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践共同体:基本要素及身份认同与社会关系的建立

实践共同体:基本要素及身份认同与社会关系的建立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同体是由一群拥有共同关注点、共享相同话题知识的人组成的群体。因此,实践共同体具有三种基本要素,即共同的知识领域、关心这个领域的成员群体、成员在这个领域内发生的有效的共同实践。显然,Foucault认为话语实践是共同体成员在特定时间与空间中遵循某种规律的系统性行为。这些意义可以确定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及其之间的社会关系。

实践共同体:基本要素及身份认同与社会关系的建立

(一)理论渊源

20世纪初,F. Saussure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始。他的结构主义思想影响了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成为划时代的标志。Saussure将语言分为语言和言语,并在书中写道自己只研究语言中形式的部分,摒弃语言的社会因素,即只研究语言,不研究言语。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语言中的社会成分自然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仅仅关注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社会性的话语实践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

1933年,L. Bloomfield将言语共同体广义地定义为一群以言语为主要方式互动的人。而Hymes倾向于将言语共同体视为一个社会实体,而不是语言实体。Firth区分了“亲密的言语关系”和范围更广的“言语共同体”。前者被认为个体想要建立的在社会、宗教地理等因素的基础上的某种认同;后者是指长期在同一领域居住并讲同一种标准语言变体的群体。

言语共同体的研究历史已近100年,遗憾的是,无论是从描述的角度还是规定的角度,目前仍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通过反思言语共同体的研究历程,认为定义的不确定还是来源于研究者对言语共同体的本质把握不够准确、深刻,一方面是由于言语共同体涉及的因素太多,一般的学者受自身知识面的限制,很难全面把握精髓;另一方面是源于对其自身特点的挖掘不够。

在此基础上,学者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的概念。实践是共同体成员分享共同的构架、工具、信息、风格、语言和文件。实践是共同体开发、分享和保持的特定知识。共同体建立一段时间后,成员认为彼此应该已经掌握共同体的基本知识。大家分享共同的知识和资源,使得共同体能够高效地处理领域内的问题。

(二)概念与特征

人们的所作所为即为实践,话语实践是其中涉及语言的实践。共同体是由一群拥有共同关注点、共享相同话题知识的人组成的群体。他们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互相影响,加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他们不一定在空间上具有共时性,而是因为发现了相互作用的价值而聚集在一起,彼此分享信息、交流思想、互提意见、互提建议;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讨论各自的情境、追求和需要;思考共同的事项,探求各种想法,互相回应和反馈。因此,实践共同体具有三种基本要素,即共同的知识领域、关心这个领域的成员群体、成员在这个领域内发生的有效的共同实践。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反复提到,共同体中共同的了解(包括目的、知识、信仰和期望等)以及达到这些共同性的沟通过程本身是具有教育性的。共同的目标能够确定共同体的目的及其对成员和其他人的价值,从而说明共同体的合理性。共同的知识领域可以鼓舞成员做出贡献,积极参与,指导他们的学习,使他们的行动具有意义。共同体的成员由于拥有共同的兴趣而走到一起,因此他们是共同体中的人员因素。共同体创造学习的社会结构。由成员实施的有效实践构成了共同体中的行为部分。

综上所述,实践共同体由知识背景、人和人的行为三个主要的部分构成,特征是以人的行为,即实践,为区别性特征对社会群体进行划分,以便为话语、教学等研究提供合理的分析框架

(三)话语实践共同体

话语是近年来语言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话语是句子层面以上的语言结构,因此本文不区分口头和书面话语。M. Foucault在《知识考古学》中对话语实践有过集中论述,他指出“我们现在终于可以准确地说明这个被称为‘话语的实践’的东西。我们不能把它同表达行为混淆起来,个体通过这种表达来表达思想、愿望、形象;也不能同理性活动混淆起来,这种理论活动可以被用于某个推理系统中;也不能同某个说话的主体在构造语法句子的时候所具有的‘能力’混淆起来:说话的实践是一个匿名的、历史的规律的整体。这些规律总是被确定在时间和空间里,而这些时间和空间又在一定的时代和某些既定的、社会的、经济的、地理的,或者语言等方面确定了陈述功能实施的条件”。显然,Foucault认为话语实践是共同体成员在特定时间与空间中遵循某种规律的系统性行为。当然,这种后现代意义上的解读并不能完全反映话语实践的全部特征。

