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是一个公司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公司筹集资金的动机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渠道和一定的方式去进行。
公司融资渠道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主要是指公司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包括留存收益以及经营活动中提取的折旧),它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公司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公司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在理论上是公司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但公司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公司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二是外源融资,就是通过一定方式向公司之外的其他经济主体筹集资金。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公司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公司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外源融资主要包括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方式。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提出了MM定理:“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无论以负债筹资还是以权益资本筹资都不影响企业的市场总价值。”在此之后,许多经济学家从公司财务角度讨论了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对MM定理作了各种修正。梅耶斯(Myers)、斯科特(Scott)提出了平衡理论,认为随着公司债务的增加而上升的公司风险制约了公司无限追求免税优惠的欲望,因此公司最佳资本结构就是平衡免税优惠收益与债务上升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的结果。平衡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成为公司资本结构理论中的主流学派。后来还有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提出的代理成本理论和罗斯(Ross)提出的信号—激励模型等等。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考察了公司融资问题,并且得出了较为一致的认识:(1)债务融资具有抵税好处,只有当债务融资超过一定点时,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增加才会抵消公司节税利益,因此公司应保持一定的债务比例;(2)债务融资对管理者具有激励作用,可降低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代理成本;(3)债务融资向市场传递的是积极信号,有助于提高公司市场价值。总之,公司融资应首选内源融资,若需外源融资,应首选举债,然后才发行股票。这就是来自现代融资理论的“融资定律”。(www.daowen.com)
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市场化程度不同,特别是经济证券化程度不同,不同类型国家的公司融资模式是不同的。经过长期的演进和发展,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公司制度已非常完善,公司行为也非常理性化。美国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遵循的是所谓的“啄食顺序理论”,即公司融资一般会先依靠内源融资,然后再求助于外源融资;而在外源融资中,公司一般优先选择发行债券融资,资金不足时再发行股票融资。从历史的纵向比较中可以反映出美国公司融资的特点:其一,美国公司内源融资比重高,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公司内源融资占资金来源总额的比重一直在65%以上,最高的1992年甚至达到97%,平均为71%;其二,美国公司在外源融资中优先选择债务融资,而股权融资则相对受到冷落,整个80年代美国公司发行新股寥寥无几,多数年份新股发行为负值,这意味着许多公司通过举债来回购股票,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公司注重债务融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