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上海,曾是海派文化发祥地,如今已有2 500万常住人口,作为曾经西方冒险家的乐园,她必定具有非凡的魅力。今天,无论是求学、工作、探亲或旅游,无论是城市的文化还是她的影响力都是我们栖居于这座城市的理由。栖居只是生存的一种基本状态,而有诗意的栖居,是一种有追求、有梦想的人生态度。19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诗《人,诗意的栖居》,虽然,当时他已贫病交加,但他以诗人的直觉与敏锐,意识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城市工业将使人日渐异化,因此,他呼唤人们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后经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在中国的人文历史上,出现过诸如王羲之、陶渊明、王维、苏轼等著名诗人、书画家,他们心系山水情怀,任由天空行马,他们有人生得意处,也有坎坷落难时,但最终他们都做成了诗意地栖居的大写之人,他们的生活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人生。他们的书作和诗篇成为了我们今人的精神家园,并时时感动、净化着我们的心灵。我以为,把玩心爱藏物,聆听经典音乐、读遍唐诗宋词、阅尽人间美景,凡此种种,便是走向诗意人生的最佳途径。然而,每个人都有当下的困惑、坎坷和苛且,这才是生活。
若要有诗意的生活,除了城市的文化元素,还需环境绿化。上海作为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近年来,外来的新上海人不断增加,另外还有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来沪读书的学子、就业创业者、投资开发商、旅游参观者等。人口与日俱增,上海的城市形象也日臻美好;无论你出生斯抑或长于斯还是游于斯,都希望能拥有一个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吧。
因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流连的风景、诗意的栖居、绿色的城市。那么,怎样的风景才值得流连?怎样的生活才属于诗意?而怎样的绿色才是城市中的亮点和美景呢?不妨先了解下绿色植物的作用:在保护环境方面,有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作用、杀菌作用、减弱噪声;在改善环境方面,可改善温度条件、改善空气湿度、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在美化环境方面,具有绿色植物的直观美、绿色植物的寓意美、绿色植物的抽象美。
植物是我们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它既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亦可美化人的生活环境,陶冶人们性情,优化人的心态,可谓一举两得。然而在谈论城市植物造景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国城市园林的简要发展史。
在中国城市园林的起源和发展中,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囿——中国城市园林的起始时期,苑——中国城市园林的发展时期,园——中国城市园林的成熟时期,明清园林——中国城市园林的极致时期。
囿始于商周,是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秦国的 “上林苑”更是方圆数百里,堪称是古代的园圃之冠。《诗·大雅·灵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囿在汉以后也称苑,苑指畜养禽兽并种植树木的地方,多为帝王与贵族游玩打猎的风景园林。它是在囿的基础上加以植物化,是中国城市园林的发展。西汉文景时期信奉的“道家”思想所引发出的自然山水园林观形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思想框架和设计模式。老子所说:“道法自然”就是这种思想的最根本体现。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汉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这种山水园林发展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达到极致,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许多名篇,都是这一时期问世的,而其中晋代文学大家陶渊明归隐山林的思想也对这种设计风格的推广和完善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有关自然主义的无为思想直到今天仍为某些文人墨客所推崇。
园指四周常围有垣篱,种植树木、果树、花卉或蔬菜等植物和饲养、展出动物的绿地,如公园以及类似的果园、植物园和动物园等。这是中国城市园林的成熟时期。隋唐之后,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造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应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于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的战乱状态,社会经济一度繁荣,加上当朝皇帝的荒淫奢糜,造园之风大兴。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在城市与乡村日益隔离的情况下,那些身居繁华都市的封建帝王和朝野达官贵人,为了逍遥玩赏大自然山水景色,便就近仿效自然山水建造园苑,不出家门,却能享“主入山门绿,水隐湖中花”的乐趣。因而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都市,也就成了皇家宫苑和王府宅第花园聚集的地方。
隋朝灭亡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国运昌盛”。社会进入盛唐时代后,宫廷御苑设计也愈发精致,特别是由于石雕工艺已经娴熟,宫殿建筑雕栏玉砌,格外显得华丽。“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当年唐太宗在西安骊山所建的“汤泉宫”,后来被唐玄宗改作“华清宫”。这里的宫室殿宇楼阁,“连接成城”,统治者在里面“缓歌慢舞凝丝竹,尽且君王看不足”。唐朝王维是当时倍受推崇的一位诗人,他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园内山风溪流、堂前小桥亭台,都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筑建,如诗如画的园景,正表达出他那诗作与画作的风格。苏轼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他创作的园林艺术,也正是这样。苏州名园狮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与大画家倪瓒合作建造的。至宋元时期,山水园林、私家园林日益成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他对绘画颇有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现今开封相国寺里展出的几块湖石,形体确乎奇异不凡。与此同时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产生了别具风貌的文人写意园林。这种写意园林也是在山水园林的基础上赋予自然山水以人间情感的体现。所谓寄情山水正是这种风格的写照。造园的风尚发展到了清代更是登峰造极,不仅皇家大造园林,就是普通的私宅也以有园而荣,这就出现了类似苏州为代表的园林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园林已经从中纯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了艺术化的道路。传统的造园家往往是些诗人、书法家和山水家,这就是中国园林极易与书法、绘画、诗词产生通感的原因。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园林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也可以说是用空间塑造成的诗或一件书法作品,甚至可以从中国的园林作品中品出一篇文章来。
