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镇企业综合实力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西藏乡镇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不仅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而且在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首先,经济总量持续增加。2007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3.5亿元,比1978年增长12倍以上,比上年增长16.3%。增加值达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9%。[14]
其次,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19.98亿元,利润2.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和40%;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0.5亿元,销售收入9亿元,税后利润1.2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4.8%和7%。[15]培育了一批如奇正藏药厂、金田酒业工贸公司、5100矿泉水厂、西藏圣鹿科技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绿宝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等优秀乡镇企业。“十一五”时期,西藏乡镇企业将实现总资产上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35家,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家。[16]
最后,社会贡献稳步提升。2007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5.2万人,工资性收入达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和13.9%。[17]仅2005年,13家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辐射农牧民17.4万人,支付农牧民原料收购资金2.6亿元。[18]
产业结构是指各类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各类生产之间的经济关系、组成方式和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构成了产业结构量的规定性;二是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联系方式或关联方式,构成了农村产业结构质的规定性。西藏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改变了农牧区单一的经济结构,推动了农牧区经济迅速发展。自治区成立初期,西藏农牧区经济基本上是一种自然经济特征十分明显的单一的农业经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极少。20世纪70年代,西藏社队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牧区非农业的发展。非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形成的偏重于种植业的单一农业结构,农业经济开始从只重视种植业生产向林、牧、副、渔五业综合发展转变。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业产值比重上升,由1965年的2.3%提高到1984年的14.81%。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西藏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其经营领域由单纯的民族手工业拓宽到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促进了农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牧区的第二、三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1999年,农林牧副渔、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分别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9.4%、2.9%、2.1%、2.8%、2.8%。[19]进入21世纪,随着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农牧区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截至2007年,农林牧副渔、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分别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8.2%、2.9%、10.1%、5.2%、3.6%。[20] (见图1)
图1 1985—2007年西藏农业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西藏统计年鉴(2008)》。
(三)乡镇企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纵观西藏农村经济改革,民主改革将土地、牲畜分给了农牧民,但小农经济无力使农牧民富裕起来;组织互助组乃至人民公社,单靠集体经济也无法使农牧民富裕起来,甚至连温饱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2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企业的崛起使西藏农村首次涌现出18家万元户,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全区农牧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收入,成为农牧民致富和实现小康生活的主要途径。1984—1994年,农牧民从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中直接得到的收入累计为37.8亿元,农牧民人均2 039.5元,平均每年可得185.4元,其中乡镇企业职工人均收入由1984年的1 725元增加到1994年的4 464元,增长了1.6倍。[22]进入21世纪,随着乡镇企业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牧民收益逐年提高。仅2007年,乡镇企业支付职工的工资总额为3.69亿元(其中固定工收入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农牧民纯收入的36.8%来自乡镇企业[23]。可见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农牧民收入提高的过程。
(四)乡镇企业已成为吸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www.daowen.com)
随着农牧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农牧民从农牧业中解放出来,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乡镇企业的崛起,恰恰解决了这一棘手的社会问题。西藏乡镇企业的从业人数基本上来自于农牧区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发展初期,1980年全区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仅为9 800人。[24]进入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之后,乡镇企业吸纳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功能不断增强,乡镇企业职工人数稳步增长。到2007年,全区乡镇企业就业人数达51 961人,是1980年的5.3倍,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2%,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藏的就业压力,优化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从西藏乡镇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来看(见图2),除1990—1993年从业人员增减变化起伏较大外,总体上西藏乡镇企业吸纳农牧民就业显增长趋势。
图2 1985-2007年西藏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2000-2008)》。
(五)乡镇企业已成为推进西藏城镇化的重要力量
推进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从国内外城镇化水平比较看,西藏农村经济范围内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化水平低,必将制约着西藏农村经济快速发展。1978年西藏城镇人口为25.92万,城镇化率为14.5%。西藏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还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乡镇企业每年按税后利润的5%向所在乡村的行政组织交纳支农建农金,还拿出一定量的资金建商店、工厂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设施,这也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为农牧民市民化和农村城镇化创造条件。到2006年,西藏城镇人口为55.72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19.89%,随着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发展的功能将逐步增强。因而,西藏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过程。
(六)乡镇企业的发展为西藏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以大量的农业投入、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为依托。乡镇企业的发展,为西藏农牧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农用生产资料。1978—1998年,乡镇企业累计向国家缴纳税金4 441.4万元,用于支农、补农、建农的资金达7 855.2万元。进入21世纪,乡镇企业依托当地特色资源优势,以扶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实行供产销一条龙,为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带动农牧业的企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仅2006年,乡镇企业向国家缴纳税金9 961万元[25],是改革开放初期10年的1倍以上。西藏乡镇企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牧业的生产条件,为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乡镇企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县域经济主要由农业经济、乡镇经济和县城经济组成。西藏县域经济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地方财政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来支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藏县域经济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支撑的格局,为县域经济积累了原始积累。到2002年,全区乡镇企业发展较好的县、乡镇财政收入的60%以上来自乡镇企业。[26]
(八)乡镇企业已成为保持西藏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农牧业是西藏的基础产业,全区人口80%以上在农牧区,加之西藏城镇化率较低,单靠城市的发展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西藏社会是不是安定,经济能不能发展,关键在于农村经济能不能发展,农牧民生活是不是富裕。西藏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场所,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了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减少了农牧民涌入城市的压力,减弱了给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带来的冲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