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未来发展:文化遗存的和谐共生保护

城市未来发展:文化遗存的和谐共生保护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建设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共生是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一些优秀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很好地和谐共生。苏州园林的修缮坚持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修旧如旧的原则。

城市未来发展:文化遗存的和谐共生保护

在城市的建设和改造中,如何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富有特色,更能够让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即便远走他乡,也仍是自己心中的那份不舍和依恋,很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城市建设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共生是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做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要仔细鉴别、认真规划、全力给予保护。因为这些前人留下的,经过几百年乃至数千年战火和自然灾害洗礼而幸存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一旦损毁,将很难恢复。特别是对一些一时看不透、把握不准的,更要慎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城市的建设和改造中,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即对历史文化遗存的抢救与保护是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事情。

二是应依势而为,修旧如旧,不要随便迁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很重要的是保护它们本真的文化底蕴,原汁原味地反映那个时代的风格和面貌,即便是确有必要的维修,也应当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即利用原有材料,使用原有工艺,恢复原有面貌。不拔高,不变型,不走样,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历史原貌和当时的文化信息,更不要随便迁建,因为不同的文化遗产在不同的周边环境和不同的空间体量下,它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显示的历史厚重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是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言拆毁。历史的文物珍贵就在于它的唯一性和时代性,一旦毁掉,诞生它的那个时代的材料、技术、色彩,乃至相关建筑的空间布局就都不存在了,特别是当依附于这些文物之上的、那个时代的信息密码不复存在之后,文物最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2017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的批复中指出: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加强老城和“三山五园(通称北京的香山万寿山、玉泉山,静宜园、颐和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整体保护,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

一些优秀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很好地和谐共生。例如苏州,这座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的城市,至今保留着当年的框架和格局,昔日姑苏的“水陆棋盘”风采依然,未遭“现代吞噬”。古苏州静静在此,新苏州一东一西,建在古城外。浅浅一道护城河,隔开了古代神韵与现代精彩:古城内,临街商铺,沿河人家,依旧粉墙黛瓦;古城外,建筑鳞次栉比,有“东方之门”之称的大楼映在金鸡湖面。14.2平方公里的古城里,生活着近22万人口。不能大规模搬迁,又要过现代化生活,这些古今碰撞的矛盾是如何被巧妙化解的呢?首先是不变,即总格局不变、总风貌不变。古城外围,约16公里长的护城河围绕;内里,三横三直为骨干的水系纵横贯通,54个前街后河的街坊、大小水巷和600多条街巷依然是旧时格局。几座古塔,还是城内制高点。任何现代建筑,在视界上都不能超过塔去,最高楼房至今仍不得超过7层、24米。其次是两全,厘清保护与民生的界限,维持老建筑的功能性,实现“活的保护”。保护不等于不动一砖一瓦,更不等于让老百姓按古人那样生活。改善民生是求改变,保护古迹是求不变,要厘清界限,做到两全。(www.daowen.com)

总的格局和风貌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红线,决不能随意改变;重点文物、园林等,保护修葺,维持不变;街坊改造,也要坚决避免大拆大建。这条界限,既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来约束,如苏州先后颁布了园林保护管理条例、古建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等;也要有合理的体制来保障,如苏州市把几个古城城区和缓冲区合并起来,成立了姑苏区,它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一个机构,两套牌子,既是一级政府,又是管委会。还有更新,古城并非僵化不能动,需要不断新陈代谢,适当修复利于维系形态。古建筑也是有寿命的,如同人得病要治,不修不行,尤其是砖木为主的建筑,如果维修不及时,就会彻底被自然条件无情地摧毁掉。苏州园林的修缮坚持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修旧如旧的原则。从20世纪80年代起,经国务院批复的苏州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每年修复一座古典园林。这些年来,对散落在古城内外的园林群体的大量修复,使古城的基本形态得到完好保存。最后是活用,古城的有机保护,必须解决一个“怎么用”的问题。苏州市恪守这条红线,逐步建立商业开发区,让古城自然生长,得到活的延续。

一位土耳其诗人说过:“人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一座城市有什么样的“面貌”,往往取决于城市决策者和管理者对文化的认可态度。很大程度上,一座城市就是一个活化了城市古今历史文脉的大体量博物馆。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在发展和壮大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应少一些“摩登化”冲动,多一些文化担当,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才能把文化的“根”留住,才能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让城市形象真正“站起来”。

(本节执笔:高守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