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藏乡村经济发展的环境与现状分析

西藏乡村经济发展的环境与现状分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西藏乡村经济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与内地完全不同。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和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已成为影响西藏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从图1数据可以看出,西藏乡村经济中的非农产业所占比例小、发展缓慢、结构不合理。其主要原因是西藏乡村远离国民经济市场中心以及民族文化历史沿革的独特性。

西藏乡村经济发展的环境与现状分析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西藏乡村经济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与内地完全不同。综观西藏乡村经济形势,以下特征尤其突出:

(一)农牧民收入偏低

西藏乡村人口约占西藏总人口的80%以上,其中乡村劳动力的80%从事农业生产。西藏农业主要仍以土地和劳动力的投入为主,机械、物资、科技投入量较少,农业生产率较低。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财源匮乏,使西藏农牧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三农”问题十分突出,是全国农牧民收入最低、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省份。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收入增长缓慢,人均年收入排序逐年下降,1978年居全国前10名,1985年下降为第21位,自2000年起一直居全国最末,200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 861元。收入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和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已成为影响西藏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

(二)乡村经济结构单一,农业大而不强,非农产业发展缓慢

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随着自治区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西藏乡村经济结构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限制及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乡村经济规模小、结构单一、生产手段落后、农牧产品加工增值链短、农牧业劳动生产率低、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的特点依然十分突出。

图1是1990—2005年西藏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情况。数据表明,尽管西藏农村社会总产值逐年增长,但传统的农牧业占乡村经济主导地位的格局基本上没有变化,乡村第二产业处于萌芽状态,第三产业亦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主要从事农资、日用消费品供应及饮食服务业等商业活动。

图1根据《西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的数据计算绘制而成,2002年以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不含农林牧渔副业产值。

从图1数据可以看出,西藏乡村经济中的非农产业所占比例小、发展缓慢、结构不合理。乡村经济中的非农产业主要包括乡村工业、乡村建筑业、乡村运输业和乡村商业。199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18.23亿元,非农产业产值仅占6.54%。2005年,这个比例上升到17.76%,但仍偏低。

图1 1990—2005年西藏自治区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

图2数据表明西藏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平衡。农牧业是西藏乡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大而不强、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低。具体表现为:农业比重大却停留在较低的发展水平,农产品科技含量少、机械化程度低,以对自然资源的简单利用为主;畜牧业产值比重高,但靠天养畜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而且畜牧业重数量、轻质量的生产观念导致以破坏草场生态为代价追求产出的后果;林业渔业所占比重小。截至200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67.74亿元,农业、牧业、林业、渔业的比重分别为44.12%、44.36%、8.41%、0.02%,农业和牧业所占比重仍较大,林业、渔业所占比重小,特别是渔业,仅占零点几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变化趋势相反。[3]这种畸形的产业结构导致整个农业大而不强、主导产业不突出、比较效益差、农副产品竞争能力弱,难以带动农牧民收入的提高。西藏乡村经济的这种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结构特点,难以适应市场、环境和政策的变化,由此表现出整体质量的薄弱,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突显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西藏乡村经济在资金自我积累方面的弱势,成为西藏乡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严重羁绊。

(三)乡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www.daowen.com)

长期以来,西藏乡村经济的生存状态多以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为主,农产品交换主要发生于当地农村集贸市场,流通规模有限,市场化水平很低。其主要原因是西藏乡村远离国民经济市场中心以及民族文化历史沿革的独特性。在这块相对封闭的土地上,农牧民仍沿袭传统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的建立远远落后于沿海和内地。因此,农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极低、大量剩余农畜产品滞留、各种生产要素不能有效流动等市场程度低下问题,是西藏乡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西藏乡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的另一个原因是,农牧民和乡镇企业尚未完全承担和具备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主体功能。毋庸置疑,乡村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农牧民和乡镇企业,然而西藏的广大乡村中普遍存在着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元的模式,乡镇企业则以基础薄弱、产品单一、规模小而分散的微小型作坊为主,农牧民和乡镇企业远未具备市场经济运行主体的准备。农牧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也极大地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西藏乡村农牧产品的同构化现象普遍,科技含量低、种类少且多为低端或初级产品,缺少品牌效应和市场需求研究,产销脱节的事情时有发生,通过市场实现产品价值的过程受阻,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成为必然的结果。影响乡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因素还与生产要素流动性差相关。由于思想意识、管理体制及其他因素,西藏乡村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普遍缺乏流动性,成为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又一阻隔。

图2 1990-2005年份西藏农业内部产值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西藏统计年鉴(2006)》第140页的数据计算绘制而成

除上述原因外,乡村服务体系落后、信息不畅等现象亦对西藏乡村的市场化程度形成不利影响。西藏乡村的信息渠道不畅,缺少有效的市场中介组织,都不利于农牧民和乡镇企业及时了解农牧产品价格和各种供求信息,影响了各种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乡村劳动者综合素质低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西藏乡村人口为171.72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00.83万人,乡村文盲率为35.90%,西藏农牧民受教育程度平均约4.5年(比内地平均水平低2.5年)[4]。在这种条件下,西藏农牧区少数地方仍沿袭“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生产与再生产的意识极为淡薄,缺少必要的生产积累,有些农牧民家庭的产出仅仅能够维持生活,种植什么、养殖什么就吃什么,收不抵支,少数家庭甚至难以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过程。乡村劳动力的从业结构不合理亦不容忽视。1990年,西藏乡村劳动力为90.85万人,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为4.84万人;2004年,全区乡村劳动力增加到105.69万人,比1990年增加16.33%,年均增加1.17%,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为20.5万人,年均增长23.11%。就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比例而言,1996年以前超过93%,2004年下降到80.60%。由此可知,西藏乡村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年增加,主要分布在服务业和建筑业(如图3所示)。

图3 西藏乡村从业人员行业分布图

资料来源:根据《西藏统计年鉴(2006)》第139页的数据计算绘制而成。

(五)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化水平低

由于受历史、特殊地理位置等因素制约,西藏乡村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通信不发达、交通运输不便,乡村公路大多是路况条件差、缺少维护的沙石路。由此形成的封塞导致西藏乡村远离市场,使农牧民基本失去了与外界交易的宝贵机会,囿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远远落在现代市场经济浪潮之后。另外,城镇化水平低亦大大制约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到2002年年底,西藏仅有一个地级市、一个县级市和80个建制镇。作为西藏最大城市的拉萨市其城区面积仅为51平方公里,其他的建制镇面积均不到1平方公里。西藏是全国唯一缺少三个规模等级、只有小城市的省区,即西藏的小城市占区域内城市总数的比例为100%,而新疆、广西、内蒙古的这一比例分别为87.5%、72.7%和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