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互联网时代品牌消费与建设的理论背景

互联网时代品牌消费与建设的理论背景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品牌消费与建设是市场营销、心理学、信息系统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结合互联网的特征,回顾国内外已有文献,发现互联网时代的品牌消费与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例如,虚拟品牌社区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参与虚拟品牌社区的前因和后效研究以及企业经营虚拟品牌社区的策略研究。消费者行为也呈现新的态势,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更加注重情感的共鸣和意见的表达。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研究。

互联网时代品牌消费与建设的理论背景

互联网时代的品牌消费与建设是市场营销心理学信息系统领域热点研究问题。结合互联网的特征,回顾国内外已有文献,发现互联网时代的品牌消费与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形式、消费者特点研究。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形式主要包括社会化媒体营销(博客、社群、论坛、社交网站、虚拟世界)和非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营销推广(搜索引擎营销、电商平台推广)。例如,虚拟品牌社区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参与虚拟品牌社区的前因和后效研究以及企业经营虚拟品牌社区的策略研究。消费者行为也呈现新的态势,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更加注重情感的共鸣和意见的表达。他们对品牌价值评价是主观的、个体的,受消费者个体的内在因素影响,如自我构建。另外,他们对品牌价值的评价受到社会的外在因素影响,主要表现为社会互动,包括网络口碑和观察性学习。

(2)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研究。以往研究主要从认知和情感(关系)的角度研究品牌资产。Aaker(2004)基于顾客的认知和行为层面提出品牌资产包括品牌知名度、品牌联想、感知质量及品牌忠诚四个维度。从关系的角度,Fourier(1998)提出了由行为依赖、依恋、亲密、爱与激情、个人承诺、伙伴质量构成的顾客—品牌关系构成模型。何佳讯(2006)发展了中国消费者—品牌关系质量(CBRQ)模型。Keller(2013)提出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认为品牌资产通过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逐步形成品牌共鸣。同时,Esch et al.(2006)提出品牌资产的建设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品牌知识(品牌形象、品牌知名度)、品牌关系(品牌满意度、品牌情感、品牌承诺、品牌依恋)、行为结果(现行购买、未来购买)。同时,品牌耗损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和喜爱逐渐消失,导致品牌的消亡(Parmentier&Fisher,2015)。Gregoire&Fisher(2008)发现一旦品牌的忠诚消费者发现品牌商做了一些不公正的事情后,他们会演化为品牌的憎恨者,并发布负面的信息进行报复。Aaker et al.(2004)发现除顾客品牌关系之外,品牌特征(如品牌个性)会影响危机事件中消费者的反应,“刺激”定位的品牌会比“真诚”定位的品牌受危机事件的影响小。(www.daowen.com)

(3)品牌延伸研究。有关品牌延伸的研究主要探讨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包括母品牌和延伸产品的特征、母品牌与延伸产品的契合度(简称品牌契合度)、消费者特征三个方面。①Aaker&Keller(1990)、符国群和丁嘉莉(2008)的研究发现母品牌实力越强,延伸产品的市场份额越高。②品牌契合度越高,即消费者接受该延伸产品作为某品牌的一部分,顾客对该延伸产品持更加积极的态度。③品牌依恋和文化差异会影响契合度对品牌延伸的作用。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品牌消费与建设的研究尚薄弱,体现为:①国内外学者较多研究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新方式和消费者新特点,但较少考虑这些新传播方式和消费者特点对基于消费者的品牌建设的影响,如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特点对品牌情感与品牌承诺关系的影响。②传统品牌延伸的研究较少研究互联网时代的情感共鸣如何影响品牌延伸的效果,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品牌的情感依恋对品牌延伸的效果的影响。③尽管传统品牌资产模型有大量的文献,但是涉及互联网环境下代际差异对品牌依恋与品牌延伸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缺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