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联合国缔约国文件中提出的“21世纪是海洋世纪”,使海洋问题作为新世纪的时代特征被提出来,标志着海洋和海洋问题已成为参与各国经济发展、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随着“海洋世纪”的不断深入,国际社会对海洋日益重视,海洋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海洋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压力逐渐增大,海洋安全形势成为国家安全的重点方向,世界各沿海国家更加关注海洋、开发海洋。
从挑战角度看:
第一,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发展极不协调。中国近海和管辖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固体矿物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源、海洋旅游资源等。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海洋产业,传统的海洋产业有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制盐业;新兴的海洋产业有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油气工业、海滨旅游业、海水直利用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等;另外还有一些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未来海洋产业,如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经济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初具规模。2001—2010年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以年均13.4%的速度快速增长,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10.7%的增长步伐;海洋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9518.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0087亿元,增长了5倍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8.7%提高到了2012年的9.6%。
然而,与海洋经济发展伴随的,是与之极不协调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近些年来,随着海洋环境影响气候变化、降雨量分布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加之部分地区工业污染加剧和对海洋的无序开发,使海洋环境面临着重要的挑战。比如,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使海洋生物资源破坏严重;入海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致某些海域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缺乏高层次的规划和协调机制造成用海行业之间矛盾突出,开发利用不合理;沿海岸段经济发展不平衡,个别地区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状态,而在经济发达岸段,也存在着诸多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及沿海地区经济活动增加使海洋性灾害频率增高,范围扩大,经济损失程度也相应增加,后果更严重。因此,保护海洋资源生态环境,已成为中国海洋战略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海洋安全维护能力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2010年年底,中国更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的海洋安全未得到全面维护,国家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海洋安全维护能力亟待提升。我们可以看到,南海周边国家非法在南海海域进行油气资源的商业开采,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盗采能力,其中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在我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已投入开采的石油钻井平台达1800多口,每年仅在我国所属海域开采的石油就超过1500万吨;越南在南沙开采石油已获利超过250亿美元,而且这个数字仍在增长中,越南成了南海争端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而到2012年5月份,我国在南海才有了一口属于我国自己的深水钻井平台。我国虽然经济发达、海洋面积辽阔,然而国家对海洋国土的管理能力却相对不足,海洋国土安全面临极大挑战。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海洋的科学开发,在远海航运、近海渔业、海上旅游、矿产开采、资源利用、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富有成效,但我国海上执法力量有限,难以对整个海域进行全天候、大范围的巡航执法。我国南海200余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长期以来很难实施有效管理,直到2010年5月,我国才首次完成对西沙、中沙、南沙海域的编队巡航。而一些国家利用我国海洋管理能力不足的弱点,时常入侵我国海域从事危害我国海洋安全的不法作业,甚至酿成事故。美国近十几年来频频派出侦察机或所谓的海洋调查船到中国近海活动,远的如2009年3月的“无瑕号”事件,近的有2012年10月,“乔治·华盛顿”号航母编队现身南海海域,这些事件都是对我国海洋安全管理能力的极大挑战。尤其是近期,中国海岛的归属争端更加考验我国对于海洋安全的应急能力。由于岛礁被占和海域狭窄等原因,我国所主张的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中,约1/2与邻国重叠,国家海洋安全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在黄海,韩国和朝鲜均主张以中间线划分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在实践中,朝鲜在黄海中线附近搭制井架并派武装士兵进行把守,曾对中国的海巡船开枪射击;韩国军舰则曾频繁驶入有争议水域的我方一侧;并在我国的苏岩礁上建立海洋科学观察平台,为与我国的海域划界争取筹码。在东海,由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争端及划界效力,冲绳海槽是否为东海大陆架界限发生分歧。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等问题的争议,使得各种冲突随时都会因问题处理不当或两国政治走向的不同而爆发。在历次的海洋纠纷面前,我国处理这些方面问题大都是通过外交渠道,采用和平谈判的方式缓和矛盾,有一定的效果,但冲突的本质原因无法解决,我国对于海洋安全的维护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第三,海洋资源过度开采与开发不足并存。海洋是重要的资源宝库,对于海洋资源的利用要围绕“海峡、海湾、海岛”,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旅游等产业。我国目前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一方面过度开采,另一方面却开发不足。对于滩涂、河口、海湾区等近岸区域和近海,海洋开发活动比较集中,开发程度较高,从而造成不同用海方式之间冲突和资源退化问题愈演愈烈,如近海捕捞资源开发过度,渔业、盐业、农垦、苇田争占滩涂,盐业、渔业、石油勘探开发、海港和航道建设相互影响等。而在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薄弱的地区,部分海洋资源却处于闲置状态,大片海域特别是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海底油气、金属矿产、能源、旅游等资源虽然潜力巨大,开发利用却不足,如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平均探明率分别仅为12.3%和10.9%,远远低于73%和60.5%的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近年来已开发的十几个海上油气田中产量位居前6位的均在渤海,而东海、南海海域开发缓慢,特别在占中国主张管辖面积3/4的南海地区,油气开发几乎空白,不多的几口油井都集中在离陆地和海南岛不远的区域。究其原因,我国海洋资源探测开发能力不足,是面临的主要障碍。全世界现有1600多艘海洋考察船,分沿海型、区域型、大洋型和全球型,我国仅有一两艘全球型的大洋渔业调查船。按照国际惯例,要在大洋上搞渔业开发,首先必须提供该区域渔业资源数据,再提出捕捞强度。我国如果没有大洋渔业资源调查船,就无法提供数据,开发必然受到影响。我国现有渔船虽数量多达116万艘,但86%属于小型木船。钢质海洋渔船大多是单甲板的小渔船,且按照《国际海上渔船安全法》,大部分达不到新规定的标准,所以提高海洋渔船的技术装备水平从而提高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成为中国海洋战略面临的又一挑战。
