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驻村帮扶的历史沿革及现实意义

驻村帮扶的历史沿革及现实意义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质上,被称为“管道”的驻村帮扶,[3]是我国长期扶贫工作中早已存在的实践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驻村帮扶是实现内源扶贫的必要手段,有利于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驻村帮扶是夯实基层基础、密切党群关系的有力举措,有利于增强政治信任和政治认同。驻村帮扶是培养锻炼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形成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驻村帮扶的历史沿革及现实意义

如果将精准扶贫比喻为“滴灌”,驻村帮扶则是实现精准扶贫的“管道”。实质上,被称为“管道”的驻村帮扶,[3]是我国长期扶贫工作中早已存在的实践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驻村帮扶是提高精准扶贫有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把党和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更好地惠及贫困群众。红安县作为“中国第一将军县”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在新时代,继续大力发扬“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举全县之力推进脱贫攻坚。

驻村帮扶是实现内源扶贫的必要手段,有利于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红安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在外务工,“三农”人才匮乏,贫困户老弱病残居多,思想观念相对陈旧,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受人力、技术、资金、思路等方面限制,自主发展产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驻村帮扶工作能够化解这一困境,将扶贫与扶志、扶智并重,将“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和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实现持久脱贫。(www.daowen.com)

驻村帮扶是夯实基层基础、密切党群关系的有力举措,有利于增强政治信任和政治认同。驻村帮扶工作既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项民心工程。红安县把驻村帮扶作为夯实基层基础、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全面开展“万名干部包保、千名干部驻村”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包保贫困户,抽调优秀干部组建驻村工作队和督查队,做到乡有督查队、村有工作队、户有帮扶人,采取召开场子会、上门走访、共进晚餐、慰问帮扶等办法,实打实地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党的爱戴和拥护。同时随着工作队工作的不断深入,村庄的党组织建设也得到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规范,更加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信任,增强政治认同感,他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积极配合国家的精准扶贫工作,使得精准扶贫政策更好地落实到位。

驻村帮扶是培养锻炼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形成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红安县坚持好人好马上前线,党员干部齐上阵,人人肩上有责任,树立“干部考核看扶贫、干部任用看脱贫”的导向,并多次召开扶贫干部业务专题培训会、产业扶贫推进会,提高驻村干部的帮扶能力。由此可见,基层是培养锻炼干部的大舞台,也是磨炼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对于青年干部增长领导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至关重要。贫困村是驻村工作队的扶贫场域,投身驻村帮扶的干部唯有做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才能实现学得到、上得来。干部通过驻村帮扶,也能够深入了解群众需求,相应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在实践中广泛汲取群众智慧,丰富实践经验,提高从事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做到荣誉面前不争功、利益面前不计较、困难面前不躲闪、责任面前不推卸,真正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