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综合学界的观点,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奇迹”的原因与经验做一个全景式概括,并提出一个以比较优势、体制改革与技术变迁三者为一体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和解释我国经济增长的奇迹。[11]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这段时期,中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被学术界形象地称为“经济增长奇迹”。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

林毅夫等人从经济发展战略、吴敬琏等人从经济体制改革周其仁等人从制度、技术变迁等角度系统性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增长“奇迹”,以期从不同角度来解释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经济发展成就。正如林毅夫所指出的:解读中国经济没有现成模式,了解未来,必须了解现在的经济状况。[4]综合学界的观点,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奇迹”的原因与经验做一个全景式概括,并提出一个以比较优势、体制改革与技术变迁三者为一体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和解释我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第一,发挥比较优势,制定有效经济发展战略。比较优势原理来自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该原理的核心思想为: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应当专注于出口自己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进口自己生产效率较低的产品[5],这一原理为国际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林毅夫将一这原理用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林毅夫的研究认为:一国的要素禀赋决定了一国的比较优势,从而决定了该国的最优产业结构,当一国选择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战略时,国家就能沿着比较优势的变迁而从贫困走向繁荣。[6]林毅夫在其《中国的奇迹》《新结构经济学》等著作中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证明了中国经济发展遵循比较优势原理。

但学界有关制定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是否应当遵循比较优势原理,有较大争论。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原理,该理论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应该选择“竞争优势”原理来做指导。比如李稻葵等人的研究提出:以大卫·李嘉图为先锋的比较优势理论运用到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已经出现致命的硬伤,李嘉图的理论并没有考虑到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潜在优势。[7]此外,像欧阳峣等学者提出“大国综合优势”理论,这些学者亦不主张用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奇迹。欧阳峣等人的研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特征是人口众多,面积宽广,大国的规模经济效应应当成为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首要因素,这就是“大国综合优势”所在。[8]

综合学术界的相关观点和争论,我们认为:纵观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的60多年的经济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发展绩效不尽如人意,而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增长速度令人瞩目,这其中有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破除传统的经济体制,使中国走上了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使得中国的资源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资本逐步得到积累,资源禀赋结构逐步在升级,以此带动技术升级和产业的升级,最终推动中国经济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应当说,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奇迹遵循“比较优势”原理是客观的,也是具有解释力的。

第二,推动体制改革,提供经济持续发展动力。我国60多年经济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改革开放前是在大起大落的波动中发展的,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则是持续高速增长。其基本原因就是我国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经久不息的体制动力。

慕海平、张占斌的研究认为:正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30多年的奋力推进,使得现有的生产要素资源得到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发挥,才有可能创造改革发展的“中国奇迹”。[9]邹东涛的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之谜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谜的答案就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10]

如果从新中国的60多年看经济体制改革,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根据各个时期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也进行过多次调整和改革。尽管那些改革是在资源计划配置基础上,主要着眼于调整中央和地方、条条和块块的管理权限,与1978年以后的资源配置市场化不可同日而语,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因此,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www.daowen.com)

经济体制合理化的核心有两大问题:一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二是劳动者积极性激励的基础方式。而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好是解决了“资源配置基础”和“劳动者积极性激励基础”这两个核心问题。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事业,开启了所有制改革、价格改革、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就业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涉及中国命运前途的重大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有力地破除了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使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活力被充分激发出来,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第三,实现技术变迁,保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林毅夫的研究指出:判断一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可以从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和技术变迁三个方面来加以判断。一个国家如果技术在不断地变迁,产业就会不断增加,经济就会持续增长。[11]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这段时期,中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被学术界形象地称为“经济增长奇迹”。而这一奇迹的背后不仅有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正确性、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同时还有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经济增长。

西方经济学一般用TFP来表征经济增长中由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等因素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宋洁尘、叶素云等人的研究表明,我国TFP从1978年到2011年总体上呈现出明显提高的趋势(见图2-5)。[12]2011年,我国TFP水平是1978年的2.6倍,这是由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技术进步在TFP的核算中起着主要作用。这一研究成果也证明了我国经济发展奇迹并不像克鲁格曼等学者所称那样,经济发展建立在浮尘基础上,只是依靠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

图25 我国TFP指数及其增长率(1978—2011年)

数据来源: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TFP水平处于显著的上升趋势,这表明技术变迁等因素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宋洁尘、叶素云等人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我国企业间还存在着明显的要素资源误置问题,还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存在着不合理的要素资源配置。因此,我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阶段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设计,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为全面提升我国TFP水平做出积极努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奇迹带给我们的重要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