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班牙人到达美洲大陆之前,阿根廷境内居住着印第安人。北部的胡胡伊省、萨尔塔省、卡塔马卡省等曾经是印加帝国的领地。16 世纪,阿根廷约1/3 的领土被西班牙人所控制。1527 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巴拉那河沿岸建立了第一个居民点,此后又陆续在阿根廷北部和西部,以及拉普拉塔河河口等地建立了一批城市。在殖民统治的前期和中期,阿根廷隶属于秘鲁总督区,直到1776 年,西班牙国王才下令设立拉普拉塔总督区。
1806 年和 1807 年,英国军队两次武装入侵布宜诺斯艾利斯。当地军团和民兵顽强抵抗,并成功击退了英军。1810 年5 月,阿根廷人民发动“五月革命”,掀起了推翻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1816 年,拉普拉塔联合省宣布独立,意味着阿根廷在法律上正式独立。1819 年和 1826 年,阿根廷先后两次颁布宪法,并在第二部宪法中明确了联邦制的政治体制,同时将国家定名为阿根廷共和国。
阿根廷独立后,各政治派别始终无法取得共识,导致国家经历了长达40 多年的分裂和内战。19 世纪60 年代,随着政局趋于稳定,阿根廷经济开始加速发展。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催生了一批以民族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政党。1891 年,激进公民联盟成立,并逐渐发展成为阿根廷最重要的政党之一。1916—1930 年,激进公民联盟曾三次上台执政。
南美洲的解放者——圣马丁将军
19 世纪后期,阿根廷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欧洲国家对农牧产品需求扩大的契机,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农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增加,很快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繁荣。阿根廷进入早期工业化阶段,并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这个时期,阿根廷的工业企业和运输设施大多由英国资本兴建,其经济活动对外资有很强的依赖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 世纪30 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对阿根廷农牧产品出口产生了极大影响,导致农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出现危机。为减少对外依赖,阿根廷积极发展民族工业,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从20 世纪30 年代起,阿根廷进入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
1930 年,阿根廷爆发军事政变,结束了近70 年的政治稳定。此后,阿根廷又多次发生军事政变,政府更迭频繁,民主体制不断遭到破坏,无法得到稳固。1945 年,胡安·多明各·庇隆(Juan Domingo Perón)创建正义党,并在1946 年的大选中当选阿根廷总统。他提出了以“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义”为核心的正义主义学说,并在国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总统府前厅的庇隆总统头像
庇隆执政时期,阿根廷采取国有化战略,兴建了一大批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外资势力大大削弱,国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在继续发展轻工业的同时,庇隆政府重视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使工业成为国家的主导部门。
庇隆的改革遭到右翼保守集团的强烈反对,导致庇隆在 1955 年的军事政变中下台,流亡海外。在此后的近20 年中,庇隆主义和反庇隆主义之间的斗争一直贯穿于阿根廷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庇隆下台后,阿根廷仍然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由于政局不稳,经济虽然保持增长,但增长水平落后于拉丁美洲其他国家。1973 年,由于阿根廷国内矛盾加剧,庇隆被允许回国参加大选,并再次当选总统,但上任仅1 年就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庇隆夫人继任总统。1976 年,右派军人发动政变,魏地拉((Jorge Rafael Videla)出任总统。此时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欧洲共同体禁止进口阿根廷牛肉等原因,阿根廷陷入经济危机。军政府试图采取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没能改善阿根廷严峻的经济形势。1982 年,阿根廷与英国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而爆发战争,阿军战败。阿根廷国内矛盾激化,军政府被迫还政于民。1983 年 10 月,激进公民联盟候选人劳尔·阿方辛(Raúl Alfonsín)当选总统,阿根廷进入民主化时期。(www.daowen.com)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阵亡者纪念碑
阿方辛执政期间,正值拉丁美洲债务危机时期,阿根廷经济也陷入困境。阿方辛政府力图在控制通货膨胀、压缩公共赤字的前提下,实行私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开放市场。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调整措施,但仍然没能解决持续多年的高通货膨胀、财政困难等问题,也没有机会进行更深入的经济改革。整个20世纪80 年代,阿根廷经济陷入停滞,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 − 0.6%,[9] 不但低于拉丁美洲其他主要国家,也低于地区平均水平。
由于未能扭转经济颓势,加之政局不稳,数次发生军事政变,阿方辛不得不提前半年结束任期。1989 年上台执政的正义党人卡洛斯·梅内姆(Carlos Menem)大力推行以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为特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使阿根廷宏观经济得到了恢复。在政治改革方面,梅内姆修改了宪法中关于总统不得连任的规定,将总统任期由6 年改为4 年。此外,梅内姆还废除了间接选举制,采取直接选举制度。1995 年5 月,梅内姆连任总统。
1999 年,受巴西金融危机的影响,阿根廷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当年 10 月上台的德拉鲁阿(Fernando de la Rúa)政府力图通过缩减开支等手段恢复经济增长,但由于没有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2001 年年底,阿根廷爆发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危机。德拉鲁阿总统被迫下台。在随后的10 天内,阿根廷四易总统,直到正义党人杜阿尔德(Eduardo Duhalde)上任。经济危机持续了4 年之久,使阿根廷经济严重倒退,社会形势急剧恶化。2003 年4 月,阿根廷提前举行大选。正义党候选人内斯托尔·基什内尔(Néstor Kirchner)在第二轮投票中不战而胜,自动当选。
基什内尔执政期间,阿根廷的政治形势比较稳定。由他领导的执政联盟“胜利阵线”在2005 年和2007 年的议会选举中连续获胜,保持了对参众两院的控制。在经济上,基什内尔政府摒弃了新自由主义政策,转向加强国家干预、扩大生产和内需,并进行了债务重组,力图改变过去举债发展的道路。由于政绩突出,基什内尔在任期间赢得了较高的声誉。2007 年,基什内尔的夫人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Cristina Fernández)当选阿根廷总统,成为阿根廷历史上首位民选女总统。她在任期间,阿根廷左右两派政治势力之间的较量更加激烈,但左翼力量明显占据了上风。2011 年,费尔南德斯获得连任。
2012 年以后,阿根廷经济持续低迷,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不仅导致一系列难以摆脱的困局,而且对企业活动和居民生活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阿根廷民众逐渐对执政风格日趋强硬、执政手段日趋僵化的左翼政权感到厌倦,“求变”情绪有所增强。2015 年,来自中右翼政党联盟“我们变革”的毛里西奥·马克里(Mauricio Macri)在阿根廷大选中获胜,结束了阿根廷连续12 年左翼执政的历史。
总统府前厅的基什内尔总统头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