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设置中级指标达成KPI?

如何设置中级指标达成KPI?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当跳出率低于5%时,广告主应该提高警惕,因为这个数字背后可能会有流量质量异常或监测技术的问题。在某些媒体作弊的情况下,作弊机器人统一按照某种预设的程序进行的网站访问,会严重降低页面跳出率。目前,TA浓度这个指标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样本数据抽样匹配计算得出。

如何设置中级指标达成KPI?

在独立访问指标的基础上,营销者可以设置针对目标受众的独立访问指标考核要求,这些指标的基础定义与上述指标相同,只是仅限于对符合目标受众要求的用户访问进行统计和分析。

跳出率(Bounce Rate):

广告所链接的目标网站或移动应用页面就是这个广告的进入页面,也叫落地页(Landing Page)。如果访问者访问落地页后,没有再访问下一个页面,是直接退出了,这就属于跳出(Bounced)。跳出次数占这个广告的总访问次数的比例即为跳出率(Bounce Rate)。

通常,对广告投放来说,跳出率越低越好。跳出率过高,则表示里面存在问题。常见的问题可能包括:

广告的文案或创意内容有问题。比如为了吸引点击,故意在广告创意中使用夸张的文案诱导用户。当他们通过点击来到落地页时,发现里面的内容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就会跳出离开。

广告的投放对象不准确。举个极端的例子,比如落地页上的推广内容是户外装备,而为它在搜索引擎上所匹配的是“婴儿用品”这个关键词的广告,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搜索“婴儿用品”的访问者,通常对户外装备是缺乏兴趣的。

落地页的版式布局不理想。有可能在落地页上表达的信息太啰嗦,让人没耐心看完;或者页面不够美观,不能吸引人停留;或者希望引导和号召行动的CTA(Call-To-Action)链接没有放足够明显的位置。

网站打开速度太慢,内容好容易加载出来,用户已经失去了耐心去看。研究结果显示,当网页打开时间超过2秒时,就会流失79%的用户。

……

落地页优化是广告活动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在这个环节其实存在很多好用的优化工具,可以利用它们进行多个模板实验,通过A/B测试,收集数据,用真实的数据和科学的方法对落地页进行优化,从而不断降低跳出率,实现更好的转化效果。

但当跳出率低于5%时,广告主应该提高警惕,因为这个数字背后可能会有流量质量异常或监测技术的问题。造成这样过低的跳出率的原因可能包括:

第一,缺乏新鲜流量。老用户要么不点击进入落地页,要么进入落地页后更倾向于有浏览的动作;而当大量新鲜流量导入落地页时,跳出率会降低很多,因为新用户中很多人会在点击进入落地页后发现页面内容和自己相关度不高,从而跳出。

第二,流量作弊。在某些媒体作弊的情况下,作弊机器人统一按照某种预设的程序进行的网站访问,会严重降低页面跳出率。

第三,监测代码重叠或多次运行。有可能是因为在同一个页面中不小心添加了两个相同的监测代码,导致同一条监测代码运行了两次;或者一个框架页面的子页面和母页面都添加了监测代码,当页面载入时,对于有些网站监测工具来说(如Google Analytics),并不会把这两种情况计算为页面跳出。那么跳出率就会显著变低。

因此,当跳出率高时,需要对广告投放的整个链条做一步步的检查与优化;而无论跳出率过高或过低时,都需要第一时间检查和排除监测代码问题和流量质量异常的情况。

此外,TA浓度也是品牌广告主在互联网广告投放中常用的衡量指标之一,在这里稍作展开进行阐述。

TA浓度

英文全称为Target Audience %,又称目标受众浓度、TA占比、On-Target Percentage或OTP。指在某次广告投放中,广告主所圈选的目标受众占总受众的比例,可以作为衡量精准营销效果的指标之一。

TA是Target Audience,即目标受众的简称,是一个广告活动希望触达的人群;而投放所覆盖的人群是实际触达的人群。因此,TA浓度这个指标所反映的是品牌广告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TA浓度越高,就意味着这一次投放所触达的目标受众比重越高,即TA触达率越高,广告预算的利用也就越有效。(www.daowen.com)

