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发展历程,笔者按照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将这一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一)1951-1959年是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缓慢发展时期
在1951年和平解放到1959年民主改革前,由于农奴制的生产关系没有彻底改变,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发展缓慢。国家对整个西藏经济实行了一系列帮助扶持政策,如无偿发放农具,免费为牲畜防治疾病,发放无息贷款以及救济款、救灾款,国家组织收购西藏畜产品,等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农牧业生产恢复。进藏部队进行的垦荒生产和必要经济建设,对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生产的影响深远。1952年,全区粮食平均亩产只有140斤,1958年也只有158斤。1958年民主改革前夕,牲畜总头数只比1952年增加13.3%。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但是由于新的生产方式的引进,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兴修和进藏部队在西藏开荒生产,对西藏传统农牧业开始有了冲击,促进了农牧特色产业发展。
(二)1959—1965年是西藏农牧特色产业个体所有制发展时期
该时期由于西藏反动上层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西藏进入了民主改革时期,在农牧区,变农奴主所有制为农牧民所有制,发展了农牧业生产互助组。考虑到西藏当时刚刚经历民主改革,中央为西藏专门制定了“稳定发展”方针,自治区工委制定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大办牧业、农牧并举、多种经营”的政策,农牧区掀起了互助生产和“爱国增产保畜”运动高潮,出现连续6年的增产丰收。到1965年,西藏粮食产量由1959年的18 291万公斤增加到29 077万公斤,农业产值也由4 591.2万元增加到8 304万元,分别增长58.9%和83%。牲畜由1959年的955万头发展到1965年的1 701万头,畜牧业产值也由9 478.8万元增加到18 323.8万元,分别增长78.1%和93.3%。1965年,农业总产值为3.38亿元,较1959年增长82.70%,年均增长10.62%。
在此期间,由于贯彻中央政府为西藏制定的“稳定发展”方针,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得到较好发展。
(三)1965-1978年是西藏农牧特色产业不断发展时期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65-1975年的试办人民公社阶段;第二阶段,1973-1978年期间的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时期。从1959年取得平叛胜利一直到1975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期由于受到极“左”路线干扰,没有完全坚持“稳定发展”方针,致使农牧业和农牧特色产业不能保持稳定发展。特别是1970年后,西藏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一大二公”脱离了西藏农牧业发展水平,产生了管理上的“一哄而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如在1967—1972年期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干扰,致使粮食产量连年下降,1972年比1966年下降8%。畜牧业生产发展缓慢而不稳定,1972年牲畜总数比1965年仅增长了1.7%,牧业产值仅增长13.02%,每年平均增长2%。从1973年开始中央增加了对西藏的财政支援,1973年和1978年召开了全区第三次和第四次牧区工作会议,确定了牧区“以牧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畜牧业取得较大发展。牲畜总头数从1973年的2 025万头(只)发展到1979年的2 349万头(只),主要畜产品产量也有不同程度增长,肉食增长30%,绵羊毛增长27.4%,奶类增长38.3%,畜牧业产值增长27.3%。
这一阶段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基本上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农牧特色产业本身缺乏与各种产业之间的联系制约了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发展。
(四)1978-2000年是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大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围绕中央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西藏农牧业以及农牧特色产业有了较大发展。1979—1983年主要是围绕贯彻1980年第一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对农牧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放宽政策,免征牧业课税,取消对畜产品的统派购,恢复集市贸易,鼓励牧民群众发展家庭副业,允许牧民进城经商或从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允许牧民增加自留畜。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提出了“以牧为主,牧农结合,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商品生产”的农牧业生产方针。与此同时,中央和自治区还利用财政投资,大搞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1984—1989年,牧业产值增长了60.23%,每年平均增长3.85%。1999年,肉类产量达13.5万吨。1990年以来,自治区召开了全区第五次牧区工作会议,在总结前12年畜牧业发展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安排了畜牧业发展“八五”计划和“九五”设想。农牧特色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截至2000年,全区粮食、油菜总产分别比1978年增长近1倍和4倍;全区肉、奶产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2倍多和1倍多;农业总产值增长11倍;全区蔬菜地面积达5万亩,品种达60余个,年产量17万吨;渔业产量1800吨,部分重点城镇旺季蔬菜自给率达70%。(www.daowen.com)
这一时期,西藏主要农畜产品由过去的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部分地区出现品种性、结构性的供大于求。同全国一样,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战略性结构调整阶段。
