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比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机制不同,国营企业缺乏其应有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应当推进深化改革,切实使企业真正成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使其切实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把其完全引向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行业之间的竞争,通过竞争,促进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质量,增加规格,降低价格,改善售后服务,从而改进管理、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因此,劳动人事、工资奖金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应有力地向前推进。
第二,妥善处理企业基建债务负担。卸下沉重的基建债务包袱,实在是搞活企业、增加后劲、轻装上阵、提高效益的要害问题。办法有四:一是将银行对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贷款进行豁免、一笔勾销。考虑到国家预算体制改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两部分,建设资金由预算和举借内外债来筹集等因素,今后固定资产投资仍回到“拨改贷”以前的办法,即回到原财政拨款的建设性资金仍由财政承担的轨道上来。这样做,企业把固定资产贷款还本付息的包袱卸掉了(实际上企业已基本处于无力偿还的境地,这样做只是承认既成事实而已),就可以轻装上阵,搞好生产,加上中央关于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各项措施,就可以增加企业活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既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国家。至于国家资产贷款豁免之后的收支平衡问题,也可以采取注销一笔银行自有资金的办法解决。因为银行贷款利率一再提高,远远高于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水平。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率、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贷款利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不正常的反比例;一方面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另一方面,银行则获得了巨额利润,这些利润除上缴财政一部分外,大部分转入银行自有资金,其直接作用和最终结果是削弱了企业的活力与后劲,导致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大滑坡。因此,采取注销一部分银行自有资金的办法是有道理的、行得通的、有条件的。二是采取“大转账”的办法。就是把银行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以转账的方式划转给财政(或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把这些贷款改变为这十几年来国家对企业的投入,也就是说,把银行投资主体改为真正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这些投资,今后还会通过国家财政预算,以国有资产使用费(低于银行固定资产贷款利率)和税利形式上交国家财政,这样做国家并不受损失。对于固定资产贷款的豁免和“大转账”,还可以同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进行。对于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可以采取各不相同的办法。比如可否把国营大中型企业区分为同国计民生关系紧密的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以及专卖、专营性行业的固定资产贷款先用豁免和“大转账”的办法处理,而同市场活动紧密联系的轻工、日用消费品等加工工业的生产行业,则不这样处理,仍贯彻《企业法》,继续归还贷款。三是按股份制办法处理,即将银行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贷款作为入股的股份,银行和其他股东共同参与对企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利益均沾,风险共担,这样可以减少企业对基建贷款的风险,克服现在银行只收取利息不承担风险,不管贷款效益好坏都由企业和财政承担风险的弊病。四是采取停息挂账办法。在若干年内把企业的基建贷款还本付息挂起帐来,停止支付,以缓解企业的困难,待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效益好转后再归还。
第三,重新核定定额流动资金。兰碳1979年核定的定额流动资金为1435万元,后来企来又补充490万元,合计为1925万元,但实际占用流动资金远远高于此数,1991年末占用额为7278万元,1992年5月末则占8339万元,缺口达6000余万元。由于原材料经常涨价,资金量低,原核定的流动资金达不到原核定的实物量,不得不通过贷款解决,到1992年上半年,流动资金贷款余额达到4100万元,为实际占用额的一半,为原核定的流动资金的2倍以上。同时,已竣工投产的1.38亿元固定资产没有补充分文流动资金,加上取消发出商品结算贷款,使企业本来紧缺的流动资金更加紧张。现在,应当根据物价水平和二期扩建竣工的需要,重新核定和增加流动资金,以减轻企业负担,增加企业活力。为了减少因增加重新核定流动资金的财政负担。可以分期分批进行,逐步解决。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由于物价上涨和技术改造、扩建的进行,不重新核定和增加是不现实的。
第四,大幅降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对兰碳的基建贷款为单利率。利率由1987年的7.36%,上升为1988、1989年的7.8%、12%,1990年降为9.45%;流动资金贷款利率1978年为5.04%,1987年、1988年为7.92%,1989年上升为11.34%,上升一倍以上,1990年、1991年分别下降为9.36%、8.6%,仍远远高于1978年的水平,流动资金贷款的年息由七十年代的10万元上升到1991年的350万元,加上固定资产贷款利息共计550万元,再加上还本付息额共2000多万元,超过实现利润水平。结果大大削弱了企业的活力与后劲。
提高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和固定资产贷款利率,是为了控制基建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是,当还本付息成为企业沉重负担,使企业如老牛负重,妨碍企业生产经营时,就与提高利率的目的相悖了。同时,利率的高低,要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水平相适应。一般说来,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经济环境好,劳动生产率高,经济效益高,贷款利率也较高。同时,还要区别行业和产业结构,如世界银行贷款,区别不同行业,分为软贷款和硬贷款,软贷款无息或低息,硬贷款利率在10%左右,除此之外,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收缩时利率高一些,扩张时利率低一些。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银行利息来源于企业利润,是企业利润再分配的一部分,要想银行利息来源于企业利润,是企业利润再分配的一部分,要想银行利息来源充裕,只有降低利率、广开财源、增加企业活力与后劲,而不能高利率、不能竭而渔,否则到头来,企业活不了,银行财源也不充裕,不仅收利息有困难,甚至连本金也难以收回。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水平比较低,在治理整顿已经结束,经济又进入正常发展和起飞时期,应当将固定资产贷款利率和流动资金贷款利率降到资金利润率的一半即5%左右为宜。(www.daowen.com)
第五,切实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兰碳经济效益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水平和工作跟不上改革开放的经济形势,商品经济对管理的要求与产品经济对管理的要求是大不相同的,其特点是强调市场机制和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取决于管理工作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提供新产品,多规格、高质量、低价格、良好售后服务,因此应当彻底克服产品经济的管理方式,从市场竞争所要求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提高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情况下提高经济效益。
第六,应当充分发挥高科技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第一推动力。市场竞争主要是商品的品种、规格、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的竞争,科技先进,就能开拓出新的生产领域,出现新产品、高效率、高效益,谁的科技领先、谁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谁落后于科技进步的步伐,谁就会处于被动地位,甚至被淘汰。兰碳在发展中,科技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现实情况看,作为重要原材料的碳素产品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比如碳纤维,世界总产量达到万吨以上,我国仅十吨左右,仅占千分之一,开发碳纤维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仍然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战略意义认识不足,科技体制跟不上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科技骨干队伍的积极性发挥小。当然,在改进国有资产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办社会企业、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也需要强有力地配合。
兰碳具有同行业第一流的设备,有一支良好的职工队伍,有近30年的办厂经验,只要切实转换经营机制,放权于企业,卸下企业还本付息的沉重包袱,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兰碳的经济效益就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