明清江南园林,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凝聚了文人士大夫和能工巧匠的思想和智慧,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及山水诗画等文化元素,是融自然山水和抒人文情怀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城市园林的极致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然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就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此时此刻,我们再回顾近二十年上海城市植物造景的大概,也是绿色城市的几处亮点:(www.daowen.com)
▶延中绿地是上海建造最早的市中心绿地,它以“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题,并以蓝与绿的交响曲为设计理念,蓝代表具有活力的水体,绿代表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延中绿地的建成改善了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以其理念新、景观美、影响大而成为21世纪初上海具有代表性的绿地设计作品。
▶华山绿地位于长宁区,以自然野趣、朴素宜人的城市森林风光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在植物造景设计上,划为8个景区:林森鸟啼,栈桥生趣,绿波引胜,叠溪飞流,碧野芳庭,秋色生辉,杉杉相映,童趣欢天。华山绿地的功能分区简洁而明确,主要为周边居民提供一处健身、休息的场所,以构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森林为规划设计定位,力求体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构思意图。
▶外滩滨江绿地的设计有一种“依山傍水”之感,无论走到何处,均可看到陆家嘴的建筑群。园内,那些昔日只能在游船上观赏的沿江而建的漂亮的建筑立面,如今可以近距离欣赏,通透、流动、轻快、色彩成为沿江的一道风景线。
除此之外,如徐家汇滨江绿地、创智天地广场、凌空SOHO、虹桥商务区绿谷广场、曲阳公园等……这些除了利用自然景观或原有建筑造景之外,再者就是通过人为造景,充分体现了绿植造景的人文元素和健身休闲的生态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城市的植物造景必须符合三个原则,即不仅要满足绿色植物的生态要求,还要符合园林绿地的功能要求,更要考虑园林布置的艺术要求,另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中,要体现绝配形式,如:雪松-大叶黄杨、红枫-杜鹃、棕榈-凤尾兰、樱花-碧桃、规划-紫薇、樱-红叶李、水杉-海桐、梅花-茶梅、芭蕉-球类植物红花檵木、合欢-桂花、垂柳-桃。另在植物的组配中,有自古流传的“岁寒三友”——松、竹、梅;有“四君子”——梅、兰、竹、菊;还有玉兰、海棠和牡丹组成的“金玉满堂春富贵”,其色美可鉴,其寓意隽永。
当我们流连忘返于绿植造景之后,再去分享体会中国古人的诗意人生,有陶潜“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悠然自得;有王摩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般恬淡宁静;有李太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般超然飘逸;有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般风流俊爽;有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般缠绵缱绻;有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狂放不羁;有秦少游“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般温婉朦胧;有苏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酒酣胸坦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般超脱豪放;有晏几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般纯情痴恋;有李清照“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般任性任情;有辛稼轩“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般融入山水;有姜夔“梅花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燕燕轻盈,莺莺娇软”般清空风雅。诗意的栖居,更应该如王安石“不被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具有的一种不怕层层浮云遮挡视野而登高望远、宽广豪迈之胸怀。常读这些沉思翰藻、辞丰意雄的诗词,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才藻富赡以及丰富的情怀,令吾等仰慕不已,自叹弗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我想,过去的文盲是不识字,现在的文盲是不会学,将来的文盲是不懂美,抑或不懂得如何欣赏美。由此,为了不想成为未来的文盲,我们都要不断学习,具有审美的理念,提升自己有欣赏美的眼界。你生活在一个城市,无论是在求学还是就业,都需要去感受这座城市的脉博,以诗意的心情去欣常城市之美,以不断学习的态度去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经常走进艺术的领域享受美的情操,培养美的修养,提升审美情趣,达到抒发美的水平和高度,那么,你的生活必然是美好的、充实的,你的人生亦一定是光明的、绚丽多彩的。
岁月蹉跎,人可以不断老去,而城市因有绿色扮靓而焕发青春,由此不断展现时代精神,不断呈现旺盛的城市生命力。绿植造景不仅丰富空间,更能使城市充满希望、富有城市精神。没有绿色,何来希望;没有绿景,何来造化;没有城市,何来栖居;没有诗意,何来梦想。绿色扮靓城市而流连忘返,心中充满诗意而别有天地。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一座海纳百川、姹紫嫣红、充满希望的上海。
读书是一种身心的光合作用,学习是提高生存的自信能力,欣赏是美化心灵的必由途经,审美是升华精神的阳光雨露。同学们,绿色有缘,我们因园林相识,树叶有灵,一叶一禅;人生如戏,一生悟道。我们要以校训“立德、立人、立业”为引领,常把“学习、努力、坚持”当习惯,正如海明威所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本节执笔:吕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