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红色历史:繁荣背后的求生与求发展

上海红色历史:繁荣背后的求生与求发展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繁华的背后,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值得青年一代永远记忆。上海红色教育基地多达400处,资源十分丰富。为了迎接太平军的到来,上海小刀会于1853年9月7日发动起义,建立了革命政权。点春堂是上海小刀会起义军计议军政要务、指挥作战、颁布政令的一个重要地点。上海小刀会坚持斗争达18个月之久。

上海红色历史:繁荣背后的求生与求发展

上海繁华的背后,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值得青年一代永远记忆。上海红色教育基地多达400处,资源十分丰富。下面撷取10个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串起历史的轨迹。

(一)豫园点春堂

豫园点春堂,是上海小刀会起义的遗址。为了迎接太平军的到来,上海小刀会于1853年9月7日发动起义,建立了革命政权。点春堂是上海小刀会起义军计议军政要务、指挥作战、颁布政令的一个重要地点。上海小刀会坚持斗争达18个月之久。现点春堂为上海小刀会起义纪念馆,郭沫若1961年参观豫园时挥毫写下:“小刀会址忆陈刘,一片红巾起海陬;日月金钱昭日月,风流人物领风流。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

小刀会起义是市民与农民联盟的起义,是上海底层阶层为改变命运的奋勇抗争,但没有革命的理论指导,又由于封建势力和外国势力的围剿,起义最终失败。

(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是介绍中国共产党诞生史迹的革命旧址纪念馆。“一大”会议室位于兴业路76号底楼,家具与物品均按当年原样陈列,中共创建陈列室有历史文献、文物和照片170余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20年秋至1921年春,上海、北京、长沙、济南等地纷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举行,出席会议13人,代表全国53名党员。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三)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英租界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现成都北路7弄30号)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党的中央局成员、地方组织的代表等共12人,他们代表着全国195名党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斗争的实践,认识到首要任务是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进一步讨论和确定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问题。大会经过认真讨论,通过了《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民主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议会行动》《工会运动与共产党》《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少年运动问题》《妇女运动》和《共产党的组织章程》等9个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这次大会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党的“二大”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破天荒的举动。

(四)中共四大会址纪念馆

中共四大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这是为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加强对革命运动的领导,回答党所面临的许多新问题,制定新的工作方针和政策,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作准备而召开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国内革命形势出现了热气腾腾的新局面。与此同时,国民党内左右派的分化日趋明显,统一战线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在波澜壮阔的大革命洪流中也潜伏着令人不安的暗流。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具历史意义的是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会议指出:对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不是以附属于资产阶级的身份,而是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和目的参加的。在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虽还幼稚,但因为它最受压迫,所以最有革命性,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无产阶级的有力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取得胜利。大会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若不去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不可能取得的。

党的四大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的阐述,表明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

(五)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馆址,是一幢建于1917年的石库门建筑。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1920年8月22日俞秀松等8名青年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团的机关设在当时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同年9月,于此开设“外国语学社”,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由各地团组织推荐来“外国语学社”学习,并先后赴苏联学习。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对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起了发动和指导的核心作用。1921年11月,青年团临时章程中明确规定:在“正式团的中央机关未组成时,以上海团的机关代理中央职权”。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建立后,向各地分发团章和信件,要求建立团的组织,并经常与北京、广州、武汉等地互通情况,交流经验,实际上起到了发动和组织成立中国共青团的作用。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不论年龄大小,都加入青年团,开展工人运动。在这片街区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完成了精英集聚、理论宣传、阶级动员、人才培养、组织创建、筹建成立大会等项工作,“渔阳里”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孕育初心之地、红色征程原点。

