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共产党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英明地指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27页)革命是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这样。中国革命之所以夺取了伟大的胜利,就是由于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科学地认清了中国的国情,并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要周密地分析我国的国情,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我国的国情,除了社会主义这个一般特点之外,还有其他许多具体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大。一方面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占了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率低,商品率很低(如粮食的商品率为百分之十四),为工业和城市提供的粮食与工业原料有限。农业发展的快慢,农民的状况怎样,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因此,农业成了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为了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当从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即以平原少、耕地少、土地广大,地形、土质、气候等十分复杂的自然条件出发,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耕地的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证十几亿人口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要向生产的广度进军,即向荒山、海洋进军。这就是既要发展农业,增产粮食,又要发展林牧副渔,搞多种经营,发展生态农业,克服单打一。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富裕起来,也才能为城市和工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植物蛋白质和工业原料,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第二个特点,是人口众多。中国十几亿人口,差不多占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社会的一切需要,实际上都是人的需要。人口多,需求的就多;人口增长的快,需要就增长的快。由于人口众多,绝对量的增长快,由此决定了生产与供应的不足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个矛盾,一方面要增加产能,多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提供就业;另一方面要搞好计划生育,努力控制人口增长。否则,生产的增长会被新增人口所消耗,失去经济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三个特点,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达,交通方便,科学文化技术水平高,经营管理水平高,农业生产条件好;而西部地区则自然条件差,科学文化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不仅东部和西部地区不平衡,就是在同一个地区,生产力的状况也不尽相同,有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国有经济,也有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就决定了现代化建设不能搞一种所有制,实行一统到底的计划管理体制,应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即使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经济部门,不同所有制形式之间,也要有所区别。既要积极巩固提高国营经济,又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同时要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与此相适应,要实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与微观经济的活力。
第四个特点,是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经济技术基础和一支科学技术管理人才队伍,但是生产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济效益不够高,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道路,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努力提高技术水平,生产水平,管理水平,培养更多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同时,要加强能源、交通等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为现代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www.daowen.com)
第五个特点,是我国的自然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与人口众多相比,依然是不足的,在开采和利用上受到财力、物力和技术的制约,因此必须经济合理地开发,克服那种滥采滥伐滥用的大少爷作风、败家子习气。
我们只有从上述特点出发,制定和贯彻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克服照搬照抄别国模式的教条主义倾向,才能顺利进行建设,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国家不同,现代化的特点也不同。如前所述,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在每个国家又有每个国家的现代化的特点。不可能是千篇一律“一刀切”。特别是中国,是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有许多其他具体情况,所以中国的现代化更会有自己的特点。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如果离开了中国的实际,就不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而这样的现代化当然也是难以实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