(五)2000-2008年是西藏农牧特色产业飞速发展时期
2001年6月,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并且确定了国家直接投资117个援藏项目,总投资312亿元;各省市对口支援建设项目70个,总投资约10.6亿元。国家投资和中央财政扶持,主要用于农牧业、基础建设、科技教育、基层政权相关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着重解决制约西藏发展的“瓶颈”和突出困难。与此同时,西藏党委、政府也及时提出“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发展战略。2008年自治区党委七届四次全委会又提出“必须坚持把推进一产上水平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战略性措施,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大力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和产业化经营,加快转变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点的现代农牧业发展路子”。这些重大方针、政策、措施为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西藏农牧特色产业获得了巨大发展,2003-2008年,西藏各级政府共整合资金10.8亿元,扶持发展了173个特色农牧业项目。藏西北绒山羊、藏北牦牛、藏西绵羊、藏东南林木资源、藏药材、藏中优质粮油和城郊无公害蔬菜以及藏猪藏鸡开发等几个产业带建设也初现成效。
农牧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了农牧区经济发展,使得农牧民获得实惠。截至2008年年底,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比2002年增长83.3%。特色农牧业成为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牧民新的增收点,特色农牧业产值占全区农牧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0.9%,特色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9.8%。2006年西藏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有238元来自特色农牧业收入,占9.8%,农牧特色产业项目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平均有660元来自特色农牧业收入,比重达27%。为了进一步说明农牧特色产业在农牧民增收中的贡献,笔者选择在农牧特色产业领域有突出成效的几个典型事例说明。
1.尼木县在2007年引入尼池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促进了以藏鸡养殖为主的特色种植、养殖业。2007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 779.27元,同比增长17.1%。2008年上半年,尼池藏鸡养殖基地已完成投资1 170万元,带动农户148户,每年使农牧民增加收入200万元以上。
2.2007年,山南地区以大蒜、黄牛奶源、藏鸡养殖、绵羊短育、冷水鱼、藏药材、林果业等为主的特色产业产值达到1.49亿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23%,同比增长15.6%。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 950元,增长16.6%。
3.琼结县着力发展藏鸡养殖、短期育肥、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2008年上半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 496元。2008年完成藏鸡养殖20万只,实现增收24万元;完成短期育肥8 000只,实现增收81.6万元;完成生猪养殖5 000头,实现增收150万元;完成黄牛改良3 000头,实现增收120万元;完成绵羊改良3 000只,实现增收18万元。
4.2008年,朗县通过突出发展特色农牧产业,加快了农牧业产业建设步伐,上半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 690元,同比增长12.3%,其中现金收入1 560元,同比增长9.8%。
5.2004年以来,日喀则地区实施了优质青稞生产基地、日喀则马铃薯生产基地,白朗、拉孜县蔬菜生产基地等特色产业项目,项目总投资28 718.11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为12 895.59万元。截至目前,项目累计涉及农户45 463户,27万多人,通过项目建设带动项目区平均人均增收650元。
6.那曲地区在发展专业化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以专业化带动农牧民增收,2007年,全地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收入6 018.43万元,2008年上半年收入约1 300万元。在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大发展的同时,农牧特色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一方面,西藏特色农牧产业稳步推进品牌战略。到2007年底,西藏已有2个中国名牌产品、4家企业的7个国家免检产品、12个西藏名牌产品和23家质量信誉AAA级企业。青藏铁路开通后,5100牌矿泉水作为铁路直通车组专用产品,打开了全国市场,目前已具备了年产30万吨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近几年,西藏农牧特色产业产业化发展也不断深入,建立了以农牧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施种加养、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牧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模式。主要采取“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型(如林芝藏猪藏鸡繁育基地)、“公司+农牧户”一体化经营型(如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糌粑加工厂)、“公司+农牧户+基地”产业化经营型(如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批发市场连农牧户型(如江孜大蒜出口基地)、农牧民个体经济组织帮助农牧户型(如那曲尼玛县牧业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这些产业化模式的建立带动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并逐渐壮大。目前,西藏共有农畜产品专业协会型、股份合作型和中介组织与能人带动型等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8个,联系会员12 800户,约11.36万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