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改革助力经济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改革助力经济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使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迅速增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该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必然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收入的增加,中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较大变化,消费结构趋向合理,消费质量明显提高。

改革助力经济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

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及消费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使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迅速增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该国人民的生活状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明显变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经济发展改变我们的生活

过去的40年的改革使所有可以得到的经济指数都有了巨大增长,这些指数不仅包括产量、生产力、就业、进出口,也包括居民的收入、寿命、身高、体重等等。

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必然显著提高。我国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有巨大反差。改革开放前,我国是典型的短缺经济,日用消费品实行定量凭票供应,大米、白面等生活必需品都不能满足社会需要。40年后,中国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商品的品种和数量非常丰富,人们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仅日用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明显增加,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收入的增加,中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较大变化,消费结构趋向合理,消费质量明显提高。1978年,我国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接近60%,如今,中国老百姓的恩格尔系数不到40%。从饮食方面看,1978年以前,人们的饮食结构主食为主,主食中又基本以粗粮为主。现在,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各种肉类、蔬菜、营养品充斥于普通群众的饭桌,营养水平大有改善。卫生部门的调查和统计资料表明,目前,中国人民的营养水平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营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们寿命的延长。我国国民的平均寿命从1970年的61.7岁增加到2015年的75.8岁。婴儿死亡率则从1978年的41‰减少到2014年的8.9‰,这也是寿命延长的原因之一。2016年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13岁,其中男性80.83岁、女性85.61岁;婴儿死亡率为3.67‰,孕产妇死亡率为5.51/10万,连续十多年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并居于中国领先水平。

除此之外,我国居民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道路建设蓄力起步,交通工具也开始广泛运用。之前出行普遍走路的人们开始追求使用交通工具,但因为经济实力和技术有限,当时流行起来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40年前自行车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在那个时候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今天的私家车。当时的几大自行车品牌现在仍能引起人们纷纷议论,那时我们是“自行车王国”。20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人们的新宠。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那时骑摩托车,比现在开奔驰宝马感觉还要好。”今天,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把轿车当作了生活、出行、谋生的现代化工具。轿车已成为中国最市场化的产品,中国人可以在市场上挑拣几乎所有国际主流品牌和自主品牌的汽车,这是40年前的中国人不敢想象的事。1978年,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销是10万辆,如今中国是全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2017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达到2940万辆,汽车成为了很多中产阶级家庭的标配。

公共交通也从单一的公交车到现在的公交、轨道交通轻轨、城际高铁等多种方式。我国的轨道交通,主要经历了从火车地铁到轻轨和磁悬浮列车以及高速铁路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之初,铁路线路里程短,线路少,而且当时的火车是没有窗户的,空气不流通。从没窗户、咣咣响的“闷罐车”到有空调、软沙发的“和谐号”,从最高时速60公里到运营时速350公里,从最大载重3000吨到货车重载20000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建设突飞猛进,路网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目前,铁路总里程达到8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预计到2020年铁路营业里程将增加到12万公里以上。铁路变长,延伸到更多的角落,大大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和谐号”CRH动车组列车、“复兴号”高速列车飞驰在京沪线上,我国铁路建设实现了惊人跨越。

当然,变化最大的还是居民的支付方式:从“东奔西走取现金”到“一张卡片走天下”,从“便捷的网上快捷支付”到“轻松的二维码付款”,不经意间,属于服务业供给侧的支付创新,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支付方式的变革反过来又激发了实体商铺的新活力。在大数据时代,支付机构向商家、服务商和第三方开发者开放平台流量、会员营销、支付体系和大数据运营等,帮助商家更简单、更高效地做生意,客户体验也更优良。

任何大的变化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任何变化都是有原因的。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政策、经济、思想观念、科技等因素。从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居民饮食和出行方式以及支付方式的巨大变化可以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我国经济的起飞及快速发展,更在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增强。(www.daowen.com)

40年前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邓小平被美国《时代周刊》定义为当年的年代人物(图6-17)。1984年,TIME有一期封面是一位中国年轻人拿着可乐站在长城上,封面标题是《中国的新面孔》。1984年中国开始了城市体制改革,中国的马路上出现了很多的广告牌、出现可口可乐、中国城市的围墙开始一堵一堵消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个体户和民营企业……

图6-17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邓小平像

2013年,TIME出版了以《中国的今天非常危险》为封面标题,孩子吹泡泡为配图的杂志。但仅仅四年之后,TIME刊发了一篇文章《中国赢了》的文章——因为美国总统要访问中国,为了拿我们2000亿美元的订单,不得不讨好我们一下。通过这一本西方的杂志,我们就会发觉中国的变化并非一天发生。如果静态来观察,我们发现所有的变化都非常陌生。改革开放40周年来中国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家庭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生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认为,有需求就会有供给。经济发展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我们的经济在40年时间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是出发点。

比如家电从奢侈品变为生活必需品,轿车从身份的象征变为百姓代步的工具,还有支付方式的变迁……

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到拉动引领作用。2016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为44.69%。2017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为44.28%。至此,消费连续3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及消费,包括“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等。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陈国凯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预计消费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将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的作用。由于当前制约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还在于体制机制的问题。破除影响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创造更多的政策红利,显得尤为重要。与以往利用补贴政策促进消费的方法不同,未来促进消费增长,更重要的应该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让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更加匹配,从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