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是由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按照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律的要求,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生产越是能够提供使用价值大盈利多的产品,经济效益就越好。商品流通也是一样,作为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重要环节的商品流通,越是能够生产供应物美价廉的生产资料,销售它生产的产品,就越有利于解决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矛盾,其经济效益也就越好。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生产和流通都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组成环节,两者是互为前提、互相影响的。一方面,生产决定流通。流通的商品,流通的手段等等,都制约于生产;另一方面,流通又是生产的前提条件和脉络系统,它影响着生产的规模、生产的效率和生产的经济效益。如果流通渠道少,环节多,时间长,速度慢,费用多,甚至造成大量积压,那就会严重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从全社会的角度说,流通的经济效益,固然受到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供产销条件,投入资金的多少,物价的变化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流通领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又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财政信贷收支的平衡,物价的稳定,供产销的衔接和生产的发展,提高宏观的经济效益。(www.daowen.com)
对于整个社会的再生产是这样,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也是这样。马克思在分析单个资本的循环时指出:“流通时间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益就越高,它的自行增值就越大。”(《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第26页)这个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的企业也是适用的。如果提高了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就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资料积压和商品储备,减少资金占用,使企业便于集中人力、财力与物力,保持货币资金、生产资金与商品资金之间的恰当比例,促进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从而缩短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的总和,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盈利水平,取得微观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