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科学地认识新情况,正确地处理新矛盾,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狭义的讲,就是保持长期的再生产和长期的经济增长。即在不影响后代需要的前提下,保证当前的发展;广义地讲,就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的综合发展,即经济、社会、环境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协调均衡,实现持续发展,造福于全体人民,实现整个社会的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整体推进。
为了可持续发展,对前进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科学认识,正确处理。首先,必须科学地处理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进一步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虽然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但不能为了处理问题而放慢发展速度,停止前进,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矛盾,只能在前进中解决,发展中处理,如果放慢发展速度,甚至停止前进。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更会使问题越积越多。社会物质文化需要一刻不停地在进行,而且在增加和扩大,从全球化看,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如果没有经济的高速增长,市场竞争力综合国力会下降,就会面临发展缓慢、失业增加、贫困困扰、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从而处于不利境地。只有坚持发展,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才会创造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加速种种问题的解决并摆脱困难,争取大好局面。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经济的增长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而社会的全面进步,又可为经济的增长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智力支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健康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会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第二要科学处理城市和乡村的辩证关系。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城镇居民和农民,这是当前二元经济结构的客观存在,是城乡差别的必然反映,而且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将长期存在,有差别就有矛盾。只要存在城乡差别,必然存在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问题,城市化的正确的途径是以城市带动乡村,以工业带动农业,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必然向城市转移。这是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也是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差别消失了,城乡矛盾也就解决了,城乡差别消失之日,便是城乡矛盾解决之时,为了促进这个矛盾的解决,必须处理好城乡关系。
第三要科学处理东中西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中央已经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快中部地区改革开放步伐的政策。但是,光靠中央的政策是不够的,还必须科学解决区域之间存在的现实矛盾关系。一方面,这些地区要坚持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因时制宜,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发展步伐,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另一方面东部地区,要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科技文教联系,具体地带动中西部地区,实现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共同富裕。(www.daowen.com)
第四要科学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企业改组和破产的不断出现,职工下岗、再就业成为经常发生的事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带,改革开放的实惠较少,贫困人口比例较高,数量较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部门之间贫富距离拉大,形成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影响局部地方的安定团结,必须正确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应当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转移财政支出,加强就业再就业,医疗养老保障,社会救济等举措,使不同利益群体贫富差距控制在适度范围,为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社会条件。
第五科学处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人与自然的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处理不好,便是竭泽而鱼,揠苗助长,抽去持续发展的根本。首先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按人均占有计算是资源短缺的国家。不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资源、能源矿藏等等,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占有水平。又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消耗掉大量的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二是原材料消耗高、效率低、效益差。据有关数据反映,单位能耗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仅等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高能耗,高物耗,排放出大量工业垃圾、废气、污水,严重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导致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少量的人均资源占有,如何支撑高速增长的生产需求,经得起高消耗的浪费、高速的经济增长是以高消耗、高浪费,不要说是可持续发展,就是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资源的低占有、高需求、高消耗,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内部结构问题,发展为人和自然,社会与外部环境问题,现在到了对自然环境的透支付出代价进行补偿的时候了。只有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保持再生产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处理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必须采取教育、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的综合措施,加以切实有效持之以恒的努力。一是普及生态环境意识,培育男女老少的良好保护生态环境习惯;二是采取有效的行政措施;三是建立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立法司法制度,使保护生态有法可依、依法追究;四是加大对生态环境投入,建立良好的生态补偿积累机制;五是采取切实的科技举措,解决资源、生态的低占有、高需求、高消耗、高污染问题,将恶性循环逐步转变为良性循环。
第六科学处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中国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经济实体,又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经济的大变动势必影响国内经济,我国经济的重大举措必然引起全球性的反映。拿能源的供求来说,从20世纪末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程度会更高,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供应安全问题的发生,都会影响到国内石油供应和经济发展。粮食、棉花油料、钢铁、水泥等原材料的波动也是一样。依赖程度越高,对发展的影响就越大,必须从世界经济看中国的经济,以全球的发展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经济的海洋里驾驭好中国这条大船,使它平稳航行,安全到达。
第七是科学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从根本意义上讲,改革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分配,恩格斯说过“每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马恩选集》第二卷537页)。包括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调整,这部分群体与那部分人的利益调整,区域关系,城乡关系,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等等。有利于长远的改革举措,必然暂时牺牲眼前的利益。有利于全局的利益,必然牺牲局部的企业利益;为了长远的全局的根本利益,必须进行利益调整的改革。而为了稳定,改革和调整的幅度和速度又要把握承受能力,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力度和节奏,不可太急太猛,避免不健康不稳定因素的发生,避免欲速而不达现象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