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采煤沉陷区治理模式探析

传统采煤沉陷区治理模式探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累计生产原煤1000亿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然而巨量的煤炭开采给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留下了大面积的采空区和沉陷区,造成了大量村庄房屋倒塌、饮水困难和耕地破坏。据山西省的初步调查,全省因采煤造成的采空区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其中沉陷区面积约为3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230万人。因此,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要转变治理理念,探索出新型采煤沉陷地的治理模式。

传统采煤沉陷区治理模式探析

采煤沉陷区治理是一个专有名词,由于采煤沉陷区所在城市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分布范围广,开发时间一般比较久远,矿区的生产活动及其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严重污染了周边的环境。采煤沉陷破坏了地表形态,导致土壤养分和有机物因耕地坡度增大而加速流失,肥力大幅下降,同时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受损被毁,农业生产环境逐步恶化。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有效治理普遍被认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进行治理,也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还需要制订长远的规划,实施良好的配套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1年35.2亿吨的煤炭产量中,有92%来自于地下开采。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煤炭采煤沉陷区损毁土地已达100万公顷,每年还以7万公顷的速度在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累计生产原煤1000亿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然而巨量的煤炭开采给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留下了大面积的采空区和沉陷区,造成了大量村庄房屋倒塌、饮水困难和耕地破坏。据山西省的初步调查,全省因采煤造成的采空区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其中沉陷区面积约为3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230万人。沉陷区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不利于环境恢复与经济建设。(www.daowen.com)

目前,国内传统的治理模式主要为采煤沉陷稳沉后进行治理,即“采煤沉陷—补偿损失—沉陷地闲置—治理”。沉陷区治理工作始终面临着等“稳沉条件”成熟后再治理的尴尬局面。不难看出,传统治理模式多以事后补救为主,边沉陷边治理的少,能超前预防、事前控制的更少。一方面,稳沉后的沉陷区缺乏土地资源治理,另一方面,等待沉陷的土地区域需稳沉后再治理。从当前的治理速度、治理措施上看,还跟不上沉陷的速度。因此,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要转变治理理念,探索出新型采煤沉陷地的治理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