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中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一般指产权归属公众,向社会各阶层的人——不论其性别、年龄、种族、社会地位、经济水平等——开放的物理空间。其中一种是真正“公开”的地方,如街道、公园等,即为城市公共空间;另一种是归属私人所有;还有一种介于“公”与“私”之间,“由私人拥有但为公众服务”,称为半公共空间(semi-pubic space),如戏院、茶馆、百货商场等。
(二)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
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存在,不仅是公共言论的表达场所,而且是娱乐生活的大众空间。我们将以几个典型公共空间场景做具体介绍。
1.咖啡馆(www.daowen.com)
咖啡馆是西方城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间。它存在的历史悠久,功能重要。早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伦敦就有了近两千家咖啡馆。在这个公共空间中,不同收入、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相互交往,自由交流,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咖啡馆于清末民初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城市中起到公共空间的作用,并在全球化时代迎来了新的爆发性的繁荣。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代表作《大趋势》中写道:生活方式的世界化和文化形式的民族化,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他认为,今天,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全球电信、旅游事业的发展,欧美和环太平洋地区正以空前的频率进行着交流。咖啡馆在中国各大城市迅速铺开正是这一趋势的表现。如果说咖啡馆的出现,是一种西方文化的不可抵挡般的涌入,那么咖啡馆的迅猛发展,就是一种新型社会交往方式的形成。人们在咖啡馆里体会到的是西化的生活,维系的是大众的交往。
2.广场
与广场这一公共空间高度密切联系的就是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在报纸、电视和互联网平台等各种传播媒体上,每隔一段不太长的时间,总能看到有关广场舞和“中国大妈”的报道。而近年来中国城市普遍兴起的广场舞所导致的噪音扰民问题,正在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性问题,甚至陷入某种治理上的困境。公众由此对于广场舞有了无数的意见,而在广场上发生的所有欢快、矛盾、冲突,都构成了中国与中国人独特的公共空间意识与公共领域现状。首先,从广场舞的流行到广场成为多项广场活动的争斗之地看到的是公共空间不足的现状。其次,看到是国人普遍的公共空间意识的缺失。广场舞大妈肯定是没有考虑到广场特别是社区附近的广场是一种所有人共享的公共空间,每个人在这个公共空间内,必须要尊重相互之间的感受与权利。同样的,反对广场舞的人,也存在公共空间意识不足。这种公共空间意识的缺失,根源在于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长期以来官方指定的场域成为公共空间,比如会场、广场、礼堂、街道、公园、操场,都成为“公家空间”,而这些公共空间本质上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特别是每个城市的大广场,并不包含市民讨论公共事务或进行政治活动的天然内涵。这就必然会造成人们在公共空间内,缺乏必要的与陌生人共处的能力。而现在城市小区里面的公共空间,根本就没有明确,往往被开发商霸占或变卖,而居民甚至都不知道那些是属于自己的公共空间,自己有着哪些在这些公共空间上的基本权利。另外公共空间意识缺失,还存在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细节,大声说话喧哗、随意丢弃垃圾和公共交通上进食等,使得本属于所有人的公共空间受到侵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