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人才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26.6%,与1978—2008年人才贡献度平均值18.9%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9],说明人才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从产业、科技、区域三个维度,分析我国人才与经济的适应度。
第一,从产业维度看。2001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4.4%、45.42%和40.5%,经过十年发展,2011年调整为10%、46.6%和43.4%,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见图6-3)。
从图6-4看,2001年我国从业人员7279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吸纳36399万人,占50%,第二产业吸纳16234万人,占21.4%,第三产业吸纳20165万人,占28.6%,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当第一产业吸纳的劳动力资源比较多,说明当时的经济尚不发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011年各个产业吸纳就业情况有所改善。其中,第一产业吸纳就业人口34.8%,第二产业吸纳29.5%,第三产业吸纳35.7%,基本满足产业发展中人才的需求。
图6-3 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
尽管人力资源在参与振兴经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人力资源的产业配置还是落后于GDP的产业构成,2003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在各个产业的分布为5%、16%和70%[10]。也就是说专业技术人才过度集中在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卫生、教育等部门,第一、第二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偏低,这与我国未来发展成为经济强国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图6-4 2001—2011年三次产业吸纳就业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鉴(工作卷)2012》。
2009年我国高技能人才26331万人,比2004年增加771万人,增长40%,但是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4.7%。2012年世界经济论坛与德勤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制造业未来:机遇推动经济增长》中,认为,难招到人、流动性大是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严重问题。该报告认为,中国的“用工荒”目前主要集中在消费品等低端制造业领域,相对应美国的技能人才匮乏主要集中在汽车、能源、航空航天与国防、工业品等产业。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要实现产业升级,在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必然有所突破,可能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蜂聚”现象,那么高技能人才将会面临更为严重的匮乏,对产业发展产生制约。
第二,从科技维度看。2002年我国年受理专利申请量252631件,2011年增长到1633347件,增长678%,申请专利授权数从132399件提高到526412件,增长681%。技术市场成交额从884.17亿元提高到2011年4764亿元,增长438%。科研成果的增加,技术市场成交额的提高都反映出人才对经济发展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技术的对外依存度是反映该国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低于5%属于比较封闭状态,高于30%则容易产生技术依赖。2002年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于60%,2009年下降到41.1%,仍属于对外技术依赖国。2009年我国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0%,同期美国已经达到75%。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巨大。其主要原因在于:(www.daowen.com)
一是作为人力资源大国,我国拥有的世界级、高端的人才十分匮乏。2011年我国从事R&D活动人员有401.76万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我国仅占4%,而美国拥有40%。根据2011年汤森路透集团发布的2000—2010年全球顶尖材料学家的排名中,共有15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并占据前6位。但是,从就职地点来看,前6位中有5位在美国工作。前25位顶级人才美国拥有18位,100位中中国仅占2席[11]。从“万名劳动者中研究人员”指标看,韩国107、日本100、瑞典99、美国93、法国83、澳大利亚81,中国仅为25。从“万名劳动者中R&D活动人员”来看,瑞典156、法国138、韩国135、日本133、德国132、俄罗斯111(见表6-3)。从这两个指标来看,日本、韩国能够在某些产业领域中获得绝对的竞争优势,与创新成果,从事研发的人才是密不可分的。顶级人才的匮乏,导致我国在很多关键技术领域内的技术自给率无法得到突破。
二是研发投入强度不足。纵向上看研发投入经费,我国已经是投入大国,不仅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在首位,而且根据2013年最新数据显示,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但是,横向比较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很大差距,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R&D投入强度都在2%以上。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2010年美国研发投入3958亿美元,占GDP的2.7%;日本投入1420亿美元,占GDP的3.4%,而我国2011年占GDP的比重仅为1.84%,排在全球第22位。研发投入强度不足也是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瓶颈。
表6-3 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研发活动比较 单位:每万人劳动力/人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
第三,从区域维度看。东部地区,利用区域优势,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先行先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如无锡早在2006年开始实施“530计划”,计划五年内引进3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进行创新创业。从2006年到2011年,共吸引了1631家“530”企业注册落户,总注册资本50.4亿元,带动引进硕士以上团队成员4552人。全市累计36人入选千人计划,46名外省市入选千人计划专家来无锡创业。到2012年687家企业已经开始进行产品销售,58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千万,4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亿元,“530企业”列入为无锡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项目的90%以上[12]。由于无锡在人才工作中的突破性的思路,形成了无锡在多个产业中的优势地位。物联网研发世界领先,集成电路产业和光伏产业规模全国第一,液晶产业和工业设计产业规模全国第三,风能和原创动漫全国第四。
人才优先发展的东部地区经济实力遥遥领先,而西部地区相对来说,则相去甚远。以贵州省为例,2011年贵州省GDP为5702亿元,是广东省GDP的10.7%;每万人中研发人员数量为2.49人,仅为广东省的4.8%;专利申请量贵州为7510件,是广东省的3.8%(见表6-4)。可以看出,西部和东部地区人才与经济同向驱动的局面明显,因此,要想经济上有所突破,必然在人才方面要优先发展。
表6-4 2011年部分地区的经济与研发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各省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