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北京发布了《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以下简称《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影响因素,遵循相关性原则、有效性和可靠性原则等,强调秉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实施“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策略,坚持“共建共享”,发挥政府、部门、社会和个人的责任,共同应对城市化发展中的健康问题。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各地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的总体进展情况。《评价指标》的发布为下一阶段我国健康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结合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情况,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归根到底要依靠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更应该互相协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规划城市布局,控制环境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医疗卫生保障等,将城市发展整体化,避免重复设计,调控人口密度,加大各地域人口协调发展。省级政府部门也应根据中央要求整体布局,协调各地级市之间区域发展联动,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实现人口自然流动,避免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诸多问题。同时相邻各省之间共谋发展,合理规划区域发展,例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点面结合实现全国城市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充分发挥高尖端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在我国改革开放40年中已无数次被证明。进入新世纪,包括大数据整合、3D打印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在健康城市建设中不断发挥新科技的力量,例如3D打印技术减少了生产时间和材料从而对环境污染起到了控制作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诊治、方便了城市居民求医看病,家庭医疗及预防工作;远程医疗会诊也大大加快了东西部地区的医疗联系提高了当地医务人员治疗疑难杂症的能力。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解决了城市居民就医困难和提高了就诊舒适程度。
(三)加强宣传力度转变管理模式(www.daowen.com)
健康城市建设需要每一位城市居民的积极努力,如果只是被动参与,建设进度和效果将出现很多问题。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前提,由于城市化的加快,很多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如何尽快转变思想提升社区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每个城市地区情况都不尽相同,思想观念转变需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有些地区采用宣传与当地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方式是一种行而有效的方式,例如,对于老年人群的宣传采用组织午间戏曲演出方式将人们集中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戏曲演绎将现代城市内涵灌输给社区居民,而不是简单地说课教育,即不急功近利且卓有成效。
(四)发挥非政府组织力量
非政府组织一词来自国外。据考证,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的一份重要文件里,当时主要指那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中立作用的非官方机构,如国际红十字会、救助儿童会等,后来成为一个官方用语被广泛使用,泛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具有一定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政府机构的功能是有限的,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健康城市建设中作用,将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例如,红十字会不光在应急救援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平时开展培训学习,使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大中小学生等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接受救灾救援技能培训,使我们的城市整体救援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市民健康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健康城市建设道路虽然前路漫漫,充满各种艰难险阻,但相信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群策群力,将会有更多试点城市加入到建设队伍中来,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最终必然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生态、文明、宜居、健康的现代化国家。
(本节执笔:韦德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