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立正确的水文化建设理念
首先,城市中的水文化建设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传承中国水文化的精神和思想内涵,弘扬和发展中国水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其次,要树立人水和谐的理念。从远古的部落发展到现代的都市,水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人水相争、人水抗和、人水和谐。人水和谐是指人文与水文之间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即在不断改善水系统自我维持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使水资源能为人类生存和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永继的支撑和保障,其核心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干涉要遵循水资源的自然规律。人水和谐的理念关键在于把人和自然、人和水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去思考,把人当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不再自以为人定胜天保护水生态。人水和谐就是要将与水争地向给水让地转变;就是从单纯地防止水危害人向防止人破坏水转变;就是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由科学精神向科学与人文精神结合转变;就是要关注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就是从保障饮用水安全向满足饮水、观水、赏水、亲水需求转变。
(二)城市规划融入水文化
城市规划,水文化伴行。许多城市围绕水系进行建设规划,极大地融入了水文化基因。《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构建黄浦江两岸地区、苏州河沿线地区滨水贯通并向腹地延伸的公共开放空间,推进重大文化集聚区建设;形成“拥江面海、枕湖依岛、河网交织、水田共生”的自然山水格局,塑造国际化大都市和江南水乡风貌特色。首都北京是一个城市水文化极为丰富的城市,在建设一流的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早在筹办奥运中,就对城区的水系治理提出了“水清、岸绿、流畅、通航”的目标;对全市水系治理提出了“三环绿水绕京城,千倾水面添美景”的目标。《广州总体城市设计》2017年10月发布,提出要塑造广州依山沿江滨海的城市风貌,包括北、中、南三大风貌区:北部突出生态山林特色;中部突出现代都市风貌,67公里长的珠江水系贯穿广州中心城区,串联59个江心岛,以三个十公里精品珠江景观带为引领;南部突出滨海新城风貌,坐拥珠江口海岸线522公里、海域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形成面向南海、港城互融的滨海新城风貌。杭州是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规划中历来重视构建山水城市格局,并形成“三面云山一面城”的面貌。苏州座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2014年,绍兴市政府决定把绍兴打造成为“水清岸绿、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水城。苏州在城市整体格局中突出“一面望山、七面环湖;古城居中、绿楔入城”的特色,完善与宜居城市相适应的开敞空间体系,建立山、湖、河、城相融合的江南水乡城市景观风貌。南通市规划结合城市绿地规划、景观建设,提出了构建“两圈八湖九脉”的水系布局,“两圈”是指濠河、通吕运河—海港引河两个生态圈,“八湖”是指在市区新增8个面积较大的人工湖,“九脉”是以濠河为核心向周边区域辐射的9条重要市区河道。北京《石景山区水系生态景观规划(2016-2030年)》,将石景山区水系总体定位为“西水东流,尚水润城”。依托区域河流文化、历史人文资源及科技文化资源,恢复与保护历史水系景观,塑造新的水系环境。
城市规划中的水文化要体现特色、反映历史文化渊源,并与城市景观建设、建筑、旅游、交通、环保、绿化等有机结合,突显水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
(三)保护和传承水文化遗产
在城市建设中,要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城市水文化遗产。我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和形成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城市水文化,其主要体现于大量的历史典籍、河渠故道、桥涵水闸古迹等水文化遗产之中。这些水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大力发掘,精心维护,加强传承,使之充分发挥出的教育、启迪、激励等作用。被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就是典型代表。都江堰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在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局面。都江堰的工程建设和治水思想都有当时文化的烙印,“道法自然”就是这项工程深刻的文化内涵。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综合反映了古代上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片断,对研究吴淞江河道变迁、古代水工设施、上海航运发展、地质水文变化等历史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发掘对研究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流域的历史变迁等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2006年4月扬州建成水文化博物馆,以源远流长的水文化贯穿整个展馆,全面展示了扬州与水生生相息的关系,让人感受到扬州“水城共生”的深厚文化底蕴。《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5-2030年)》对扬州市域各个片区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京杭大运河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环境提出总体保护的要求,同时串联起沿河不同年代、类型多样、规模不等的历史文化遗存。从2014年起,浙江省的它山堰、通济堰、桔槔井灌工程和福建省的木兰陂、安徽省的芍陂、湖南省的紫鹊界梯田、四川省的东风堰7项古水利工程遗产陆续入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使这些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见图2-22)。
图2-22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
(四)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www.daowen.com)
“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报告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基础上加上了“美丽”二字,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现代化目标。而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长江水生态系统历史破坏严重、水生态环境保护体制不完善,已经严重影响到长江水生态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并加强保护。上海苏州河、天津海河、南京秦淮河等水生态都曾遭受损害,现在都得到了有效治理。2013年起,水利部开始布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有效促进了城市水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当前,如火如荼的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专项整治为水生态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重要机遇。
(五)保护传统水景观,开发新的亲水景观。
水景,因水成景、由水得景。水景源自自然,高于自然,是人类的艺术创造,使人在水美的享受中感受、领悟水文化。水景分两类,一类是静水,不流动且平静,给人以宁静安详、朴实之感,它能客观、形象地反映周围的景物,如倒影,能增强园林水景的美感及景观效果;另一类是动水,指流动的水,包括河流、溪流、喷泉、瀑布等,他与静水相比,具有活力,令人兴奋、欢快。
在我国传统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视水景观的设置,既是受风水文化的影响,也是满足人们对水文化的需求。古典园林充分发挥了水的特点,采取“绕”“掩”“静”诸手法,并融合风水文化观念,将水的刚柔、动静、明暗、虚实、急缓的特性,动用衬托、对比、借声、光影、贯通、藏引等手法,在造景中,通过桥、台、亭、廊、榭、洲、岛、堤、岸、石等,组合成多种变化的水景。如颐和园、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水景,千姿百态,气度恢宏;而拙政园、网师园、留园、何园等民间私家庭院水景,水面虽小,但手法巧妙,构思独特,将大自然的山川秀色纳入其中,取得“一勺则江湖万里”之意境(见图2-23)。
图2-23 水景雕塑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水景技法,借鉴西方水景艺术,构建新的亲水景观,建设清澈、美丽、舒适、人水相亲,人水相依的水环境,满足人们亲水、爱水、戏水、休闲、娱乐等文化的需要。许多城市打造沿江、沿河的滨水空间,如上海外滩、徐汇区滨江景观带、滨江森林公园,扬州古运河景观带、伦敦的泰晤士河、韩国的清溪川等。利用城市局部空间,布置喷泉、雨水花园、水景小品,开发滨水广场、亲水建筑、亲水设施和艺术品等,有些甚至成为城市的标志,如著名的悉尼歌剧院、香港文化中心等亲水建筑。有了这些水景布局和设施,城市显得流动、活泼起来,城市品位得到大大提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城市建设中要切实有效地融入水文化,传承水文明,坚持人水和谐的发展理念,建设美丽城市生态、创设宜居城市环境,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幸福!
(本节执笔:顾仁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