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认识当前金融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认识当前金融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识到目前我国金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要解决的都是难啃又不得不啃的“硬骨头”,此次上海试点充分显示了决策层改革的决心,可谓吹响了金融改革的进军号。防范金融风险积聚是金融改革的应有之意。

认识当前金融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2013年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经济政策思路进一步明晰。以往我国长期依靠的“出口导向”和“投资拉动”式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后面临困境,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全球经济再平衡倒逼我国经济转型,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使得依靠要素投入和环境透支的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金融领域的风险积聚需要直面加以解决。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增长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改革才能确保增长,中国金融发展的出口在于改革开放。

第一,金融改革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当前可以从三个方面看我国的经济转型:一是扩大内需,改变经济增长中过高的外部依赖和投资依赖。二是产业调整和升级,提升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实现集约式发展。三是培育以自主创新人力资本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二者之间在结构性矛盾的解决方面目前存在循环恶化的情况,一方面经济结构性矛盾使得资金配置不合理,影响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另一方面,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及分布失衡又加剧了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解决外部依赖和投资依赖的问题,需要金融配合相关产业政策,克服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减少部分领域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高社会资本活力,激发创业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优化资金配置结构,推动金融转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激励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调整。从金融领域寻求突破,我们有成功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以金融外汇财税配套为突破的改革,激活了民间的投资动力和创业热情,创造了其后20年经济蓬勃发展的局面。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又来到了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金融改革的引领、撬动和渗透作用十分关键。

第二,金融改革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为目标。实体经济既是金融服务的对象,又是金融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西方重新探讨现有的经济金融发展模式,各国都更加重视实体经济。以智能制造、新能源、大数据等新科技和新兴产业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向我们走来,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从2010年开始,美国制造业从其海外回归本部的势头加大,一些高科技企业更是高调回归,一轮全球新的产业布局或将到来。在这种形势下,新兴经济体发展的路径受到更多限制,面临科技、人才、产业和市场方面更为激烈的竞争,我国实现改善民生目标,完成产业调整转型升级的挑战更加严峻。

长期以来,我国货币调控和基本稳定,为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目前,我国货币供应从总量看充足,M2增速高于名义GDP,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但从资金价格角度看,货币供应又似乎偏紧,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问题。对实体经济而言,一些领域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较高是突出表现。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模式表现为以银行为主导,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银行业中又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导,银行业的盈利模式以利息净收入为主要来源并以抵押担保物为防范风险的主要手段,例如2012年银行业利润来源中,64.9%为利息净收入。这种模式很难把资金配置到缺少抵押品的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产业与企业转型升级的功能明显不足。(www.daowen.com)

国务院下发的金融“国十条”强调金融对民间资本开放,通过调整金融体系结构改善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服务,鼓励发展能长期立足基层的政策意图十分明显。从推动改革的实践来看,今后一个时期,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全面金融改革试点将稳步推进。

利率市场化方面,2013年7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同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这是自2012年6月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存贷款利率实行双向浮动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进展。12月人民银行又提出了“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紧接着在不到一星期内主要银行首批存单推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之快既在社会预料之外又在业界预期之中。全面金融改革试点方面,2013年7月国务院通过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总体方案,金融方面涉及利率市场化、汇兑管理自由化、金融业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离岸业务等,是迄今为止试点领域最多的一次。认识到目前我国金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要解决的都是难啃又不得不啃的“硬骨头”,此次上海试点充分显示了决策层改革的决心,可谓吹响了金融改革的进军号。这两项举措,从宏观上奠定了顺应市场要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价格调节机制基础,从操作上开启了综合配套、统筹推进的实施途径,顶层设计充分考虑了现实与未来发展,可以说是金融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

防范金融风险积聚是金融改革的应有之意。2013年6月银行间货币市场出现的“钱荒”现象,从一个侧面暴露了金融体系的诸多问题。一是在整体流动性宽松的情况下出现货币市场恐慌折射了流动性的分布失衡。银行的经营活动越来越表外化,流动性状况对金融市场或大宗商品价格的不利波动更为敏感,信息不对称加剧了金融的脆弱性,暴露了过去几年银行信贷扩张和过于松弛的信贷标准、大量各类理财产品市场膨胀带来的问题。二是一些金融机构过度追求规模、利润,在创新的旗号下创收为先,热衷短期回报。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同质化金融监管不足和过度同时存在。三是金融结构失衡,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间接融资超过80%,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银行,特别是少数大银行,金融机构又多倾向为大企业提供融资。四是金融的基础机制建设有待加强。一方面缺乏大型权威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小企业做出评估,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缺失,保险服务社会和市场的能力不足,金融的传染效应会导致危机加剧。从解决问题推动金融健康发展的有效性来看,改革的真正难处不在于简单化地理解解放思想,而在于能否找准问题,逐一解剖,仔细研究,客观分析,对症下药,提出具体的方法手段、实现途径并形成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安排。针对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今后一段时期,排查情况,摸清底数与完善对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的金融监管应成为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