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教育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教育实际情况,在摸清全县学生底数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4321”模式。“4”即“四大计划”:贫困学生关爱计划、乡村教师发展计划、薄弱学校提升计划和社会合力帮扶计划;“3”即“三个全覆盖”:实现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贫困村所在地薄弱学校改造全覆盖、贫困村所在地学校教师培训全覆盖;“2”即“两个全免费”:从2016年开始,红安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上高中和乘坐校车实行全免费;“1”即“一个明白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扶贫优势,依托县职教中心实施贫困家庭明白人工程,形成独具红安特色的扶贫亮点。
1.实施贫困学生关爱计划
第一,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建立完善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生资助全覆盖。
第二,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全县各级各类中小学建立完善特殊群体学生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各学校校级干部、中层干部及全体教师“一对一”对口帮扶家庭贫困学生、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帮扶全覆盖。以学校团队组织为阵地,引导一般学生与特殊群体学生结对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一对一”帮扶活动落实情况纳入教师考评重要内容。
第三,实施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工程。重视对留守儿童、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特困家庭子女、残障学生、学习困难学生、行为偏差等学生的关爱和教育工作,各学校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成长档案,精心组织结对帮扶、心理辅导、“课外访万家”等关爱活动。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个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开设亲情电话和QQ聊天室,招募志愿者,进行“生活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各学校建立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三带一”、非留守学生“三帮一”结对帮扶机制,保障留守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落实《湖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在县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配齐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和康复训练。
第四,落实农村学生入学、升学支持政策。坚持“两为主”方针,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面纳入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与同城学生在收费、资助、学籍异动、入队入团、评优表彰及参与各种活动等方面一视同仁。落实随迁子女异地升学考试政策,在湖北省各地初、高中就读并获得统一学籍的随迁子女均可在学籍所在学校报名参加中、高考,享受当地户籍考生同等待遇。
第五,实施农村学校校车安全服务工程。完善“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配合、市场运作、公司运营、财政补贴”的校车工作模式。落实校车扶持政策,政府按每车每年两万元落实财政补贴,并为每辆校车安排一个公益岗位,配备校车照管员,实现全县乡镇校车服务全覆盖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乘坐校车全免费,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学生上下学“乘车难”的问题。
2.实施乡村教师发展计划
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落实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有关要求,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按照“总量平衡,退一补一”的原则,通过定向培养、精准招录、在职培训、对口支援、实习支教等,加大农村教师补充力度。新招聘义务教育阶段和学前教育阶段教师优先保障农村学校、幼儿园教学需要,逐年解决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县教育局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进一步向人口稀少的教学点、村小学倾斜,重点解决教师全覆盖问题,确保乡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鼓励优秀退休教师到乡村幼儿园、中小学开展支教。
第二,完善教师交流机制。采取定期交流、送教下乡、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名师“传帮带”、乡镇直中小学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送教下乡”和交流轮岗活动,每年县城教师送教下乡不少于400人次;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和教师结对活动,每年教师结对不少于500人。支持乡村教师、校长到城区优质学校上挂锻炼,通过订单培养,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
第三,加大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争取省市高校支持,探索建立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加强乡村教育本土化人才培养,重点为村小学和教学点培养全科教师。落实“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倾斜支持力度。从2015年开始,全县教师培训经费70%以上用于乡村教师,实现贫困县乡村教师(校长)培训全覆盖。加强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破解乡村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www.daowen.com)
第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农村义务教育省级骨干教师每人每月补助600元,农村一线教师根据学校条件不同给予每人每月300元、400元、6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加快实施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确保乡村教师“教有所居”。每两年评选一届红安名师、骨干教师,由县财政列支20万元,每届每人分别给予5000元和3000元教研经费补贴。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对乡村学校教师在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评优提职等方面实行倾斜。从2016年起,聘用到中级以上岗位、推荐为县级以上评选表彰对象的教师,必须有两所以上学校或农村学校三年以上任教经历。加大农村教师表彰力度,定期开展师德标兵、最美乡村教师、教坛新秀、优秀教师和十佳乡村校长表彰活动。
3.实施薄弱学校提升计划
第一,实施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建立优先帮扶贫困村教育发展机制,加强贫困村学校规划,优先支持建设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实现标准化和现代化远程教育,让贫困村群众子女能就近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薄”项目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等项目时,优先安排改善贫困村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使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尽快达到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优先加强对贫困村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指导,确保贫困村学校全面实现硬件、软件同步提升。完善贫困村学校食堂功能,扩大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学校食堂供餐比例,切实改善贫困村孩子的营养状况。
第二,实施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强贫困村所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到2017年,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全县教学点实现与省级网络平台互联互通。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扶贫”,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巩固提升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建设农村教学点网络学校,逐步扩大“在线课堂”开设规模,促进全县农村教学点开齐开足课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推进办学模式改革。以“均衡、优质、共享”为主题,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探索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学区制管理、学联盟等多种办学模式,采取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城带乡的形式,创建一批城乡一体先行区、优质资源富集区、改革创新先导区,整体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第四,实施学校对口帮扶工程。采取“县(城区学校)—乡(乡镇学校)”和“乡(乡镇学校)—村(村小教学点)”结对帮扶方式,全面开展学校对口帮扶活动。加强教育开放合作,争取省市优秀学校对口帮扶红安县农村薄弱学校。发挥帮扶学校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受帮扶学校从教育理念、学校管理、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指导与帮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打造特色学校和红安教育品牌。立足将军县的红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及历史人文资源,强化校本研修和开发,重点在立德树人、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体育艺术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打造一批特色学校和优质师资队伍。围绕将军文化、红安精神代代传等主题打造红安教育品牌,建设全省知名、全国有影响的青少年德育实践基地。
第五,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实行招生倾斜政策。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为贫困地区培养更多人才。增加示范优质高中招收农村学生计划,红安一中安排更多的分配生名额,招收农村初中毕业生和贫困家庭学生。争取省级支持,加大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在红安的实施力度,加大中央部门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面向国家贫困县的招生力度。实行省属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收中职毕业生计划,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单独划线、单独录取。
4.实施社会合力帮扶计划
第一,积极倡导社会捐资助学。充分发挥红安县国家级贫困县和“中国第一将军县”的优势,在认真实施好政府层面的教育惠民政策基础上,广泛宣传扶贫助学工作,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捐资助学的良好氛围,积极争取、整合多方力量开展引资办学、捐资助学等扶贫助学活动,形成立体交叉大教育扶贫合力。每年争取高职院校、部队、厂矿企业和惠农公益基金会、慧芳扶贫助学会等各类基金会、助学会等社会爱心组织和人士捐资200多万元以资助贫困学生;争取对外友好协会实施“彩虹桥工程”,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第二,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社会力量面向农村学校和师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如争取民间组织和相关部门开展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健康体检、技能培训、文化下乡等活动。
第三,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充分发挥省内高职院校和本县中职学校的办学优势,积极推进“产教”结合和校企一体化办学,坚持“以需求定培训”的原则,积极探索“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就近培训,就地转移”“整合资源,联合培训”等培训模式,免费举办新型农民培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创业培训和新型产业园区企业职工培训,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使贫困户家庭子女熟练掌握两门实用技术。每年免费培训1000人次以上,并为培训学员免费进行技能鉴定,颁发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于培训合格并通过职业资格等级考试的学员,给予“雨露计划”扶助。对于贫困学生家庭劳动力,优先推荐到本县企业就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