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涉及体制改革和政策实施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协调,把握处理好以下几个带有全局性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兼顾当前和长远,把稳增长与调结构更好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长远发展增添后劲。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受潜在增长率约束,经济增长速度存在一个合理区间。增长速度过高,容易导致价格信号失灵,恶化经济结构,市场主体也缺乏调结构的动力。增长速度过低,会加大就业压力,降低资源利用效率,甚至引发社会风险,调结构也就没有必要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过渡到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运行既有增长潜力、又有下行压力;既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也存在某些领域发展不足的短板,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就是要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之内,着力调整结构,尽量使用调结构的办法来稳增长。要咬牙坚持,忍住阵痛,切实把结构调整过来,决不能为眼前增长而牺牲长远发展,决不走单纯依靠刺激稳增长的老路。
第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更要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把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引导作用更好结合起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往往与市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政府管得过多过死有关。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经济发展处在转型升级关键阶段,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找准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结合点。要通过简政放权、深化要素价格改革、打破分割和垄断等,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边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该管的管住管好管出水平,推动政府职能向创新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本届政府以来,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紧紧抓住政府职能转变这一核心,重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向市场、向社会、向企业放权。国务院先后取消和下放了300多项审批事项,还将再推出一批行政审批取消项目。地方政府不仅要把中央下放的权力管好用好,也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开展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主动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第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民生一头连着民利和民心,一头连着内需和发展。要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转型升级可以明显地改善民生,许多转型升级的举措也是惠及民生的举措,特别是可以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本届政府上任以来,始终强调稳增长关键是稳就业,强调增长必须是有就业、有收入的实实在在的增长,为此采取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鼓励创新创业、给小微企业减税减负等许多有利于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改善民生也会促进转型升级。民生发展过去欠账较多,是发展的短板,许多结构性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民生发展滞后,居民不能、不敢、不愿消费制约了消费潜力的发挥,成为扩大内需、调整需求结构的障碍。积极主动改善民生,将会明显地提高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预期,从而促进内需扩大和需求结构升级。民生问题解决得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就可以减少顾虑,放开手脚,推动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www.daowen.com)
第四,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是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两者是可以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环境保护可以改善投资和生活条件,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持续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离开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脱离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则是“缘木求鱼”。推动转型升级,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现在我们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要积极探索通过生态环境保护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型。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在转型升级中加强环境保护。既要“还旧账”,又不能“欠新账”;既要“做减法”,又要“做加法”。
我们希望并相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将引致出更强的创新实力、更优化的经济结构、更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必将提供更充分的就业、更高的收入、更蓝的天和更清的水,必将带来更稳定的民生保障、更踏实的百姓心态和更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一步步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文化基础,一步步走近瑰丽的中国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