。不出所料,一个月后英国政府提高贴息率,实际上就是紧缩政策,他们认为在美国的投资过大了。
经济危机如同瘟疫一般从纽约蔓延开来,华尔街的银行被挤兑大潮弄得焦头烂额,各地银行不断倒闭,而且这一状况很快就蔓延到旧金山。噩耗传来:“库罗卡银行发生挤兑了!”贾尼尼大吃一惊,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家本地银行发生挤兑,人们的恐慌会被瞬间放大,到时候大家都没有好果子吃。他当机立断,凑到大门紧闭的库罗卡银行大声公布道:“这里不是纽约,我们没有投机,大家对自己的钱大可放心。如果真的需要钱,请到意大利银行来,库罗卡的存折在本行一样适用!”很快,大家就散了,不是因为他们涌向了意大利银行,而是他们相信贾尼尼,意大利银行的所作所为大家有目共睹。
当1907年的经济危机过去,旧金山的各大银行忙着恢复往日的繁荣之时,贾尼尼注意到加拿大银行竟在这次灾难中毫发无损。经过调查,他发现其中的奥秘在于其分行的设立,从各地吸收的存款汇集在一起,这样银行就具有很大的机动支配能力。贾尼尼绝不满足在旧金山只有这一小块立足之地,这样的调查结果和他的雄心壮志不谋而合,设立分行志在必行。很快,各地经营不善的银行成了他的猎物,经过短时间的发展,贾尼尼的资金迅速膨胀,一些大银行也被他收入囊中。他向妻子感慨道:“我要让我的银行现在加州结网,然后扩展到纽约、美国、全世界。”其对未来的渴望可见一斑,而重点在于贾尼尼完全具有让梦想成真的才能。
“一战”结束后,1920年的美国已然感受到了经济衰退的前奏,全国有19%的银行相继倒闭,意大利银行因其服务大众的理念,在政策的庇护下如日中天,已发展出24家分行,分行数量居全国之首。但这终究还不是贾尼尼的最终目的,一个更吸引他的地方浮现在他的脑海,那就是美国金融的顶级之地——华尔街,这次他真的要进驻其中了。此时的贾尼尼早已不是区区银行行长,而是坐拥2.17亿美元、拥有控股公司意大利银行企业总裁名号的金融巨头。接下来的几次收购不断地引发着华尔街的地震,华尔街发出警报:贾尼尼正在整个大陆上铺展势力。这对美国金融界是个不小的震撼,其中自然也包含只手遮天的巨头——摩根财团。
1928年夏天,年事已高的贾尼尼离开了刀光剑影的华尔街,到欧洲的意大利米兰休假,却没料到摩根财团早已伺机待发,这一天他们等待的太久了。心系美国的贾尼尼在欧洲也随时关注着华尔街的状况,直到一则消息震惊了这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意大利银行股票暴跌50%。事实上,摩根妄图控制整个美国的金融业,在他的控制下,纽约储联银行以意大利银行垄断为由,逼迫贾尼尼出售公司51%的股份,并开始收购意大利银行的股票。
贾尼尼得到消息,立即返回美国,并组建起新的公司——泛美股份有限公司,并且以该公司的名义大量吃进下跌的股票。由于新公司的大多数股份分散在小股东的手里,没人会怀疑贾尼尼的背后所为。最终,宝刀未老的贾尼尼重返意大利银行皇帝宝座,摩根的阴谋被一举挫败。此后将意大利银行继续发展壮大,直至吞并美洲银行,并借此机会正式更名为美洲商业银行。
1949年6月,未尝败绩的贾尼尼走完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的才智是所有金融界人士的榜样,而他“为穷人贷款”更不是一句空话,意大利银行给了无数人希望。在他去世之后,名下的财产总额仅有43.9万美元,对于这样一个一生辉煌的人来说,比起庞大的数额反而更为令人感叹。贾尼尼一生对金钱极为看淡,在去世的前一年,还坚持捐出50万美元用于医学研究和员工福利,他真正做到了自己的诺言:“不为自己,而为大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