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孟子的儒家仁政思想

孟子的儒家仁政思想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儒家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思想系统而丰富,其核心主张实施仁政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养浩然之气体现了管理者的一种担当精神与气魄。三部书各有特色,是研究《孟子》一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孟子在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并使之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拟圣而作”,其中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孟子的性善说在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所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儒家系统的仁政思想

《孟子》思想系统而丰富,其核心主张实施仁政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养浩然之气体现了管理者的一种担当精神与气魄。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称“亚圣”。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显示了其母亲家教的严格。孟子从学于子思的弟子,通晓五经,尤其长于《诗》、《书》、《春秋》,其思想与孔子、子思一脉相承,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形成了“思孟学派”。

孟子青年时期刻苦学习钻研,后来便开业授徒。他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中年以后,他怀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但终不见用,晚年回到故乡,主要从事教育事业,并与万章等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即《孟子》,成为后世了解、研究孟子思想最主要的依据。

《孟子》是记录孟子与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其篇目有《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本来《孟子》七篇并没有分上下两篇,到东汉赵岐著《孟子章句》,才把七篇各分为上下两卷,后世加以沿用。《孟子》一书的篇名和《论语》一样,只是摘取每篇开头的几个重要字眼来命名,并没有别的意义。

《孟子》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学、历史经济哲学的重要著作。全书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后世研究和注释《孟子》的著作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三部书,即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熙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三部书各有特色,是研究《孟子》一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孟子生活百家争鸣的时代,他站在儒家的立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孟子在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并使之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拟圣而作”,其中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仁是儒家学说的中心,孔子讲仁而很少讲义,孟子则仁、义并重,他有句名言,即“舍生取义”。

孟子认为,仁政是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民众的衷心拥护;反之,将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民众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得到天下人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的仁政思想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性善论是孟子一切思想的根源。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相同的。“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低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孟子对于士阶层严格要求,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场所,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满于天地之间。

孟子的性善说在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所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

孟子把伦理思想和政治紧密结合,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由孟子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他的仁政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对后世有积极的影响;他主张尚贤,重视修养,提倡臣子要以仁义规劝君主,反对阿谀奉承,这有益于培养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骨气,有益于澄清吏治、限制朝廷的胡作非为;“井田制”成为后来进步思想家作为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依据;仁战思想则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孟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孟子》思想系统而丰富,其核心主张仁政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深刻的启发。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养浩然之气则体现了管理者的一种担当精神与气魄。

第一,以民本为基础的仁政思想

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仁政”,提出了贵民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政治思想,大都是围绕“民为贵”提出的。

孟子非常重视民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把“制民之产”作为推行仁政的根本途径,主张给民以足够维持其生活的“恒产”。他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因为民有了“恒产”,才会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繁荣。

孟子贵民思想的进步意义在于,他较早地提出了圣人和普通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圣人,与我同类者。”“尧舜与人同类耳。”他认为,圣人、王、民都是一类。人之所以同类,就在于都有其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就是性善。

孟子还认为,君臣是一种互补关系,这种关系以彼此相互尊重为前提。他主张君要尊重臣的人格,“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同时,孟子主张君向臣学习求教,以贤能之士为师,“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君与民同忧、同乐。在现代社会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现代企业管理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在惠普公司的领导看来,惠普的成功靠的是它重视人的宗旨。这种宗旨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惠普“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体现为关心人、信任人、重视员工培训、重视员工福利和提倡员工创新。在灵魂人物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的影响下,惠普形成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惠普之道是一种由信念衍生出来的政策和行动,这种信念是:相信任何人都愿意努力工作,并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只要赋予他们适宜的环境,他们一定能成功。”这种全新的管理风格和理念使公司形成平等、尊重、宽容和稳健的人性化氛围,从而吸引了众多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性需求的优秀人才,将员工自己的梦想和公司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使公司和个人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逐步成为一家具有卓越企业文化的高科技公司。

第二,管理者善于养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种刚正宏大的精神,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两千多年来,它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描述清楚。首先它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其次,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长期积累形成的。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它就消退无力了。这种气,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产生出来,它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

