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与使命

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与使命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战略重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因此,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总之,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与使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战略重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进行。

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现阶段的共同理想。

我们的远大理想是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我们的最高奋斗目标,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二者是相互区别而又紧密联系的统一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同共产主义,是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只有走完第一步,才能走第二步。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当前,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一切有志于为最高理想奋斗的人,现在就要忠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热情地为其服务,脚踏实地的干好自己的工作,否则,就是一个空想的共产主义者,而不是一个自觉的共产主义者。因此,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进行。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和远大理想,必须要改革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就是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这是“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了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这三方面是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的进行,对内搞活的发展,会促进生产与流通的活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日益增多的物质产品,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同时,对外开放又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水平,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政治体制的改革,高度民主的实现,也有利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正确而又强大的舆论力量的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的树立,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出现,又可以激发和凝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源源不断地从智力上支持物质文明的建设。由此可见,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个方面都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又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影响的存在,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习惯势力的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的存在,办事拖拉、脱离群众、官僚主义的存在,妨碍着全面改革的顺利展开。同时,随着全面改革的进行,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要求人们适应这些变化,要求给以科学的解释与理论的说明。所有这些,都表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坏,关系着改革的成败与现代化事业的兴衰。凡此种种,如果不及时加以合理的解决,就会妨碍全面改革的进行,延缓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只有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用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适应社会进步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用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推进改革,才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www.daowen.com)

同时,我们是按照中国的国情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一切工作要有利于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的具体特点出发进行建设,现代化事业才能取得成功。我们所进行的全面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这就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因此,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总之,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

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条件下,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结合现代化建设实践,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造新的文化形式,文化内容,巩固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增光添彩,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教育人民,团结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