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分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是对经营者缺乏一种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愈加突出。如果我们做进一步分析,会计信息失真作为一种现实的经济现象在其背后隐藏有更加深刻的体制性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分析

1.会计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格,没有形成“造假犯法”的法制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从法制建设角度看,近几年我国虽然制定了不少财务会计法规,但从现实需要看,还很不完善和健全,有的条文操作性不强,执行缺乏力度;而且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执法过程中也存在执法不严之处,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那么,立法再多也不过是纸上谈兵,从而必然助长弄虚作假之歪风,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更加严重。

2.缺乏监督约束机制。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是对经营者缺乏一种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随着我国《企业法》、《公司法》等有关法规的进一步实施,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得到落实,但如何有效而合理地监督制约经营者的权力和行为,却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由于会计缺乏独立性,致使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得不到发挥。早在1987年,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就感叹道:“中国的会计监督工作很难,企业会计人员的身份非常特殊,会计工作的板凳很难坐,它要坐在企业的板凳,另一半要坐在国家的板凳上,稍有不慎就得挨其中的一板子。”会计人员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其独立性不能得到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在企业中普遍出现了“站得住的会计顶不住,而顶不住的会计都站得住”的怪现象。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3.“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浮夸风沉渣泛起。这是干部体制、人事体制上的弊端。有些企业领导为了取悦上级领导,骗取荣誉,常常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计算出经理利润、厂长利润。还有些领导为了突出业绩,完成承包任务,指使会计人员对会计资料和数据进行“修正”。另外,长期以来,出现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报得好,升得快”的现象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企业领导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不得不按需变更会计资料,实现其所谓的“业绩”。

4.不良利益驱动。“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说,会计信息失真本质上是人们“追逐利益”而造成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愈加突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着一套完整的约束机制和道德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的实施打破了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传统体制,充分调动了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企业将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作为奋斗目标,“利益”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在多元利益的驱动和缺乏有效约束的条件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单位和个人就“不择手段”地达到“致富”目的,反映在会计方面突出的表现就是造假账,偷税漏税,或化为私有,或截留收入等,致使会计信息大范围、多环节、长时期失真。(www.daowen.com)

5.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在新旧财务会计制度转换过程中,一方面,会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一些企业领导任人唯亲,安排一些不懂会计业务的外行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主办会计人员对一些政策吃不透,业务技术不精,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以河北省为例,全省在职会计人员317 266人,按学历结构分,硕士研究生14人,本科生2 960人,大专生26 638人,中专生65 359人,高中生124 742人,初中及以下97 553人,分别占0.004%、0.93%、8.4%、20.6%、39.32%、30.75%;按专业技术资格任职情况分,已聘高级会计师249人,会计师14 413人,助理会计师45 976人,会计员50 883人,分别占0.08%、4.54%、14.49%、16.02%。另一方面,企业领导对会计准则、政策、法规制度不了解、不熟悉,以致有些经营者自己违了法也不知道。

6.会计信息失真的体制性根源。如果我们做进一步分析,会计信息失真作为一种现实的经济现象在其背后隐藏有更加深刻的体制性原因。换言之,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应该从我国正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新旧两种体制并存所产生的矛盾与摩擦中去寻找,如政府职能的转变远未完成,某些利益集团可能为市场取向的改革设置障碍,使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真正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难于在短期内建立,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有序化也难以实现,在这种条件下,要完全确保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