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威胁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养”的意思是慢慢积累。人养气要依靠自己,所以要“修身养性”。孟子一生十分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培养和提升,他提出的“浩然之气”对中国“士”人的精神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俞雷曾任职于世界500强企业的玛氏中国、莎莉中国和欧莱雅中国,现在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他在谈到职业经理人与“士”的联系时,将孟子的“浩然之气”与现代企业管理联系起来,认为,西方的职业制度起源于新教伦理,它培养了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而中国的“士”的消失,是因为儒家文化教育的逐渐缺失,“士”的精神也就难以在职业经理人身上得到延续。其实,中国缺乏的不是那些纯粹忠于老板、忠于公司的人才,那些人往往缺乏职业经理人的素质,更缺乏职业经理人的专业水准。公司的竞争力一定是基于知识劳动者的竞争,也就是基于职业经理人的竞争。职业经理人的使命就是水滴石穿,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每一件事情,而无论在哪家公司。这是一个优秀的公司之所以振兴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之所以振兴的根本。就像过去几千年来,虽然朝代更替,但“士”的精神一直在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孟子》中的管理智慧

原典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民众有一个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惩罚,这等于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为政,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认真办事,节省费用,有礼貌地对待部下,尤其是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节度。

原典

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弒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孟子·离娄上》

[译文]圆规和曲尺是方圆的标准,圣人的言行是做人的标准。作为君主,就要尽君主之道;作为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两种只要效法尧舜就可以了。不用舜服侍尧的态度和方法来服侍君主,便是对这位君主的不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百姓,便是对百姓的残害。孔子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两种,行仁政和不行仁政罢了。”暴虐百姓太严重,君主本身就会被杀,国家会灭亡;暴虐百姓不太严重,君主本身就会危险,国力会削弱。

原典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译文]道理在近处却往远处求,事情本来容易却往难处做。其实只要各人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原典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离娄下》

[译文]拿真理来使人慑于威力,是不能够使人信服的,拿真理来熏陶教养使人身受恩泽,这才能使天下的人都归服。天下人心不服,却能统一天下的,从来没有过。

原典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下流一样自然。

原典(www.daowen.com)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筭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从天生资质看,可以使人善良,这便是我所说的人性善良。至于有些人不善良,不能归罪于他的资质。同情之心,每个人都有;羞耻之心,每个人都有;恭敬之心,每个人都有;是非之心,每个人都有。同情之心属于仁,羞耻之心属于义,恭敬之心属于礼,是非之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由外人给予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不过不曾探索它罢了。所以说,只要去追求,便会得到;一经放弃,便会失掉。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这是未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的缘故。

原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尊奉自家的长辈,也尊奉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也爱抚别人家的儿童。

原典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以人民的快乐作为他自己的快乐,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作为他自己的忧愁,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乐与天下人同乐,忧与天下人同忧,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附的事,是决不会有的。

原典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我善于分析研究别人的话,来识别它们的是非得失,并探寻出形成是非得失的原因,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原典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尊重贤士,重用能者,让才能出众的人各在其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感到衷心喜悦而愿意到那个朝廷来做官。

原典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典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便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便少。帮助少到极点,连内外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多到极点,整个天下的人都愿意顺从他。

原典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高官厚禄不能扰乱心灵,家贫位卑不能改变行为,威力相逼不能挫伤志气。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大丈夫。

原典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译文]即使有离娄那样明察秋毫的视力,公输般那样精巧的手艺,如果不用曲尺和圆规,也不能画出准确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么卓越的辨音能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好五音;即使有尧舜那样高明的治理之道,如果不实行仁政,也不能把天下治理好。

原典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译文]所谓大人,就是没有失去他那爱民众如同爱婴儿一般的心的人。

原典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译文]君子心怀仁爱,心怀礼法。仁爱的人慈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慈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慈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尊敬他。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要是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宁愿不要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要是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宁愿牺牲生命而取义。

原典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译文]所以当上天将要把治国治民的重任加在这个人的肩头上时,一定先要使他遭受种种困难的折磨,使他心烦意乱,筋骨劳累,肚肠饥饿,口袋空空,想做点什么便被干扰,百不如意,这是为了使他心意坚定,性格坚韧,由此来增加他平时所不具有的能耐。

原典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译文]天下百姓最重要,其次便是社稷,君主最不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