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代中国国民生产和收入的统计,这方面学界已经有很多成果,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麦迪森的研究表明:从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前期,中国的经济增长表现是令人失望的,中国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从1/3降到了1/20,实际人均收入从世界平均水平降到了平均水平的1/4。[17]巫宝三、刘大中等人也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做过系统性的研究。
安格斯·麦迪森的分析认为:1820年中国GDP总量达到2290亿国际元[18],1900年为2180亿国际元,1950年为2400亿国际元。[19]但从1820年到1950年,西文国家已从工业革命后期进入到成熟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一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里,西文国家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生产力,世界GDP总量有了质的飞跃,而中国在这一百年中的经济总量却基本没有变化。从中国GDP的世界占比来看,从1750年到18世纪末,中国GDP的世界占比基本维持在32%左右,占世界GDP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此后便一直处于衰减之中,到1900的时候,中国GDP的世界占比仅有6%,到1950年,中国GDP的世界占比亦只有2.9%,而西方各列强却在经济强国的路上越走越远(见图1-1)。
图11 中国1750—1950年GDP的世界占比走势图
我们可截取自18世纪中叶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几个历史节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并用“由盛到衰”来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
首先看1750年,即18世纪中叶,这个时期正处于“康乾盛世”的高峰。这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这一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份额的32%,居世界首位,而欧洲英、法、德、俄、意的国内生产总值共占全球的17%,这五国的GDP只有中国的一半稍多。[20]此时正是中国封建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时候,皇帝对内独揽大权,对外闭关锁国,而欧洲国家虽然经济总量远远低于中国的经济总量,但其已经走到了近代化的起跑线上。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开始产业革命,随着1769年蒸汽机的发明,英国开始带领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欧洲开始领跑世界,而中国还在农业社会中缓慢演进,这种盛世已是“落日的辉煌”。
其次看1830年,这一年是道光十年。自从18世纪以来,世界格局迅速发生巨大变化。英国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美国经历了独立战争,而中国的“康乾盛世”已成为了昨日黄花。从GDP总量看,我国的GDP总量虽然仍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29%,仍居世界首位,但人均GDP已经远远低于英国。这一年英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9.5%,但产业结构与中国完全不一样。此时的英国钢铁产量不断增加,机器制造迅猛发展,并开始向西欧各个国家输出蒸汽机及各种技术设备,而中国的GDP总量则主要来自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直到1840年,英国用产业革命带来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再次看1900年,这一年是光绪二十六年。这一年中国的GDP一落千丈,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已降到6%。清朝政府在1898年进行了戊戌变法,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变法改革很快就遭到了失败。而日本在19世纪下半叶通过明治维新,很快登上了近代化的列车,并开始步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一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日本的GDP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3.6%、18.5%、6.8%、17.9%、8.8%、2.5%、2.4%,这七个国家占世界生产总值达到80.5%,而此时的中国已从世界经济大国衰落为贫穷落后的国家。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以195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人口总量占世界总人口的22.1%,而经济总量只占到世界生产总值的2.9%,同世界人均GDP水平相比,我国的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值的22.8%(见表1-3)。[21]
表1-3 从18世界中叶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几个历史节点横向比较
根据巫宝三等人的研究,我国从1850年到1949年这段时期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不到1%,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处于衰退的发展阶段。从实际统计数据来看,1850年我国国民收入是181.64亿元,而到1949年我国国民收入仅仅停留在189.48亿元的水平(见表1-4)。
表1-4 中国国民收入(1850—1949年) 1936年币值:亿元(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刘佛丁等著,《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从国民收入角度看,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从1850年到1949年的这段时期,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从1850年的人均收入43.8元减少到1949年的34.98元,这主要是由于在经济基本没有增长的前提下,人口数量从1850年的4.1亿人增加到1949年的5.4亿人,而这一时期经济总量没有显著增长,从而导致人均收入的下降。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850年到1887年,1936年到1949年这两个时期人均收入都是负数,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出现连年下降的趋势(见表1-5)。
表1-5 中国人均国民收入(1850—1949年) 1936年币值:亿元
资料来源:刘佛丁等人著,《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为了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增长情况有一个更加细致的了解,可以再进一步做一个横向的国别比较。我们选取日本作为比较对象,原因是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日本是欧美以外唯一实现了近代化的国家,而日本近代时期的工业化所引起的国家经济增长,自然具有很强的对比性。
日本着手实行近代化远远迟于西方各国,但在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之间的50年左右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世纪80年代,日本人均生产总值大约只有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进入近代经济增长前夕人均生产总值的一半至三分之一。按照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1883年到1887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为15.79日元,按照当时的兑换率约合13.39美元。同期(1887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38元,按照当年的兑换率,约合10.9美元,仅为日本人均收入的81.4%(见表1-6)。
日本虽然在明治维新后,近代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国家的奋斗目标,其后的一系列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经济增长是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的。根据库兹涅茨的观点,人口的迅速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标志。而在1883年到1933年间,日本人口由3843.7万人增长到6924万人,增加了80.14%,年均增长率达1.18%。而中国则不同,在1887年到1936年间,人口由37763.6万人增加到50078.9万人,只增加了32.6%,年均增长率仅为0.58%。因此,从这一标准来说,中国在近代经济发展中亦是不成功的。
表1-6 近代中国和日本的比较(1880—1930年代) 1936年币值:亿元
资料来源:刘佛丁等人著,《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全面危机之中。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一次次的抗争,终究未能改变我国从世界经济大国衰落并遭受包括日本在内的列强屈辱的历史状况。今天再来反思这段历史,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实现经济强国梦具有警醒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