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得世界经济格局进入新一轮的调整阶段,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相继陷入衰退。据IMF统计,2008年美国、欧美和日本的经济增速分别为-0.34%、0.5%和-1%,2009年逐步下降至-3.5%、-4.2%和-5.5%。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欧盟于2009年底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使得复苏中的世界经济面临第二次探底的危险。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却表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并以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世界经济复苏。随着2011年欧债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全球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世界经济增速下降为3.9%,IMF最新的全球经济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经济总量增长率仅为3.2%。
从经济总量看,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IMF根据购买力平价统计的数据表明,G7经济体的经济规模占世界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48.4%下降到2012年的37.8%,新兴及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的世界占比由2001年的37.7%增长到2012年的49.9%(见表4-1)。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已由发达国家经济体开始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已成为大势所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发达经济体整体实力在下降,但美国依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IMF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美国经济规模的世界占比已经由2001年的23.3%下降到2001年的19.1%,中国经济规模的世界占比由2001年的7.5%上升到2011年的14.3%,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分别排世界第三和第四位。
表4-1 世界主要经济体GDP世界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April 2012.
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国际金融危机后,2009年全球贸易额同比下滑22.9%,2012年上半年,全球贸易额增速仅为2.1%(见表4-2),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仍未散去。其中,发达经济体2012年上半年对外出口下滑0.8个百分点,新兴和发展中国家2009年对外出口严重下滑,为25%的负增长,到2012年上半年,增速有所回升。2012年上半年,我国贸易出口额增速为9.2%,在世界各国中处于较高水平。从国际贸易比重来看,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对外出口规模的世界占比不断上升,从2003年的27%上升为2011年的40.1%,而发达国家对外出口的世界占比已从2003年的73%下降到2011年的59.9%,发达经济体虽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地位相对削弱。中国在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对外出口的世界占比从2009年的9.7%上升到2011年的10.7%,美国居第二、德国第三。美国依然是最大的进口国,其进口规模的世界占比从2003年的16.9%下降到2011年的12.3%,中国居第二。2012年,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8668亿美元,已经连续四年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表4-2 世界主要经济体贸易增速(单位:%)
*贸易增速按当前价计算,2012年1—6月份为半年度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IMF,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DOTS),2012。
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贸易出现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发达经济体经济放缓和国内需求疲软,对外进口需求下降,这对以欧美为主要出口对象国的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打击。其次是发达国家巨额贸易逆差以及国内“再工业化”的需求造成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如2009年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国技术性贸易措施(WTO/TBT)通报为1863份,较2008年同比增长22%。2012年5月美国商务部裁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达31%至2.5倍的反倾销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遇到瓶颈,贸易放缓使得复苏中的世界经济再次遭到打击。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相互博弈中,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并开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www.daowen.com)
从国际金融角度看,中国在国际金融格局中仍处于弱势地位。2001年第一季度美元储备份额高达71.5%,在世界货币体系中占据绝对的主导性地位。金融危机后,美元的储备份额开始下降,最低值为2010年第二季度的60.5%。据IMF“外汇储备构成(COFER)”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截止到2013年第一季度,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占比分别为:62.2%、23.7%、3.9%、3.9%,而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占比还不到1%,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还非常低,中国在国际金融格局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从短期来看,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仍难以撼动。从外汇储备的持有国看,发达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份额在逐步下降,从2001年第一季度的62%降到2011年第二季度的32%,而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份额在不断上升,2001年第一季度仅为38%,2012年第一季度已经上升为67%。货币和外汇储备格局发生变化。美元虽仍是主导货币,但所占比重不断下降。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损失惨重,银行业的盈利区域转向了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2011年世界1000强银行中,中国的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在1%以上,美国、欧洲地区均低于1%。从资本发展情况看,全球股市规模严重缩水,美国上市企业资产规模从2007年的19.9万亿美元下跌到2011年的15.6万亿美元,其他国家股市资产规模基本和美国的走势一致,但从资产市场规模和股市交易规模看,美国依然最大,欧盟其次,日本第三。
从国际投资格局角度看,中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相对上升。世界范围内的FDI流入在2007年达到历史峰值,规模为19755亿美元,此后受金融危机影响,FDI流入量一度下跌到2009年的11978亿美元,同比跌幅为33%,其中发达国家跌幅达40%,发展中国家跌幅为20%。2010年后世界FDI流入规模有所回升,2011年增幅达16.4%,发达国家FDI流入增幅达21%,而发展中国家FDI流入增幅为11%。[3]在此轮危机中,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相对提升,其FDI流入的世界占比已经从2006年的29.1%上升到2011年的44.9%,而发达国家FDI流入的世界占比却从2006年的67%下降到2011年的49%。尽管在金融危机中美国的FDI流入规模有所下降,但调整后2011年其FDI流入规模的世界占比上升为14.9%,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世界占比为8.13%,美国仍然是FDI流入规模最大的国家。
从FDI流出层面看,发达国家一直是主要的FDI流出国。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FDI流出显著下降,2009年下滑幅度达45.7%,2010年后有所回升,2011年升幅为25%,金融危机使得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流出规模的世界占比有所下降,从2002年的90%下降到2010年的历史最低水平68%,2011年小幅回升达73%,发达国家仍然是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参与者。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年上升,并于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的世界占比达到历史峰值27.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世界占比较低,2011年仅为1.73%(见表4-3)。
表4-3 国际直接投资世界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stat,http://unctadstat.unctad.org。
2011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系统相结合,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坚实的基础。[4]新材料、新能源、3D打印技术等数字化浪潮势不可挡,这也是我们在实现经济强国梦的征程中必须时刻清醒认识到的发展趋势。应当说,从经济总量、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角度来分析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对于深刻把握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对于准确研判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以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酝酿,这是中国能否在下一轮世界经济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也为我国在2050年的战略节点上能否实现中国经济强国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