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20世纪的马路一样,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信息——社交平台现在成了人们生活中的虚拟信息公路,也聚集着乌央乌央的人和海量的信息,以及形形色色的广告牌。
社交应用已成为移动端最主要的流量入口。据统计,2018年1月微信月活跃用户数9.04亿,位居中国移动应用第一;排在第二的是QQ,月活跃人数为5.43亿人[7]。在活跃指数位居前列的同时,这些社交应用在用户使用时长方面也有绝佳的表现。
其实,提到社交,大家随随便便都可以说上一大串通过社交获得流量的例子:微信、QQ、陌陌、Line、Facebook、Twitter、LinkedIn、Instagram…… 但这些名字的存在,也似乎让人感觉,要想通过新的社交应用来获得流量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了。
再去成就一个新的大型社交平台固然很难,但利用社交手段去赋能其他流量获取方式,能够创造出很多种类的新增流量。
社交本身是人类的刚需,提供用户体验友好的社交服务因此可以获取流量;但是,社交本身并不是一门生意。如果从商业的视角来看,要么利用社交流量去赋能其他商业模式,要么让社交功能寄生在其他商业模式上获取流量。(www.daowen.com)
比如,腾讯通过社交获取了巨大的流量,然后将其分发给了整个腾讯的互联网生态——每天有多少人通过微信内嵌的视频功能为腾讯视频贡献新的流量?陌陌通过社交业务获取的流量,也成功赋能给了陌陌的游戏和直播业务。这是巨头的玩法。
另外,社交应用庞大的流量资源,也为各类电商平台、教育类应用降低引流成本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向,微信群和朋友圈里络绎不绝的微商广告和儿童教育类海报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与此同时,寄生在各种商业模式上的社交功能,则成为了更多人发挥创新才能的地方。比如,有的公司提供社交插件,专门为游戏产品提供附加的社交功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流量。
人类的社交需求无处不在,可以说社交流量也无处不在。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交服务来获取流量的商业模式值得大家仔细琢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