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开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开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给我国对外开放、对外贸易与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竞相加大引资力度,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步伐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有利契机。从数据上看,我国对外开放的局面依然向好。对各国投资促进机构的调查表明,中国被列为最有前途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地。

我国开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给我国对外开放、对外贸易与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第一,实现对外贸易稳定增长面临压力。201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增速比上年回落16.3个百分点。出口20489.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进出口相抵,顺差2311亿美元。这延续了我国近些年顺差不断收窄的趋势。

第二,保持利用外资规模面临不确定因素。欧债危机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全球投资者避险意识上升,跨国企业对外投资能力下降。加之发达国家倡导制造业振兴计划,鼓励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加大引资力度,也使全球直接投资出现一定程度分流。不过从长远看,我国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依然突出,总体利用外资规模有望保持稳定,结构还将更趋优化

第三,加快“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竞相加大引资力度,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步伐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有利契机。2012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跨国并购比重较高,并购额已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1/3,其中不乏一些大项目。但也要看到,部分国家对我国投资能源资源项目、参与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国有企业投资等仍存有顾虑,对外投资中还常常遇到各种障碍。一些地区安全形势严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我国企业的海外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四,多双边和区域合作博弈激烈复杂。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大国纷纷加快发展自贸谈判进程,东亚地区成为自贸区博弈的热点地区。美国全力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日本、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周边国家也纷纷对外发展自贸关系。这就要求我国也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外拓展多双边经贸关系。(www.daowen.com)

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但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从数据上看,我国对外开放的局面依然向好。2013年6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报告中称,中国在2012年吸引外资下跌2%,但对外直接投资创下了84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海外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很快,如中国在东南亚的基础设施投资过去几年迅速上升。对各国投资促进机构的调查表明,中国被列为最有前途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地。在吸引外资方面,中国目前仍是外资流入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保持在1210亿美元的高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从中期看,中国仍是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目的地。有关调查显示,在跨国公司看好的前五大投资东道国中,中国排名第一,美国紧随其后。

实行“以开放换开放”策略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开放是一国实现富强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入世十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赢得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抓住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扩大对外开放对我国仍然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首先要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次要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与此同时,要实行“以开放换开放”策略。善于利用我国市场容量巨大的优势,在对等、互利、公平的基础上,以我们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领域的进一步开放,换取贸易和投资伙伴国减少乃至取消对中国的商品、服务以及投资者的不合理限制。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国内市场、进口规模有望与美国比肩。我国还拥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外投资逐年增加,已有近2万家中国企业在国外开展投资合作。这些优势,对世界各国均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完全可以在权衡利弊、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实力,在西方国家希望我国扩大开放、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要求他们减少对我国发展的制约和限制,实现对等的相互开放,从而换取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和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新一轮产业和技术变革正在悄然酝酿,已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新的产业和技术变革,一方面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创造了机遇,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时机向国际产业链高端环节递进,同时也给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带来了新挑战。发达国家对科技发展制高点的争夺更加激烈,我国提升创新水平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大;数字化、网络化、小型化的发展,将降低生产经营对于劳动力要素投入的依赖,对我国依靠低成本和加工组装的制造业模式造成冲击。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产业和技术变革的新动向,加快培育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