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重要性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重要性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顺利挺进的关键之所在,新型城镇化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推动力。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较高的社会管理能力是经济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新型城镇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平台。资源环境和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强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约束,新型城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重要性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并大步向世界经济强国行列迈进。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经济增速放缓和“中等收入陷阱”、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消失、外需减弱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一系列新挑战与就业压力、转型升级压力、资源环境压力等一系列老问题相互交织影响,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日趋复杂。要克服这些新老问题,保持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就要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战略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优生态、赢外交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稳增长。新型城镇化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保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实现经济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中高速增长阶段,预计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5%~9%之间,像2010年以前每年增幅动辄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局面以后将较难出现。经济增速具有一定惯性,往往表现为高时愈高、低时愈低,这就需要我们在现阶段下更应大气力加强调控,防止经济增速跌破下限。目前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增长难以为继,消费需求显著增长尚需时日,对外贸易短期内也难有根本好转,迫切需要对经济的需求面和供给面进行深度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空间,从而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达到52.57%,而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35.29%[1],与高收入国家普遍70%以上的城镇化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因此新型城镇化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城镇化将产生巨量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求,改变农民原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来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和民间投资、消费的蓬勃发展;城镇化将大量农民转变成市民,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市场供给、促进耕地和建设用地有序流转,对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大有裨益。一言以概之,城镇化巨大的内需空间和强大的要素供给能力增强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是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的重要保证。

第二,调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顺利挺进的关键之所在,新型城镇化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推动力。现阶段,我国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转型压力依然较大。从需求结构看,经济增长对政府投资、外贸出口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民间消费、投资所占比重严重偏低;从三次产业比重看,2011年底我国三产比重约为43.3%,不仅远低于高收入国家74.3%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5.6%的平均水平[2];从收入分配结构看,我国劳动报酬所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不及40%,劳动力的贡献和收入比重不匹配、增长不同步;从产业结构看,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传统产业产能依然过剩,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仍待释放;另外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加以解决。

城镇化是我国内需最大潜力之所在,搞好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城镇化将带来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发挥城镇化的聚集效应,不仅有利于普通居民服务业发展,也将促进科技金融、信息、物流、文化新兴产业的进一步繁荣;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城镇化能够为科技创新的产生和应用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我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占据主动位置提供良好条件;城镇化通过人口非农化、社会保障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措施,可以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突出问题的解决提供契机。

第三,促改革。改革创新是实现经济强国的主要推动力量,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改革释放红利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我国三十多年建设成就的基本经验总结。我国目前已经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但在较长的时间内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阶段,就经济职能而言,政府身负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健全宏观调控减少经济波动,另一个则是推动改革让市场更好地发挥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是一种外部干预,通过对经济变量的微调,使经济在短期内保持平稳运行,因此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解决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实现经济结构的根本性优化,还要依靠内部体制机制的健全,靠继续深化改革释放红利。

在现阶段社会利益格局基本形成、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要形成共识推进改革并非易事,而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棚户区改造、城市环境质量、社会治理等问题,群众比较关注,认识也较统一,可以先行一步,通过一系列配套措施推动改革,为收入分配、土地制度、财税体制、行政体制等整体配套改革的全面推进创造有利的条件。通过新型城镇化促进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对于应对“刘易斯拐点”、越过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曲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www.daowen.com)

第四,惠民生。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较高的社会管理能力是经济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新型城镇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平台。我国社会大局基本稳定、社会形势总体良好,但社会服务体系和管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仍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目前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较大,而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个人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社会福利与户籍制度尚未完全剥离,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强制拆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损害群众正当权益的事情屡有发生;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有时矛盾冲突还比较尖锐,迫切需要推进社会服务创新,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效率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各地在实际推动过程中也将产城融合、耕地和建设用地有序流转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这有利于保障就业这一“民生之本”;新型城镇化将农民工市民化和棚户区改造作为城镇化推进的重点工作,有利于改变农民工和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差、家庭收入少、保障水平低的状况;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交通、地下管网、废弃物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对城市水源、空气质量的检测和保护力度,这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克服城镇化粗放式发展带来的各种弊端。

第五,优生态。资源环境和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强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约束,新型城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和环境压力也明显增大,我国水资源、铁铜矿石等许多重要资源能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且分布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的资源环境约束相对较大;我国工业化正处于重化工阶段,资源需求量大,但生产方式相对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单位能耗较大;个别地方政府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违规保护,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改善生态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迫切要求在经济强国建设过程中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全过程。新型城镇化既重建设也重规划,通过科学的城镇规划确定城镇开发边界、优化产业功能布局,有利于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循环经济的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既重地上也重地下,通过立体交通体系、雨污水管网铺设、垃圾污水处理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解决交通拥堵、城市内涝、大气水体污染等突出的城市化问题;新型城镇化既重硬环境也重软环境,通过人口集中居住、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降低人类活动的物质消耗和环境危害;新型城镇化既重城镇发展也重自然保护,通过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保护现有山川河岳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第六,赢外交。和平有序的国际环境是我国经济强国建设的必要条件,新型城镇化为争取国际关系主动权提供了战略迂回空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发展的过分担忧和个别国家的恶意遏制明显增加,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口号,贸易保护主义也重新抬头,通过TTIP和TPP绕过WTO建立国际贸易新秩序的意图明显,国际政治经济关系面临深度调整;受劳动力成本、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贸易比较优势减弱,其他新兴经济体竞争力增强,我国贸易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个别国家和地区为中国量身定做的贸易诉讼和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对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事务的介入程度越来越高,对我国和平发展进行全面遏制,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战略迂回空间,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话语权

我国新型城镇化将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可以有效减轻外贸增长乏力和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和个别国家对我国和平发展的遏制;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和绿色低碳发展方向能够有效减少经济发展的要素消耗,降低我国对外资源能源依赖程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担忧;我国城镇化搞得好,不仅能够有效扩大内需,还能明显扩大对外需求,为国外的产品、资金、技术、人才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这为我国赢得国际交往的主动权和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广阔的战略迂回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