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不足17.92%发展到2012年的52.57%,年均增速约1%,成绩斐然;城镇化在保持较高增速的同时,也为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发展空间、劳动力供给和市场需求,可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巨大成就,城镇化功不可没。城镇化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自身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例如重“地”不重“人”导致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半城镇化”问题较为突出,重地上不重地下、重硬件不重软件导致的“四面霾伏”、城市看海、垃圾围城、交通拥堵等城市建设饱受诟病,以及频频爆出的“被上楼”“鬼城”“贵族化城镇化”等城镇化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克服这些弊端和不足,走一条不同以往、更加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战略,就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克服原来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契机,推进经济转型和改革深化,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具有包容性,让更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具体而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内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包容共享、四化同步、布局科学、绿色低碳、改革驱动、城乡互动。
第一,包容共享,就是要以人为本,使城镇化更加体现公平共享、包容发展。这就要求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切实解决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大大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这两个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合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和均等化,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第二,四化同步,就是要产、城、人“三融合”,使城镇化更加体现产业支撑、就业优先。业兴人聚、人聚城兴,只有以业聚人、以市兴城才能避免城镇化上演“空城计”,这就要求新型城镇化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信息化和城镇化深度融合、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中实现协同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发挥好服务业作为城镇就业最大容纳器的作用,切实保障好就业这一民生之本。
第三,布局科学,就是要以区域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为基础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布局,使城镇化更加体现因地制宜、集约高效。一是要优化城镇间的布局和结构,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处理好中西部地区发展愿望、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二是要保证城镇内部功能布局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杜绝随意规划、随意变更等现象,保证城镇规划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应有的参考、指导作用,控制好城市开发边界,防止城镇无序扩张。(www.daowen.com)
第四,绿色低碳,就是要实现经济、人口、自然的和谐统一,使城镇化更加体现生态文明、和谐宜居。这就要求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广泛采用绿色、节能产品和技术,降低城镇化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要尽快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补上,妥善解决交通拥堵、“四面霾伏”、城市看海、垃圾围城等城市突出环境问题;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解决好优质公共资源短缺问题,提升城镇宜居水平。
第五,改革驱动,就是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城镇化发展,使城镇化更加体现两手结合、配套改革。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要更加重视市场规律,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微观监管、公共服务功能有机结合,双手协调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消除城镇化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区划等配套改革,形成改革的合力。
第六,城乡互动,就是要把农村现代化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使城镇化更加体现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现阶段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就要在人、钱、地、权四个方面做出妥善安排,大力发展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继续推进省直管县(市)、强镇扩权,提高基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推动农村产权有序流转交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