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满足用户对内容的需求来获得流量,这一商业模式延续了传统媒体的商业逻辑。比如提供新闻内容、微信公众号文章、电影电视剧内容、书籍和音乐内容,提供软件或者文件下载,等等。
流量之争,正在演变成内容版权之争。在过去几年中国的互联网世界,内容的价值水涨船高,今日头条等个性化分发信息平台曾经和正在面临的纠纷和口水战,都是围绕内容版权而展开。而这一切背后的实质依然是对流量的争夺。
内容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短句、文章、图片、音频、短视频、长视频、直播。内容巨头们又用新的商业模式激活了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产内容)、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即专业生产内容)、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即职业生产内容)等多种形式的用户原创内容和自媒体。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创业者通过输出原创内容获取流量,并且把流量转化成收入,很多自媒体创业公司的估值也成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级。
2015年春节期间,在这股大潮到来之前,我曾经写过一条微信朋友圈,预见了这一趋势的发生:
“媒体业有两个光明未来:
一是大媒体机器写作、提炼+挖掘组织多媒体延伸内容;
二是自媒体化,去中心化,众包内容,重新建构影响力,量化后直接转化为价值,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定价。”
七个月后的2015年9月,在今日头条的“头条号创作者大会”上,头条创始人兼CEO张一鸣宣布推出“千人万元计划”,表示在未来一年内,头条号平台将确保至少1000个头条号创作者,每个作者单月至少获得1万元的保底收入。不需要他们营销,只需要他们“好好做内容”。
2016年10月,张一鸣在头条创作者大会上回顾了上述计划的执行情况:头条号已经有30万个账号,题材上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平台单月月分成已经达到3000万元,且这个数字不含媒体版权合作;每个月有超过50000个头条号获得收入;有1020个创作者,每月在头条号上获得超过10000元。张一鸣同时宣布拿出10亿元补贴短视频创作者,助力短视频创作的爆发。
2016年3月1日,腾讯也加入了这场争夺自媒体资源的战争,宣布推出企鹅媒体平台,花费2亿元补贴入驻该平台的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并承诺将通过天天快报、腾讯新闻客户端、微信新闻插件和QQ新闻插件等渠道,把作者创作的作品进行分发,并且文章上的广告收入全部归作者所有。
进入2017年,短视频迎来了加速爆发期。2017年2月28日,腾讯再次宣布将继续投入12亿元,用于扶持旗下企鹅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者,这笔钱将被着重用在原创和短视频领域。
短视频的风潮成就了北快手,南抖音。抖音在前期没有进行任何额外推广、投放,完全依赖产品运营,凭借自然新增和口碑传播,就得到了一大批年轻人群体认可。
图片来源:2016年9月20日第二届头条号创作者大会(www.daowen.com)
短视频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视频生产、视频分发和平台互动等价值链环节发生的颠覆性改变。
相比图文内容,视频内容是一个更加完整的信息包,能够将创作者希望传达的信息以更加立体的方式,更直观地传达给受众。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视频制作、剪辑和特效门槛已经降到极低,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1080p的高清视频录制,剪辑和特效的移动应用也触手可及,一个人用一台移动设备就可能生产出足够吸引眼球的内容。
在互联网上内容激增后,出现了两种主要的内容分发方式:智能分发和社交分发。社交分发即用户在消费内容的同时,把一部分内容推荐给自己社交链条上的其他人,让用户通过自身的关系链做内容的转发与扩散。你感兴趣的内容,你的朋友也有一定几率会感兴趣。在熟人关系里,同一层次的、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对内容和审美等的感知可能是非常相近的,大家感兴趣的内容可能不会相差太远。
而智能分发以今日头条和抖音这类的应用为代表,由算法来对内容和人进行匹配。程序记录下你看了什么内容,那些与你有着类似行为标签的人看了什么内容,再由算法把那些你可能会感兴趣的内容推荐给你。通过记录用户的浏览和收藏数据,去分析用户的浏览行为习惯,运用算法挖掘出对用户最有吸引力的内容,这样就大大扩充了可推荐的内容库存。让每个人看到的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内容,从而小众的、长尾的内容也有机会被目标用户浏览。
以抖音为例,智能算法推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短视频的分发效率和去中心化。在抖音的平台上,每个视频被看到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只要产生了优质内容就可以得到大量的播放曝光。而另一方面,随着用户的增长,抖音上的视频量会越来越多,这些视频只有通过算法才能更有效地分发出去,用户在筛选视频的时候,也更容易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的视频,就像淘宝和亚马逊的商品推荐,根据你最近的点击、收藏和交易记录,猜测你的购物偏好和购买需求,并主动推送相关的内容给你。
这完全颠覆了传统视频平台依靠人工编辑进行内容推荐的分发模式。在传统视频平台上,首页还是清一色的banner大图,好的展示位置就只有那几个。由于平台必须首先考虑用户最大的共性偏好,而不是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因此传统内容平台会专注在影视剧、热门综艺等头部长视频上的投入,因而几乎没有像样的流量可以给到UGC短视频。
而今日头条、快手和抖音们的商业模式不再需要平台花重金采购巨量的内容,只负责吸引用户自制内容并上传就可以了。这一模式让每个人都分得了流量,真正实现了草根商业化。这个模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防止侵权纠纷,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充这些平台的内容库。当平台内有更多的内容,算法系统才能够推送更多类型的内容,让用户有多样化的体验。
随着宽带、4G和智能移动设备的大面积普及,视频观看这个动作已经渗透到多数人的全部生活场景里。在洗手间里、在地铁里、工作午休时……除了8小时睡觉时间之外,人们可以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观看视频,还可以与其他空间的观众进行互动。
如果说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推动的是物质世界的高速发展,那么人类对内容的需求实际上是用来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这个需求是人性的刚性需求,因此,通过生产内容而形成的商业模式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比如诗人创作诗词歌赋,作家生产文学作品,画家书法家创作画作和书法作品,音乐家编写原创音乐,草根歌手在地铁通道里卖唱等,这些都是内容。依赖这些内容生产而形成的商业模式也早已绵延千年。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的普及和成熟,各大内容平台也纷纷推出了各式各样的让内容生产者更方便和更直接变现的机制。比如微信公众号内容的打赏、豆瓣专栏、小密圈和知乎Live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内容的表现形式、产品化的方式、分发模式、互动性和变现方式都在快速演进,但内容的本质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内容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的刚需,是因为内容是传递情感与想象力的载体,内容可以缓解人类自身的焦虑,而这焦虑感是永恒存在的。依靠生产内容来获取流量的关键在于理解用户的焦虑,精确把握受众的心理,发掘和领悟用户对内容的需求。
内容有时可以被当做镜子,人们可以从镜子里看到自己,找到共鸣。内容有时可以被当做窗户,人们可以透过窗户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无聊寂寞的时候,内容可以帮助打发时间。孤立无助的时候,内容可以提供安慰、鼓励和指引。内容可以让人开心,也可以让人悲伤。人类对内容需求的本质不过如此,只要有内容就一定可以获取流量——这是为什么各大互联网巨头在生态布局时总少不了收购或投资内容生产和内容运营企业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