举个例子,某洗发水品牌将自己的目标受众设定为20~45岁的城市男性,整波广告投放计划共投放了100个CPM,其中50CPM是由20~45岁的城市男性用户产生,那么TA占比=50/100=50%。

在大数据变现最为成熟的数字广告行业,广告主关注的焦点已经从传统的“能买到哪些媒体的哪些点位”,转变为关注“这次广告投放的触达人群里面有多少是我的目标受众”。在这种情况下,TA浓度逐渐成为了测量触达精准TA有效性的衡量指标,也是衡量广告主对流量主的选择是否正确的考核指标之一。如果一批媒体经过多次优化,TA浓度依然很低,就很可能说明在这个特定的目标人群的界定下,选择这批媒体进行投放是有问题的。

目前,TA浓度这个指标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样本数据抽样匹配计算得出。而在实际执行中,TA浓度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即便在投放的精准定向能力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依然有可能出现无法有效衡量目标受众触达率的情况。这里面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带来的影响:

第一,不同需求方之间对流量的争夺。在同一个流量主(媒体)那里,允许挑选的流量可能存在成千上万个定向标签;而与此同时,同一时间段内在这里进行投放的广告主也有很多个。所以在实际情况中,同一部分流量往往会有多个广告主选择,头部的流量主会出现竞争的问题,僧多粥少,你想要的那部分流量不一定能拿到。在这种情况下,广告主可以采取更高级的采买方式,如采用PD和PDB购买的方式来提高自己挑选流量的优先级,来相对避免竞争,保证流量的相对稳定。

第二,媒体售卖的原则。媒体的优质流量一般是不允许流量筛选的。对“优质”的定义可以来自多个维度,比如用户注意力更高、位置更好、环境对广告接受度更高、打断成本更低等…… 这部分优质的流量属于市场稀缺资源,一般会溢价售卖,即便如此,能抢到就不错啦。因此,媒体一般不会选择将优质流量切碎来售卖,否则会影响售卖率和销售收入。正因为如此,所谓的精准定向,往往是对次优质、中等、长尾和长长尾流量来说的。

第三,广告主对保量和强曝光的需求。对TA(目标受众)的定义越精确,标签就会越细,而符合这些标签的人群数量自然也就越少。而广告主除了对TA精准度的关注之外,也有“广而告之”,寻求强势曝光的需求,也会关注广告投放后总体曝光的量级。例如,在新品发布等需要大规模宣传造势的业务需求下,品牌需要保证一定规模的人群知道并了解自己的传播讯息。因此,品牌广告主往往需要在这两个角度的需求中间找到平衡。

在这样的诉求之下,很多品牌虽然有比较明确的TA定向需求,但在采买流量资源时,通常还是会有一部分预算是按照媒体属性来购买的,也依然存在很多包断方式的购买,因为这些流量可以确保自己实现一定级别的投放量。在投放过程中,如果发现这个波次的投放可能会达不到设定的目标量级,也就是说,手里还剩了很多预算没花出去,广告主也会容忍有一些面向非TA人群的投放来实现“保量”。这个时候,一般会采用抄底的方式。[3]

N+到达率(N+Reach):

N+Reach是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品牌广告主经常使用的评估指标。N+可以是1+、2+、3+等,常见的有指标有3+Reach、1+Reach等。1+Reach和3+Reach分别代表在目标市场中看到广告1次或以上、3次或以上的目标受众占总目标受众的比例。

为了避免浪费广告预算,以及避免受众对狂轰滥炸的广告产生反感,品牌广告主通常会对广告投放的频次进行要求,例如每周不超过10次,或每天不超过5次。但同时,广告主又希望让自己的目标受众在曝光频次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接受品牌曝光。因为同一受众被同一品牌广告曝光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对这一品牌的认知。

TA N+Reach,又叫TA Reach,是指目标市场中被广告曝光过的目标人群数量,占目标市场内符合条件的全部目标人群总量的比例。

此外,还有一些中级的评估指标可以视情况使用:

目标受众独立访问(Target Unique Visitor);

目标受众广告曝光量(Target Impression);

目标受众广告点击量(Target Click);

目标受众独立点击(Target Unique Click);

目标受众广告访问频次(Target Advertising Frequency);

目标受众毛评点(Target Internet Gross Rating Point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