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类地下利用史:探寻地下空间的奇妙历程

人类地下利用史:探寻地下空间的奇妙历程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第一阶段:远古时期从人类出现到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居住也许是人类最早利用地下空间的方式,人类利用地下洞穴遮风避雨、防寒防暑、防御自然灾害等。距今约50万年前,中国猿人即北京猿人,便已利用洞穴藏身和保存火种,其遗址在龙骨山,山上还发现了距今1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地下空间在军事上的应用。现在在我国北方,人们仍在大量建造地窖及地下粮库用于储藏土豆、红薯。

人类地下利用史:探寻地下空间的奇妙历程

(一)第一阶段:远古时期(人类出现~公元前3000年)

从人类出现到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居住也许是人类最早利用地下空间的方式,人类利用地下洞穴遮风避雨、防寒防暑、防御自然灾害等。如北京周口店天然栖生溶洞、陕西蓝田猿人的黄土窑洞等(见图3-5)。

距今约50万年前,中国猿人即北京猿人,便已利用洞穴藏身和保存火种,其遗址在龙骨山,山上还发现了距今1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

图3-5 人类早期居住的洞穴

黄河流域的横穴式寓所,是通过在原始洞穴中开凿竖井和横向洞穴形成的。其中,公元前800~3000年的洞穴遗址就有7 000多处。时至今日,横穴式寓所仍被使用着,即为大家所熟知的窑洞(见图3-6),分布在中国陕甘宁地区,现在仍有4 000多万人居住在窑洞。

图3-6 我国黄河流域的窑洞

(二)第二阶段:古代时期(公元前3000年~5世纪)

该时期为青铜铁器时代,生产力发展很快,地下陵墓、墓穴、用于引水的隧道、地下宫殿等的建设已具有相当水平和技术。如国内的殷墟王陵、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坎儿井等,国外的埃及金字塔罗马下水道巴比伦河隧道等。

殷墟王陵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面积达11.3公顷,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第二个古埃及”,开创了我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见图3-7)。

图3-7 殷墟王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北麓,始建于公元前22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的陵寝,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见图3-8)。

埃及金字塔,相传是古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始建于公元前2600年以前,共有一百多座,大部分位于开罗西南吉萨高原的沙漠中(见图3-9),是世界公认的“古代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也是古埃及文明最有影响力和持久的象征之一。

图3-8 陕西兵马俑坑

图3-9 埃及金字塔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创始于西汉,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见图3-10)。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 100多条,全长约5 000公里。

图3-10 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

公元前312年,古罗马便建筑了埋在地下的第一条水道。其后为配合城市需求,又辟建新的地下水道,形成排水系统。公元前144年,便能通过排水系统引进外地水源,供应罗马城内的用水(见图3-11)。

图3-11 古罗马的地下水道(www.daowen.com)

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市内,现存有称为康士坦丁诺布尔的东罗马帝国(4世纪末)首都时代建造的数个地下贮水池(见图3-12)。被誉为“圣宫殿”的著名地下贮水池,建造在地下面的石灰岩中,是通过挖掘形成的宽70米、进深140米的大洞室,其顶栅由高8米的336根山岩圆柱支撑,在其表面还留有精美的雕刻

图3-12 土耳其的“圣宫殿”——地下贮水池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坑道战术。公元前6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坑道战以及反坑道战,比如公输班与墨子进行的“九拒九攻”的坑道战与反坑道战演习就是很出名的例子。1961年在河北峰峰矿区发现了用于军事目的的古代地道,那是800年前宋朝时挖掘的军事地道(见图3-13)。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地下空间在军事上的应用。土耳其小亚细亚的哥勒的地下城市遗址(见图3-14),也是公元前4世纪时为了自卫防御外来侵略而建设起来的,在软质石灰石地层中开掘成8层至10层,向四方分散达数公里的地下街,用容易迷失方向的隧道连结起来。

图3-13 用于军事目的的古代地道

图3-14 哥勒的地下城市遗址

大约公元前525年,希腊人建成了萨摩斯岛上的萨摩斯隧道(见图3-15),最初的目的也是统治者为了抵御敌人的围攻而修建的。

图3-15 希腊的萨摩斯隧道

除了陵墓、水利、军事等用途外,古人为了生活方便,还修建了通道式的隧道。如古巴比伦城连接皇宫与神庙间的人行隧道,建于公元前2180~2160年间,是最古老的隧道,当时使用原始工具挖掘,史载建造时曾驱使了3万奴隶挖掘,而每周进程仅为75mm。我国最早的交通隧道是位于今陕西汉中县的“石门”隧道,建于公元66年,供马车和行人通行。

(三)第三阶段:中世纪时期(5世纪~14世纪)

该时期的地下空间以地下粮仓和文化石窟为主。

5 000年前,我国祖先就开始在地下贮藏粮食。古城洛阳曾发现隋唐时代贮藏谷物的面积为600米×700米的地下仓库——含嘉仓(见图3-16),因其热稳定性、密闭性和地下建筑的安全性成为官方仓储的典范。现在在我国北方,人们仍在大量建造地窖及地下粮库用于储藏土豆红薯

图3-16 含嘉仓遗址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我国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见图3-17)。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来的不同绘画风格,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既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也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形象史料。

图3-17 莫高窟外貌(左)、内部壁画(右)

(四)第四阶段:近代时期(15世纪~现在)

随着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科技的发展,17世纪炸药的使用,18世纪产业革命和蒸汽机的出现,该时期的地下建筑、城市交通、空间综合利用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如1613年英国建成伦敦地下道;1681年法国修建了一条170米长的连接地中海和比斯开湾的隧道;1863年英国在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1871年穿越阿尔卑斯山连接法国和意大利,长达12.8千米的第一条公路隧道开通;1930年日本开始建设第一条地下商业街等。

20世纪世界大城市更是出现了以地下存储库、停车场、商业街、娱乐建筑群、交通网、地下水库、废物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地下空间开发与综合利用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