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体制改革:一场取得巨大成就的革命

经济体制改革:一场取得巨大成就的革命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同志说过,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的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这场革命的出发点。这场革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将进一步取得更大的胜利,社会主义这个新事物,将因这场革命获取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将因这场革命而进一步臻于完善。

经济体制改革:一场取得巨大成就的革命

邓小平同志说过,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的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又说,“这场革命不是对人的革命”,不同于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而是“经济体制的革命”,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革命的形式是打破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通过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用市场机制调节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发挥宏观调控机制的功能,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居民生活水平,达到繁荣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这场革命的出发点。这个社会性质,一方面说明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制度,并且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很落后,经济管理体制存在许多问题,妨碍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还不富裕,有的还相当贫困。不解放生产力,经济就不能发展,文化就不能繁荣,社会就不能进步,人民生活就不能改善,就不能增强经济,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从而处于被动挨打的困难境地。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水平,而发展生产力的出路就在于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地进行经济管理体的改革,打破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方能大幅度地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场革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它的发生也有其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如同一切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有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由弱小到强壮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之所以急于求成,就在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不深,逾越商品经济的历史阶段,忽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否定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盲目追求经济形式的又大又公又纯,盲目追求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忽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取消市场对生产要素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否定非公有制经济对发展社会生产力、保障社会供给的积极作用,结果妨碍了劳动者积极因素的发挥,生产力的发展,延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历史发展必然改革,社会现状要求改革。只有从我国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水平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实行改革开放,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管理方式、思想作风,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知识经验,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而宏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它涉及整个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它的完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内容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金融、财政税收、物资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改革,以形成统一开放的整个市场经济。

改革的实践也是逐步展开、逐步深入的。由农村改革推广到城市改革,由农业改革发展到工业、商业,再到财政税收、金融、社会保障,进而由经济基础的改革普及到政治、意识文化等上层建筑各个领域,进行整个社会的革命性变革,以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它的上层建筑,达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的,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的整个远大目标。

这场革命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先从农村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接着在城市打破商品统购统销,原材料统一采购统一供应,资金统一上交统一调拨,劳动力统一招工统一分配,计划一统到底的所谓“九统”体制。逐步建立起了通过市场分配和调节生产要素的格局。(www.daowen.com)

这场革命,不仅是社会实践的勇敢探索,同时是伟大的理论创新。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离不开计划经济,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是计划经济的理论。邓小平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将市场经济区分为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作为分配生产要素的市场手段和市场机制,资本主义可以采用,社会主义也可以采用,从而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强有力地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二十多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改革开放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大大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这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内容的革命,在取得伟大成绩的基础上正在继续前进,改革在深入,开放在扩大,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向金融、社会保障等领域深入。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要求上层建筑进行相应的变革,政党、人大、政府、政协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革命,以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政治等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并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方能存在和发展,否则,将被其遗弃和淘汰,还有意识形态也必须反映它的要求,为它的发展“鸣锣开道”,才能在新的条件下取得进步和繁荣。

这场革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将进一步取得更大的胜利,社会主义这个新事物,将因这场革命获取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将因这场革命而进一步臻于完善。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发达的中国会更加灿烂夺目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增添光彩,如同古代中国文明与世界那样,再为当代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加伟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