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田/文
THE BEAUTY OF LIVING AND DOING IN RENTING LIFE
很多朋友经常会问我什么是美?是定格在美术馆聚光灯下的名家油画?还是端坐在音乐厅亲临一场大师交响乐?抑或是悠闲午后餐桌上的精致茶点?美的范围很广,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谈论美,也可以从艺术史的角度去切入,但我不喜欢对美作之乎者也的定义,这是由于很多事物一旦无谓地刨根问底,得到的结果往往会背离人心,愈发使人产生更多的困惑,错失的恰恰是过程中的惬意和惊喜。我想聊的美学或我真正感兴趣的美,往往是不经意间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局部,因为这样的美更加贴实,更易知足,也更会与熟悉的生活产生共鸣。
印象派的绘画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鼎盛时期,这种在当时敢于打破传统绘画规矩的“完成度”,也是在“摸石头过河”式的大胆探寻中逐步走向成功。如今再细品印象派绘画,从画室走向户外自然环境的创作,通过对转瞬即逝的自然光影丰富变化的捕捉,努力用色彩再现视觉真实,甚至是那富有急促及韵律的笔触之战都可以揣摩出画家当时创作的心境。这种对转瞬即逝的美景追忆的表现欲,正是这些巴黎青年对美学的部分认知。然而谁又能想象这样一批在当时所谓的前卫画家,在同时期的学院派及沙龙审查官的眼下却格格不入。因而“印象派”一词起初也带有另类、嘲讽、歧视的色彩。由此可见,绘画史的“美”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是褒贬不一、充满变化的。
图1 伦敦交响乐演出现场
图2 卢浮宫内艺术藏品
图3 印象派绘画——露台上
再把时间切换到现代,想象一下在繁忙的都市不断兴起的休闲事业。音乐发烧友可以为了跟随潮流购买价值不菲的白金唱片,青年男女下了班急匆匆去赴约略显仪式感的音乐会,甚至是在从未听说的乐队面前人云亦云地齐聚音乐节。没错!这些追逐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绘画、音乐、戏剧……但有时欲速则不达。正如蒋勋老师在《品位四讲》里曾说过:“艺术本应带给我们美的感受,然而到最后如果艺术多到好像我们被塞满而没有感受了,那便是适得其反。”这种带有盲从跟风及自我炫耀意味的意识只会让我们变得比原来更疲惫、更沮丧而已。这也恰恰印证了他的美学观点,“艺术并不等于美”。(www.daowen.com)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开始疑惑,或者莫名地又生起了那股子刨根问底的劲儿,你应该会问:“那说了半天,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美?”这我也说不好,也说不完整,但我可以说说我心目中的美,它不用很宏大,也并不用很遥远,因为它就在我自己现实生活实际发生,更准确地说,是在我的租住生活中发生。
图4 白掌花
我窗台边有一盆白掌,是我新租房子时网购来的,来时还都是绿叶。过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在绿叶丛中竟然开出一朵白花。从网上了解到白掌花期仅有两三个月,一年仅开一次后,我顿时对这份小惊喜格外珍惜,仿佛它也是我的租友,与我在同一个屋檐下享受自由的租赁生活。当然美的产生也是有条件的,焦虑、匆忙、纠结与美是无缘的。因此,在现代繁忙都市生活下,内心不安的朋友谈及美只觉得渐行渐远,更别提去发现美了。
图5 客厅一角
一周七天,我最喜欢的是周五下班后的时光。这是一段从忙碌中暂时脱离、享受独处的租住时光。屋子可以不大,但那刻的心情必是最舒展和最放松的。任由姿态与慵懒的沙发保持同步,可以读一读未拆封的文学小说,看一看心愿单关注许久的老电影,听一听心驰神往后不禁哼唱的北欧民谣,此时若再来点微醺与烛光做伴,真的有种快活似神仙的感觉。布莱特比尔曾说过:“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那些善用闲暇的人。”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闲暇的时光不虚度,多发掘一些自己的嗜好与兴趣,我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从感官流淌至内心的舒坦。蒋勋老师还说过:“美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从容,一种生命的悠闲,一种生命的豁达。”我也相信美的表现形式从古至今都不是单一化的,当速度放慢了,内心放平了,就会体味到发生的美,而追溯生活的美学实际就是在我们衣、食、住、行当中体现。
图4 远眺杨家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