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人才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人才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十年以来,我国在人才投入与产出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才从数量到质量、人才机制的构建、人才环境的优化都有明显改善。2003年我国有两院院士704名,2013年中国两院院士1380人,包括外籍院士63人,十年间累计增长96%。良好的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和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人才成长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十年以来,我国在人才投入与产出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才从数量到质量、人才机制的构建、人才环境优化都有明显改善。2003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3268.7万人,党政人才771.9万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54.2万人,技能人才4500万,农村实用人才12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达到8914.8万人[5]。2010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11.1%。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979.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5550.4万人[6],高技能人才2863.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048.6万人[7],各类人才资源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才总量。

第一,我国人才资源素质不断提高。2000年我国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比重仅为5.2%,2010年提高到12.5%(见图6-1)。在国有专业技术人才2816万人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81.6%。

图6-1 我国主要劳动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

第二,高层次人才总量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无论在创新性、知识水平还是社会贡献度上都具有鲜明的代表性。2003年我国有两院院士704名,2013年中国两院院士1380人,包括外籍院士63人,十年间累计增长96%。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0万余人,累计选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113人。从2008年起开始实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8],吸引了大批海外学子回国进行创新创业。截止到2012年底,累计引进2793人,这些“高精尖”人才通过知识、思维和技能,在战略新兴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满足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三,人才机制与制度不断突破。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十年间,我国建立了以《国家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为主旨,以各类人才规划为核心,人才成长环境政策为补充的一套有利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有层次、有秩序、立体的机制。十年来,国家和各地区通过制定各类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基本形成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人才开发与使用的政策体系(见表61)。从关注知识分子,扩展到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从关注就业转向创业与就业并重,从关注人才的使用,扩展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流动等各个环节。人才机制和制度不断突破。

表6-1 我国出台的各类人才规划汇总

第四,人才环境不断改善。良好的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和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人才成长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从经费投入看,200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2563亿元,占GDP的2.3%,2011年提高到1467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1%。十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平均增长19.2%(见图6-2)。(www.daowen.com)

科研经费投入是创新的保障,2001年投入2313亿元,2011年达到8687亿元,十年增长275.7%。2012年我国经费投入更是突破万亿大关,居世界第三位(见表6-2)。

表6-2 2001—2011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额(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图6-2 2001—2011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

第五,人才流动日趋合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只有流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十年来,政府在完善市场配置的过程中,以开放互动和信息共享,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智力引进、智力借入、业余兼职等多种形式,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单位领导人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交流,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