第四,海洋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我国海洋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在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海洋战略将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目的是要形成合理的海洋产业比例关系,使资源在海洋产业之间达到最优配置与高效利用,推动海洋产业协调、稳定和高效率发展。2012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20575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41%,比上年增长6.2%;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683亿元、22982亿元和24422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3∶45.9∶48.8。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盐业四大传统产业中,除海盐业规模相对较小,只占0.4%之外,其他三个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合计高达75%。2012年,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最高的为滨海旅游业,占33.9%,其次为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分别为23.3%和17.8%。虽然海洋渔业、海洋交通业所占比重较上年有所下降,但仍然较高。新兴产业中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业和海水利用业所占比重均很小。目前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是传统海洋产业的产值在海洋经济总产值中仍占有较高的比重,新兴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还未形成规模,与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未来产业的产值所占海洋总产值的比重更是小得多,还需要更大的投入。传统产业的建立与维持,依赖于劳动力的投入和生产经验,而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技术、特别是对高新技术的依赖要高得多。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科技创新力量的提升将是我国海洋产业升级面临的重大挑战。(www.daowen.com)
从机遇角度看:
第一,世界各沿海国家高度重视开发利用海洋。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印度、韩国都在提出了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后,又做出了新的筹划和部署。美国确立了太平洋战略,重返亚太,加快了向亚洲扩张的速度;俄罗斯在太平洋和北极也采取了战略举措。日本积极实施“海洋立国”规划,并通过了未来5年的《海洋基本计划》,把振兴海洋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海洋资源、能源的开发,培育新的海洋技术和海洋经济领域[1]。韩国在2005年制定《海洋宪章》后,加快科技和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海洋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因此,面临当前海洋战略环境的变化与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国家的发展与强大越来越依赖于维护海权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我国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历史契机,制定实施海洋战略,指导海洋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从而建立真正的海洋强国。
第二,“建设海洋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我国应“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应对海洋问题的重大举措,为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给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标志着“建设海洋强国”已经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国家对于海洋强国战略的部署,具有连续性及一贯性。早在十六大报告中,党中央就布置了“实施海洋开发”的任务,国务院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应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观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中提出了我国应“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强调了“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提出,我国应“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之后,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2011年)以单独一章来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做出详细规划。接下来中国政府网登载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建设的行动纲领正式出台。这些内容无疑为我国推进海洋事业发展,特别是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拓展了执行空间。可见,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特别是海洋问题发展态势提出的,是一项具有政治属性的重要任务,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
第三,经济社会转型期需要发展海洋经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醒我们,“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需要发展海洋经济。2001年以来,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逐年提高,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一成左右。201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0087亿元,比上年增长7.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9397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20690亿元[2]。海洋经济已经高度渗透国民经济体系,涉及20个门类;主要海洋产业在世界举足轻重,海盐产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2011年我国涉海就业人口已达3420万,比上年增加70万人,这意味着沿海地区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涉海就业人员。可以看出,海洋经济蕴藏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将成为未来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且这种发展态势将长期保持,不断深化。今后5到10年,海洋经济将重点面向保障国家资源经济安全、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领域拓展空间。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对新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提高消费、促进创新等都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四,陆地资源枯竭亟须向海洋发展。受到陆地发展空间的限制,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的过度开采,我国已经面临陆地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问题。目前国家公布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44个,这些城市亟待发展转型,而海洋恰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空间,弥补陆地资源枯竭的不足。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全球海洋仅天然气储备就达140万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海水温差能、盐差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流量能等都是取之不尽的绿色能量。海底多金属及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储量更是巨大。并且,海水淡化也是人类饮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解决1/5人口供水问题。目前,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达530万平方公里(其中270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直接掌控),海岸线达1.8万多公里,岛屿6300多个。我国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里,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公里,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我国每年海洋水产品年产量达2000多万吨,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海水日淡化能力已达24万吨,年冷却用海水量已达500亿立方米,海水利用技术已成为缓解沿海工业和生活用水压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海洋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海洋经济可以大范围地缓解陆域资源的短缺,解决陆地资源匮乏的瓶颈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