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和南美洲第二大城市。阿根廷全国划分为23 个省,包括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卡塔马卡省、科尔多瓦省、科连特斯省、查科省、丘布特省、恩特雷里奥斯省、福莫萨省、胡胡伊省、拉潘帕省、拉里奥哈省、门多萨省、米西奥内斯省、内乌肯省、黑河省、萨尔塔省、圣胡安省、圣路易斯省、圣克鲁斯省、圣菲省、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省、火地岛省、图库曼省。布宜诺斯艾利斯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阿根廷国旗为长方形,长宽之比约为 8:5,自上而下由天蓝−白−天蓝相间的三条大小相等的横带组成,中间的白色横带正中央为黄色人脸太阳图案,32 根弯直相间的光芒线呈发散状分布。天蓝色和白色为阿根廷的国家象征之一,太阳图案一则代表“五月革命”如拨云见日一般,开启了阿根廷争取独立的伟大运动,二则代表印加文化中的“太阳神”。
阿根廷国徽为竖立的椭圆形,中间部分上蓝下白,为国旗色,周围由象征胜利的绿色月桂树叶环绕。椭圆形中心的白色部分有两只紧握着的手,象征各省团结;手中握有“自由之竿”,象征权利、法令、尊严和主权;竿顶为红色的“自由之帽”。椭圆形上端有一冉冉升起的黄色人脸太阳图案,与国旗一致,象征新国家的诞生。
阿根廷国歌的原始歌曲创作完成于1813 年,原名为《爱国进行曲》,后改为《爱国之歌》。1847 年起以《阿根廷国歌》命名,1924 年其时长由20 分钟缩短为3 分30 秒~3 分53 秒,1944 年被法律正式批准成为国歌。
阿根廷总人口在拉丁美洲居第四位,2016 年约为4 371 万。[4] 20 世纪50 年代,阿根廷的人口增长率、妇女生育率、人口出生率等各项指标都远低于拉丁美洲平均水平,但此后降幅较小。近年来,已与拉丁美洲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据预测,2015—2020 年,阿根廷的人口出生率为16.5‰,自然增长率为9‰,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量为2.2 个,人口预期寿命为76.8 岁。[5] 阿根廷是拉丁美洲地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根据2010 年的人口普查,65 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按照国际标准,阿根廷已步入老龄化社会。(www.daowen.com)
阿根廷是拉丁美洲地区城市化进程起步最早的国家。早在1914 年,阿根廷的城市人口就超过了农村人口,外来移民潮是城市化进程强大的推动力。2015 年,91.8%的阿根廷居民生活在城市地区。[6] 根据 2010 年的人口普查,阿根廷共有3 个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分别是大布宜诺斯艾利斯、科尔多瓦省的省会科尔多瓦和圣菲省的省会罗萨里奥。阿根廷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的中部和东部平原地带。全国超过1/4 的居民聚居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及其周围的卫星城。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圣菲省、科尔多瓦省和恩特雷里奥斯省,虽然面积只占全国的1/4,但人口却占全国的 65%左右。南方各省人口稀少。全国共有6 个省份人口不足50 万,其中火地岛省人口最少,只有12.7 万。
19 世纪中期以前,阿根廷人口稀少。1850 年,全国总人口只有110 万,甚至不及玻利维亚、智利和秘鲁等拉丁美洲中等国家。由于劳动力严重不足,阿根廷采取宽松的移民政策,很快成为欧洲移民的重要迁入地。1930 年,阿根廷人口增加到1 180 万。在此期间,约 650 万移民迁居阿根廷,其中主要是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从20 世纪60 年代起,迁入阿根廷的欧洲移民数量急剧减少。尽管阿根廷作为移民净迁入国的地位没有改变,但外来移民更多地来自巴拉圭、玻利维亚和智利等其他拉丁美洲国家。根据2010 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外来移民达到180.1 万人,约占阿根廷总人口的4.5%,其中124.5 万来自阿根廷的5 个邻国,约占移民总量的69%。[7]
阿根廷是人文发展水平较高的拉丁美洲国家之一。在2015 年联合国人文发展指数排名中列第45 位,在拉丁美洲国家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智利。阿根廷的优势在于教科文卫事业比较发达,人口素质和受教育水平较高。2014 年,在全国 25~59 岁的经济自立人口中,达到10~12 年受教育水平和13 年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占比分别为36.1%和32.3%。[8]
世界上最宽的大街——布宜诺斯艾利斯七月九日大道和城市地标方尖碑夜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