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扶贫推动扶贫从注重短期效益转向注重长期效益,从而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重要转变。发展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一项根本性和长远性的重要战略举措,既能够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使贫困人口拥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又能通过发展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可靠的保障。
1.调整产业发展结构
产业扶贫的发展促使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一、二、三产业并重的方向转型,带动农村地区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产业扶贫政策的实施与发展,逐渐摒弃了原来仅有的初级产品加工的做法,更加注重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促使产品高端化、品牌化。同时,利用产业扶贫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主要体现为以自身自然资源为依托发展旅游扶贫。产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形成以生产、销售、观光、服务为主线的“旅游—产业”扶贫路径,带动其他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拓展,增加生产性服务岗位,带动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5]红安县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不断打造自主发展品牌,升级产品加工,开发一系列优质产品,并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解决部分贫困群体的就业问题。同时,利用自然资源与自主品牌,开发旅游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布局,发挥产业扶贫功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国外经济学经典反贫困理论对我国产业扶贫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的指导意义更为深远。该理论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低下的生产力方式和实际能力。红安县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培训的机会,提高贫困户自身素质,激发贫困户通过自身主动参与来实现脱贫。红安县利用市场主体带动产业项目发展以及“送岗进村”“送岗入户”等举措为贫困群体提供就业机会与岗位,增强贫困户参与市场竞争的可能性,以此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www.daowen.com)
3.增加贫困户收入
随着社会、时代以及国家大政方针的发展趋势,农业人口伴随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而大规模向城镇转移,从事的工作领域将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但是,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目前大部分人还是滞留在农村,如何解决这部分人的发展问题是实现农村脱贫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红安县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如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发展规模化经营,引导年轻人回乡创业,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县域产业发展,拓宽产业化规模,有助于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减少贫困人口,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4.实现可持续脱贫
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产业扶贫不同于以往的资金扶持、物质扶贫等内容,不是通过给贫困户捐钱捐物等方式解决贫困问题,而是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贫困群体脱贫致富。产业扶贫充分结合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以及经济水平等现实因素,有效利用本地资源、人才优势,培养地域内部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通过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红安县发挥各部门各行业的优势,发展多种扶贫产业,多举措全方位地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生产,通过发展产业扶贫项目达成可持续发展状态,从而带动贫困群众实现持续性地稳定脱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