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意义与理论回顾:一篇导论

研究意义与理论回顾:一篇导论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以及信息闭塞、历史基础等原因,再加上自身技术储备、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等领域的缺陷,造成过去西藏农牧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状态。上述研究表明,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理论对于解释我国农牧业的优势是可行和有效的,但把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区域农业问题研究的则比较有限。

研究意义与理论回顾:一篇导论

农牧业始终是西藏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牧业仍是其主导产业,农牧业发展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但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以及信息闭塞、历史基础等原因,再加上自身技术储备、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等领域的缺陷,造成过去西藏农牧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状态。实践表明,科学合理地估计西藏农牧业的比较优势是挖掘西藏农牧业发展潜力、确定西藏特色农牧业发展方向、制定有效的农牧业促进政策的关键,是落实“中国特色、西藏特点”,推进“一产上水平”的基础环节。

与此同时,比较优势理论从问世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也称为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以及基于运输成本问题考虑的区位理论等在内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在国外解释包括农牧业在内的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并被用于分析我国的农牧业优势问题。起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描述研究上,定量实证分析相对较少。80年代末以来国内学者对比较优势的测定方法和实证分析的研究越来越多。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程国强的“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研究,他利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对中国主要农产品做了成本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估计,认为中国棉花已失去比较优势,大豆生产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有利程度正逐渐下降,甘蔗苹果、烤烟、生猪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陈武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法对我国经济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他认为在1985—1992年间,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由2.01降到1.23,从较强比较优势变成较弱比较优势;粮食比较优势大幅度下降,大米、大豆分别从4.62和3.61下降到1.92和1.13,油籽类、纤维类经济作物及茶叶蜂蜜等农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蔬菜、食糖和部分水畜产品的比较优势有所上升。李向红运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研究了我国四种粮食作物在1987—1995年间的比较优势变化规律:除个别年份外,大米具有比较优势,而大豆、玉米小麦呈现出明显的比较劣势。潘文卿采用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法,从产业间贸易优势和产业内贸易状况对我国5大类19小类主要农产品进行了测算,认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往往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数土地、资源、资金密集型的农产品在我国已不具备比较优势,中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优势已逐渐从土地密集型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徐志刚采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和综合优势指数法,测定、分析了我国各省市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并以种植业为重点分析对象,探讨了我国种植业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相应政策。李建平、罗其友采用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对我国主要畜产品,在尽可能区分饲养方式的条件下进行成本比较优势的测算,同时运用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在实际出口中所显示出来的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两个结果的比较来分析我国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林毅夫提出了比较优势战略发展理论,他认为在资源禀赋结构的基础上,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一个地区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市场中有竞争力的主体,从而提升产业、技术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徐宗俦提出了区域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建设和谐社会题中之意。上述研究表明,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理论对于解释我国农牧业的优势是可行和有效的,但把比较优势理论应用于区域农业问题研究的则比较有限。(www.daowen.com)

基于上述实践和理论考虑,笔者在本文中拟使用区位商测算法,通过讨论西藏农牧业的比较优势,由此提出农牧业发展也应发挥比较优势,发展西藏特色农牧业,以特色促进区域农牧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