(六)上海毛泽东旧居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毛泽东参加了大会,并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2月,毛泽东到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工作,任文书科代理主任兼组织部秘书。抵沪后,毛泽东先住在闸北三曾里,不久便搬到慕尔鸣路(现为茂名路)甲秀里居住。同年6月,杨开慧偕母亲向振熙、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来沪,也住在这里。毛泽东一家住在楼下厢房里,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住在楼上。期间,杨开慧除帮助毛泽东整理文稿、料理家务外,还去小沙渡路工人夜校讲课,深受工人们的欢迎。在这里,毛泽东拍了唯一一张与妻子、儿子的全家福,但由于组织的纪律,毛泽东并没有出镜。由于国民党右派的排挤,7月中旬,毛泽东不得不辞去组织部秘书,专任文书科主任一职。年底,毛泽东因积劳成疾,回到湖南养病,开始了领导工农运动的新的征程。(www.daowen.com)

毛泽东一生中50多次到上海,从事过许多重要活动,也正是在上海,毛泽东从一名民族主义者最终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茂名路旧居是毛泽东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也是他和杨开慧一起开展革命活动的一个住所,在这里发生的故事真实地记录着一个青年革命者的情怀。

(七)五卅惨案烈士流血处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群众运动蓬勃发展,2月至4月,上海、青岛日本纱厂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组织数万工人举行大规模罢工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同时也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镇压。5月14日,上海日本纱厂工人为抗议日本资方无理开除工人再度罢工,日本资本家开枪打死工人顾正红(共产党员),打伤10余名工人,激起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的强烈愤怒。5月30日,上海学生2000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100余人。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13人,重伤数十人,逮捕150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最后中国收回了上海会审公廨,上海公共租界仅将总巡麦高云、捕头爱伏生免职。日本纱厂与工人订立条件六款,附件三款,包括赔偿工人损失费1万元,补助罢工损失费10万元,日本人入厂不准携带武器,不得无故开除工人,降低工资等。

五卅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受到很大锻炼,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干部,党组织也得到极大发展,在斗争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党领导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奠定了基础。

(八)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旗手的革命文学团体,1930年3月2日,在上海窦乐安路233号(现为多伦路201弄2号)中华艺术大学宣告成立,1936年春解散。它在继承“五四”新文学传统,介绍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培育进步文艺队伍,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粉碎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我国现代文学史、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左联有组织有计划地致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想,提倡革命文学创作,进行文艺大众化的探讨,培养了一批革命文艺工作者,促进了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左联还在国民党统治区内领导革命文学工作者和进步作者,同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进行斗争,有力地配合了根据地军民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的斗争。

(九)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第一次淞沪抗战,史称一二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为掩护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府的阴谋,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蓄谋在上海制造事端,1932年1月18日唆使日僧天崎启升等五人向中国三友实业社总厂的工人义勇军投石挑衅,与工人发生互殴。日方传出其中一人死于医院,随即以此为借口,指使日侨青年同志会一伙暴徒于19日深夜焚烧三友实业社,砍死砍伤三名中国警员。1月24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上海增兵。当时负责防卫上海的中国军队是粤军的十九路军,由蒋光鼐及蔡廷锴指挥,京沪卫戍司令为陈铭枢。陈铭枢及十九路军主张应对付日军挑衅,但南京国民政府却主张忍让,并于1月23日由军政部长何应钦下令十九路军五日内从上海换防。1932年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海军陆战队2 300人在坦克掩护下,沿北四川路向西占领淞沪铁路防线,在天通庵车站遇到中国驻军十九路军的坚决抵抗。

第二次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1937年8月13日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的入侵方向由北向南引向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八十七师、八十八师等148个师和62个旅共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第二次淞沪会战标志着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这次淞沪会战,国民党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让全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十)南京路上好八连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特务团三营第8连。该连于1949年6月进驻上海市南京路执行警卫任务,坚持人民军队艰苦奋斗政治本色,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蚀,团结人民群众,出色地完成了警卫任务。全连干部战士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63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该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表彰八连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是对好八连官兵的真实写照。

好八连进驻上海市南京路执行警卫任务,坚持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蚀,反映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

一座城市的兴替反映了民族的历史。以上红色印迹证明,中华民族历来不缺抗争的基因,但只有具备科学理论、领导核心、正确策略、青年奋斗的时候,这个民族才有未来,城市才能兴旺,牺牲才有成果。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城市有精神,民族有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