实际上,随着话语研究的不断深入,话语实践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大。应用语言学领域外的话语实践通常具有两个附加意义:①语言不仅仅是单一的符号系统,话语是语言的具体存在方式;②话语实践包含很多社会意义构成因素,比如机构权力、文化信仰等。这些意义可以确定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及其之间的社会关系。显然,话语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因此,本文认为话语实践本身也是一个共同体。下面分别从学术和商务两个维度进行话语实践的程序与机制的分析。

1.学术话语实践程序与机制

学术话语实践是学术话语共同体成员运用学术话语,遵循相关学术规约进行的交流行为,主要包括发表学术著作和参加学术会议等。(www.daowen.com)

学术著作通常包括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编著及译著等。创作周期相对较长,并且具有严格的学术规范和创作流程,有的甚至包括固定的结构框架,如学位论文。学术著作必须具有原创性,严禁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如剽窃他人或自我剽窃等。

首先,共同体成员会选定一个具有学术价值的学术问题开展可行性研究。通过对比同类研究成果,寻切入点并确立研究课题。其次,提出观点或理论假设,为课题研究确定研究主旨及范围。再次,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论证,为课题的观点提供理论与现实支撑。再次,根据课题的论证得出相应结论,同时进行适当的反思与展望。最后,将研究成果以适当的形式公开发表,为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学术会议是共同体成员围绕某一研究专题集中进行的学术交流行为,以宣讲学术论文和讨论为主要交流形式。学术会议通常由某一既定的学术话语共同体承办,并提前公布会议的主题、征文、时间和地点等信息。

首先,共同体成员根据会议通知获取会议的相关信息,如会议的主要议题、会期、举办地点和会议主题发言等。其次,共同体成员在会议征文的范围内选取相应的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拟宣读论文的摘要。再次,根据论文摘要撰写论文,并注意相关的学术论文撰写规范。再次,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论文全文提交给会议承办方。最后,在会议期间宣读论文,并同其他成员进行进一步交流。学术会议的交流多以口头宣讲为主,共同体成员在宣讲完毕后就论文进行讨论,交换意见与观点,深入对论文主题的理解。

2.商务话语实践程序与机制

商务话语实践是指共同体成员运用商务话语,遵循相关法律、规约与准则进行商务沟通的行为,主要包括横向话语实践和纵向话语实践两部分。横向话语实践是共同体中关系相对平等的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纵向话语实践则是存在绝对差距关系的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根据C. Lehman的研究,商务机构中的话语实践实际上是信息在不同成员之间传递的过程。根据信息传递的不同方式,他将商务沟通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体内沟通(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信息传递的初始阶段。实际上,体内沟通是共同体成员大脑内部处理沟通信息的阶段,是外界信息同个体经验之间的互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递。

(2)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信息传递的真正起点,是共同体成员间交换思想,实现任务目标和维持目标的手段。绝大多数商务话语实践在这一阶段完成。

(3)团队沟通(group communication)是复杂化信息传递的萌芽阶段,两个以上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就属于这种情况。团队沟通的直接结果就是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性效应。因为这一阶段的信息已经出现由横向到纵向过渡的倾向。

(4)组织沟通(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信息进行横向和纵向交互传递的阶段,也是实践共同体成员之间协同交流的结果。组织沟通能够体现商务话语实践的众多特征,是理想化的话语实践阶段。

(5)公众沟通(public communication)是信息超越话语实践共同向外传播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信息同众多外部信息发生联系,并反作用于共同体,为后续信息交流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话语实践的区别特征主要有以下四点:①社会现实的建构必然通过话语实现;②对话语的理解与评价必须结合语境因素;③话语是一种社会行为;④意义来自于互动中的协商,而并非是句子的直接呈现。话语实践关注的不仅仅是参与者使用语言的方式以及产出的语言产品,同时也关注参与者对话语资源的使用反映出的共同体的各种情况。在研究参与者如何在话语共同体中运用过语言、非语言及互动行为等资源生成意义的同时,参与者也在利用这些资源创造并反映话语实践共同体。因此,话语实践既关注行为的宏观语境因素,又关注交际者可以运用的微观语境资源。话语实践研究以话语为出发点的行为研究,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