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碳经济效益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因,也有外因;有经营机制的原因,也有管理水平的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原材燃料涨价等客观原因。
第一,企业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调节扩大的新形势。兰碳是国营大中型的原材料工业企业,计划统一管理的程度高,虽然经过多次改革,原材料统一供应、财务统收统支、产品统一调拨、劳动人事统一招工分配、计划一统到底的局面有所打破,但计划管理的比重仍然很大,企业的自主权仍然很小。治理整顿以来,又是全国236家双保企业之一,一半以上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仍由计划管理,但是按规定国家保证供应的原料又保证不了,而调出产品的计划价格又太低,比如超高功率电极,计划价格为6000多元,而成本则8700多元,企业承受不了。其他劳动、人事、工资奖金分配自主权也较小,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由于企业留利很少,自主权实际上也很小。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使企业并没有完全摆脱其政府附属物的地位,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也并未完全推向市场,因此,旧体制仍然妨碍着企业的活力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二,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工作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应当说,企业的管理工作也是在提高的,但是,与兄弟厂相比,管理水平上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拿兰碳与吉林碳素厂1991年的数字相比,基本生产条件优于吉林碳素厂,但经济效益前者却逊于后者。固定资产总规模、设备技术水平、人均占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额,均高于吉碳,但是在工业产值、产量、销售收入、销售税金、企业留利、人均留利等方面,均远远低于吉碳,而能源消耗、单位成本,则大大高于吉碳,造成此差距的最基本原因是管理工作、管理水平低。
第三,流动资金周转缓慢,流动资金占用增加,周转时间延长。在生产经营规模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定额流动资金占用由1987年的2339万元,逐年上升到1991年的7278万元,1992年上半年则达到8339万元,周转天数由同期的68天上升为139天,1992年1~5月,则上升到193天。
第四,基建贷款债务沉重,利息负担增加,投入产出率太低。在1987年以前,基建款由财政拨付,企业无此债务,也无利息负担。从1988年开始,当年基建债务2373万元。从1989年至1990年,基建贷款债务利息负担分别增加为7541万元、8148万元,到1991年则达到15546万元,加上利息为1.8亿元,为要填平补齐二期扩建项目,还需要1亿元,以后将进一步增加。现在税前还贷300万元,用投产前三年的折旧费还贷每年372万元,加上流动资金年还本付息额为2000余万元,超过了企业实现利润水平。按现在的盈利水平,无论如何是难以还清的。如此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活力,影响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资金周转和经济效益。再是投入产出率低,二期扩建1亿多元,虽然已竣工验收,但由于还未填平补齐、缺项漏项多,未达到设计能力,高功率电极的生产也是投入多,产出少,产出率为60.7%。(www.daowen.com)
第五,货款的债权债务问题突出。欠人货款由1987年的464万元增加到1991年的9104万元,另一方面是未收回的货款1.3亿多元,其中有一部分(约2000万元)为死账(即债务人破产和失去还款能力者),如此巨额的货款收不回来,严重影响到原材料的购买和资金周转、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六,社会负担过重。企业的社会负担有内外两部分:内部要负担从幼儿园、小学、中学、技校到医院、离退休职工的经费,年营业外支出300余万元。承担当地一些直接摊派和赞助,每年100万元不等,还要照顾各种社会关系,提供部分原材料、能源。还有一部分完全应由本厂职工进行的劳务,也不得不转让给关系单位,多支付劳务费,增加开支数10万元不等。企业目标的多元化,导致了工作的低效率和经济的低效益。
第七,市场疲软、物价上涨、成本上升。碳素市场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吨成本由年初的4400元上升到4800多元,上升400元左右。其中,原材料、燃料提价196.94元,单耗成本上升63.20元,车间经费支出上升62.21元,企业管理费上升74.68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